這一行不再吃香?美國醫師悄悄掀轉職潮

2021-02-25 世界北美通

「行醫20年之後,我決定離開醫界,竟然沒有任何一個同事感到詫異。事實上,同事們紛紛跟我說,真希望也能做出同樣的抉擇。」這是一名醫師在跳槽之後接受媒體訪問時所吐露的心聲。

高學歷、高收入,在社會上普遍受人敬重的醫師,如今卻悄悄掀起轉職潮,似乎已經成為一股趨勢。「美國醫學院學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估計,到了2030年時,美國可能面臨4萬2600名至12萬1300名醫師短缺的窘境。

高學歷、高收入的醫師,曾在社會上普遍受人敬重,如今卻悄悄掀起轉職潮。(本報資料照片)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在2018年暑假期間宣布,所有醫學院學生將享受免學費待遇,消息傳出立即成為媒體報導焦點。紐約大學表示,希望透過這項措施,鼓勵更多有志行醫的年輕學子願意投入一般來說被認為收入較低的科系,同時也讓想要讀醫學院卻有財務困難的學生,得以圓夢。

與其他科系比較起來,「當醫生」是充滿艱難挑戰的生涯選擇,醫學院學費昂貴,課程難度高、壓力大,學成之後還有密集的實習,經過百般磨練之後才能成為可以獨當一面的醫師。在理想的狀況下,醫學院學生多年辛苦耕耘與付出,等到真正成為醫師之後,將有甜美果實的收穫做為回報,包括令人羨幕的高薪收入、良好的工作滿意度以及工作與生活得以平衡等。

行醫助人甚至救人一命的成就感,更是無可用金錢衡量的自我價值。因此,如果論地位崇高以及受人尊敬,很少有其他職業可以與醫師並駕齊驅。

然而,這麼吃香的行業,在美國卻出現了醫師轉行的現象。「美國醫學院學會」研究報告指出,美國目前面臨4萬名至10萬4900名之間的醫師短缺,但這個問題到了2030年時,將持續擴大到面臨4萬2600名至12萬1300名醫師短缺。

如今年輕學子較青睞STEM學科,對醫學院卻步。(Getty Images)

醫師研究及諮詢機構區域副總監佛勒爾(Craig Fowler)接受國家廣播公司(NBC)訪問時指出,美國之所以會出現「醫師荒」,原因在於自從簡稱為STEM的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領域職業漸趨熱門之後,年輕人對於走入醫學領域職業,就變得興趣缺缺。他說:「進入醫學院的人數確實變少了,越來越多人則選擇例如工程師等職業。」

佛勒爾分析,千禧世代(millennials)年輕人喜歡住在走在流行前端的都會區,這種期盼對於剛剛從醫學院畢業,正要準備開始實習的醫界新手來說,可以說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求。他指出:「這就是為什麼位於美國中部的醫療院所,需要聘用像我們這類顧問機構的原因,他們很難聘得到人。」

除了年輕人對於走上當醫師的生涯之路感到卻步之外,國家廣播公司報導指出,如今更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某些已經好不容易從醫學院拿到學位,也從辛苦的實習過程熬出頭的專業醫師,後來竟然紛紛選擇離開這一行,跳槽到與醫師截然不同的其他行業。

報導指出,導致這股風潮的因素之一,可能與不少剛從醫學院畢業的學生,來不及在某個合理時間內找到住院醫師實習機會有關。

佛勒爾說,從醫學院畢業絕對不代表肯定找得到住院醫師的實習機會,其實住院醫師實習機會是有限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雖然擁有醫學專業學位(Doctor of Medicine,簡稱MD)但後來卻沒有行醫,「這都是受到瓶頸效應(bottleneck effect)的影響。」

不少美國醫師轉行,令人憂心。(Getty Images)

佛勒爾也說,某些醫師選擇退休的時間點,比外界預期來得早了好幾年,這與病歷電子化的「電子健康紀錄」(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簡稱EHRs)發展趨勢有關,特別是對於電腦較為生疏的老一輩醫師們。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Stanford School of Medicine)委託哈裡斯民調(The Harris Poll)進行的一項民調統計便顯示,約有59%受訪醫師認為「電子健康紀錄」需要全面改進,另外有40%受訪醫師則說,「電子健康紀錄」帶來的影響根本是弊多於利。

國家廣播公司報導,還有一些醫師選擇跳槽的理由則是,覺得現在當醫師所帶來的壞處,已經遠遠超過好處了。曾任急診室小兒科醫師的艾美‧巴克斯特爾(Amy Baxter)接受專訪時便說:「行醫20年之後,我決定離開醫界,竟然沒有任何一個同事感到詫異。事實上,同事們紛紛跟我說,真希望也能做出同樣的抉擇。」她說,當醫師一段時間之後,覺得自己在龐大的醫療系統底下,很像機械裡某個非常容易遭到替換的齒輪。

巴克斯特爾指出:「電子健康紀錄實施之後,我花在繕寫的時間變多了,有天晚上我為一名癲癇病童診斷之後,卻沒辦法開立協助呼吸順暢的藥物,因為這種藥品的資料還沒有建立在資料庫中。眼看著這個孩子已經性命垂危,身為醫生的我卻束手無策,沒辦法開藥。這讓人非常氣餒。」她後來轉到民間企業,擔任一家消除身體疼痛的醫療器材公司主管。

當醫師越來越辛苦。(Getty Images)

北卡羅萊納州家庭醫師妮可‧史維納爾(Nicole Swiner)則說,自己非常熱愛醫師這份工作,但對於選擇轉行的其他醫師們,則充滿同理心。她表示,當醫師所面臨的各種狀況與問題變得越來越多,「遺憾的是,不管你是在醫院工作,或是開診所,狀況都一樣。」

她舉例說,現在許多與醫療無關的沉重事物,也都要由醫師承擔,或者要與沒有受過醫學訓練的保險公司人員交涉,「種種情況讓人覺得很灰心,我的工作已經改為以兼職為主的診所醫療,現在的我也花較多時間在演說、寫作以及提供顧問諮詢上頭。」

·END·

美國心‧世界情

微信號:世界美國通

相關焦點

  • 失智症權威醫師劉秀枝 失智了 ~ 附安道補貼 劉宣慶撰
    親愛的朋友:       我寫這封信只是想告訴大家我失智了。不過,不必震驚,目前還是輕度,否則我也無法寫這封信。當然,有些字眼想不起來,許多事情無法串在一起,思緒也常會中斷,因此這封信是在妹妹幫忙之下完成的。今年70歲的我,比各位年長許多,常和大家一齊聚餐、打高爾夫球、出國旅遊,相識相知,受大家的照顧已20年。妹妹常怪我不用心,丟三落四,一問再問,還把約定日期搞錯。
  • 4Life傳輸因子系列產品再次被收錄於美國權威醫師寶典(PDR)!
    前一段時間,4Life剛榮獲第41個專利認證(活力源Renuvo配方與技術),而今又迎來了一個殊榮——被第13度收錄進美國權威醫師寶典 Physicians』 Desk Reference(PDR)之中。
  • 倪海廈——真實記載醫案,是當一位醫師的天職
    大陷胸湯症,病人兼有手抖現象,其陷胸症狀是來自剛出生時,醫院中負責接生的醫師,沒有將小孩倒過來打屁股,只用吸痰機將鼻子及口腔中的羊水吸出來,而沒將肺中的羊水排出,這就是他的病因所在,如果他只有五、六歲,應該可以完全恢復過來,但是現在已經成年了,能否恢復多少,這是未知的,但是可以肯定的,大陷胸湯是唯一可以幫助到他的藥物組合,如果此積痰水不去,只要得到感冒,就容易引起氣喘
  • 8醫師 探討腦神經醫療新方向
    點擊洛杉磯e生活關注我喲☀每日推送洛杉磯,本地新聞 ,同城活動
  • 焦點│生醫掀創業潮 臺灣當種子
    記者曾學仁/攝影 創新創業局勢瞬息萬變,創業導師與專家昨(30)日直指,未來十年,生物科技、醫療將面臨最大創新創業潮;「醫療」將成為臺灣的新名片,由於擁有醫療資料庫的優勢,將可跨足大陸市場,布局全球。 經濟日報、深圳市育山科技協會主辦的「點亮創業之星,走向全世界」論壇,昨日在臺北集思臺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辦。
  • 醫師揭秘:每家都有的這瓶就夠了
    但是,這真的是不得已的。每次要幫病人手術,筆者常常會刻意『忘記』開那條抗生素藥膏。結果十次裡面有十一次病人都會跑回來敲門說:『醫師,你忘記開抗生素藥膏了。』每次向病人解釋這種傷口不用擦抗生素藥膏的理由,講了好幾次病人都不能接受,看著後面候診的幾十個病人,最後也只能隨波逐流了。到底要不要開抗生素藥膏給一般非感染性的皮膚外科傷口(第一級/清潔傷口)?
  • 醫師說清楚
    關於如何清耳屎,在 2017 年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學會(AAO-HNS)發表處理耳屎的治療指引中,提到三個常用的方法,並且搜集了這些方法的研究結果。此外,也提到一些特殊療法的效果,以及處理耳屎應該注意的事項,很值得一讀,讓我們看下去。  清耳屎有哪三招呢?在這份治療指引中,提到三招是可以考慮的治療方式:1.
  • 桃園爆醫護院內感染 醫師與護理師女友確診│聯合報臺商版0113曬新聞
    桃園爆醫護院內感染 醫師與護理師女友確診記者許正宏/攝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新增兩例境外移入及兩例本土個案;本土案例為桃園某醫院醫師與同居護理師女友,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一年來,臺灣首位醫師染疫,指揮官陳時中親上火線定義為院內感染而非院內群聚
  • 皮膚科醫師「護臉」5招
    民眾要保養肌膚,可了解業界一流皮膚科醫師平常的個人保養流程,因為他們是皮膚專家,而且仰賴科學研究來判斷有效保養皮膚的辦法。
  • 抗疫防癆山海間:東臺灣防疫先鋒李仁智醫師行醫記|心靈工坊
    有些原本到門診就醫的病人,服藥兩周後,不再咳嗽,身體也舒服了便自行停藥;還有些住家更為偏遠的病人,竟然因為付不出交通費,而不再回到醫院。花東病人的困難,五花八門,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但這些驟然停藥的病人,卻都面臨同樣的危機,因為肺結核的療程往往長達半年、九個月才能奏效,一旦停藥,體內殘留的結核桿菌便會產生抗藥性而更為兇猛,後續更難醫治,伴隨的死亡風險也更大。
  • 像宣判死刑...插管醫師:我太難了
    (Getty Images)潘欣心表示,她任職的醫院已在討論成立分診委員會,由重症科醫師、道德委員會成員、醫院牧師與病患服務人員擔任成員,商討決定呼吸器的最終使用權,「不是個別醫師來決定,這需要承擔太多責任」;但她說,分診委員會的成員壓力更大,每個人都像是在給別人宣判死刑,「但我還能說什麼呢?」
  • 提摩希·史奈德:《重病的美國》出版
    ,全世界都在問:美國到底怎麼了?病癒後,他寫下結合自身生命經驗、對比過去在他國醫療系統的體驗、歷史教訓,對美國利潤至上、政治帶風向的醫療體系提出沉痛呼籲。史奈德指出,這一切正是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爆發時,美國無法根據醫療專業做出恰當反應的主因,因為沒人在乎真實的醫病關係,而總統可以在推特上罔顧真相公然撒謊,告訴大家這病「很快就好」。 ▍「在美國,我們關於自由的故事,在出生的時候就死了。」
  • 中超大牌外援掀告別潮,新政下本土球員再吃香?
    嚴格限薪令下 巨星外援或掀告別潮 浩克從上港離去後,中超又少了一位了巨星。其實從2019賽季開始前,星光燦爛的中超已與多位世界級球員告別。中超趨於本土化 國產球員再吃香?對俱樂部投入和球員薪水有嚴格限制之時,中超依賴外援的程度會大大降低。儘管國內球員稅前最高年薪500萬人民幣(稅後250萬),但對比外援,這些本土球員想要賺更多薪水,只有留在中超踢球一條路,也就是說,即使俱樂部降薪,他們也沒更多選擇。
  • 這首歌把美國黑出新高度 一周Youtube播放1億 為何火成這樣?
    整支MV在一個巨大的白色倉庫之中,正預示著非裔美國人被困在這個白人世界的禁錮之中。這首歌開始於一個彈著吉他的老人,Gambino以詭異而迷人的舞蹈走到一位彈吉他的老人後面,掏出一把槍將老人槍斃,唱出他的第一句歌詞 「This is America」。道出了一個一個眾所周知的殘酷事實:美國槍支泛濫,也是整個MV最中心的主題之一。
  • 倪海廈老師——臺灣最有資格被稱為真正的經方家的醫師
    是真正可以治病的中醫師,以下的中醫師都是經過我親自檢驗過的開業醫師,請支持經方的讀者可以去找他們來治病,我先聲明他們都不知道我在這裡提名他們,好的醫師我就要介紹給大家,就連像臺北的張步桃中醫師也只能算半個經方家,並不是真正的經方家,這個名冊將繼續做增加中,請大家隨時過來做參考。    這些能被我所讚賞的經方家都有幾個特點,第一 : 對病人有耐心又細心。
  • 女精神科醫師的話~~致所有在焦慮中的父母們
    身為一個女性精神科醫師,二十多年的臨床生涯,多次看著無助的父母帶著神情茫然的女兒,那些社會的不堪與醜陋,硬生生刻印在女孩心理,從此以往,她再難接受自己,因此手上、心上盡是割痕……. ,我總是試圖翻轉這些印痕,因為臨床經驗告訴我,只要我們可以顛覆傳統的刻板態度,這些苦,可以經歷得平順些。
  • 這不是「觀星筆」嗎,到美國怎麼成「武器」了?
    在美國波特蘭地區,有暴徒用「觀星筆」襲擊當地聯邦執法人員,造成110餘人眼部受傷。美國這道「美麗的風景線」,不僅沒有像在香港一樣被稱贊,甚至還引起一位美國國土安全部高官的高度緊張,以「強力雷射武器」相稱,並在國會聽證會上親自示範其「威力」。消息傳到中國,大批網友直呼「眼熟的一幕」,「這集我在香港看過」。
  • 英國牛津研究:臺灣專業人才出走潮,將成世界第一
    許多朋友正值轉換工作之際,不論是換家公司或轉職,都喜歡找我聊聊想法;許多知名外商的朋友們,像是眷養在高貴鳥籠的老鷹,過得舒服自在,但是也不免徬徨,人生的發展性是否就受限如此了呢?已經擁有人人稱羨的工作的他們,卻擁有同樣的不安;因為,對於各產業世界龍頭地位的公司來說,臺灣的分公司從來就不是重點公司,市場也從來不是主要市場;中國市場才是這些歐美公司的主要目標。
  • 「美國50%的離婚率」為何騙了這麼多人?美國專家揭穿謊言!
    費爾德曼說:「我想,如果美國人的離婚率從未接近過50%,真是太棒了。我要告訴大家,鼓舞他們重振對婚姻的信心。從那個時候起,我開始著手調查並挖掘真相。這一調查就是八年。」· 謠言一:美國離婚率高達50%So,既然50%定律只是個傳說,那它是從哪裡來的呢?事實上,50%這個數字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人們對當時所做的調查結果過分誇大並以訛傳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