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小朋友們講解杜甫《春望》的時候,說起烽火的意思,自然提到狼煙,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其中一個小朋友提出了一個問題,既然你說狼煙是點燃狼的糞便,那麼到哪裡去找那麼多狼糞呢?!我想,是時候提出我的觀點了!~~
01
狼煙到底是不是點燃狼的糞便
我們來看下百度的結果
軍事名詞
編輯
雖稱之為「狼煙」,實際卻不是以狼糞為原料,若以狼糞為燃料,很難收集到大量的狼糞,並且狼糞燃燒時冒出的煙也不是直直地上升的。
烽火到底用的什麼燃料?用的是柴薪。荒漠上生長著胡楊、紅柳、羅布麻、芨芨草、白茨、駱駝草、甘草、旱蘆葦、梭梭等,這些都可 做燃料。河西各地文博部門從烽火臺上下收集到的烽薪是不少的,有的烽薪還保留著明顯的燃燒痕跡。嘉峪關市長城博物館就有這樣的烽薪展品。
姜戎曾在作品《狼圖騰》中寫道:「狼糞裡面幾乎全是黃羊毛和綿羊毛,沒有一點點羊骨渣,只剩下牙齒,還有粘合羊毛的石灰粉似的骨鈣。狼消化能力超強,可以把把吞下肚的羊肉鼠肉、羊皮鼠皮、羊骨鼠骨、羊筋鼠筋全部消化了,消化得幾乎沒有一點殘餘,只剩下不能消化的羊毛纖維和鼠齒,即便是羊毛也只是粗毛纖維,而細羊毛和羊絨也被消化掉了。」
狼糞燒起來就像是燒羊毛氈,冒出的煙是淺棕色的,比乾柴堆冒出的煙還要淡。
古代解釋
編輯
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 北宋-陸佃《埤雅》中:「古之烽火用狼糞,
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北宋-錢易云:凡邊疆放火號,常用狼糞燒之以為煙,煙氣直上,雖烈風吹之不斜。烽火常用此,故謂『堠』曰『狼煙』也。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狼腸直,故邊塞以狼矢為煙。明朝-戚繼光《紀效新書》卷十七《守哨篇-草架法》云:「伏覩祖宗墩法舉狼煙,南方狼糞旣少,煙火失制;拱把之草,火燃不久,十裡之外,豈能目視!」 唐朝-李筌《太白陰經》載,烽火臺上須置「炮石壘,水停,水甕,生糧,乾糧,麻蘊,火鑽,火箭,蒿艾,狼糞,牛糞」 《武經總要》載宋代制度亦於烽臺上「安火筒,置水罌,乾糧,麻蘊,火鑽,蒿艾,狼糞,牛羊糞」另外,古代的狼很多,從戚繼光的文獻裡,可以看出,明朝時北方的狼還很多。
再有,有學者說在烽火臺的灰燼中沒有發現狼糞這個很正常,烽火臺上的人要吃飯,而中國在歷史文獻中沒有燒狼糞做飯的記錄,畢竟吃飯比燒狼煙的機會要多些,即使燒一次,也應該會被清理掉,烽火臺在近代燒狼煙的機會不多。唐代《烽式》規定:烽煙傳遞速度「一晝夜須行二千裡」,假如以十裡一個烽火臺,兩千裡內二百個烽火臺來算:一個烽火臺僅用十斤狼糞,這次信息傳遞就需要兩千斤狼糞,而一匹飽食終日的狼一天也最多兩泡糞(拉稀除外),一泡糞不足三十克,一個星期的幹糞量不足一斤,而且散落漫山遍野不易收集。若守著一匹狼,一泡不落一個月的收集也僅僅三斤多,如果要收集兩千斤狼糞,至少需要六百六十六匹狼紀律嚴明保障有力,一個月的「愛國糞」全部充公上繳,才夠一次烽火之用!徵「軍糞」比徵「軍糧」更要軍需處長的命,而古時烽燧遍布全國,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
證實
編輯
狼煙是狼糞燒出來的煙嗎?
成語「烽火戲諸侯」,講的是西周時期的幽王,為了討得愛妃褒姒的歡笑,多次在城頭點起煙火耍弄列國君主,結果失去江山的故事。唐朝詩人杜甫在《春望》裡,用「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抒發自己思家、憂國的悲傷情懷;北宋詞人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以「四十三年,望中尤記,烽火揚州路」的鏗鏘之聲,鞭笞南宋朝廷的腐敗。
略通文墨的人,都知道「烽火」與「狼煙」是一對孿生兄弟。各種版本的現代資料的注釋大體相仿:古代邊境的山巔丘陵之上,或遠或近築有烽火臺。如果夜晚有敵情,守關兵卒就點起火堆,升騰的烈焰能穿透黑暗的夜幕,故稱之為「烽火」;如果白天有敵情,就焚燒狼糞,據說燒狼糞冒出的白煙即使遇上颳風也聚而不散,扶搖直上,故稱之為「狼煙」。那時候沒有其他通訊設備和技術,就靠「烽火」「狼煙」報警,使戍邊軍卒在第一時間做好迎戰準備,同時也讓附近黎民百姓有所防範。
據筆者查找,「烽火」「狼煙」比較完整的最早解釋是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北宋陸佃在《埤雅》裡又有「古之烽火用狼糞,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的描述。《辭源》《辭海》的解釋亦如是說。「狼煙」在《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裡解釋為:「古代邊防報警時燒狼糞升起的煙,借指戰火。」
「狼煙」真的是狼糞燒出來的煙嗎?作家姜戎於1967年,從北京到內蒙古邊境——額侖草原插隊,他在東烏珠穆沁草原摸爬滾打11年,懷著對草原狼的敬畏,鑽狼洞、掏狼崽、養小狼——與狼共舞,在對草原狼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觀察研究與回顧總結後,於本世紀初寫出轟動全球的《狼圖騰》。
姜戎曾做過一系列簡單的試驗,並進行了科學推理。一天,他放羊碰到幾根呈灰白色、香蕉一般粗長的狼糞,雖已經幹透,但還能看得出是狼在前幾天新留下的。他掰開一段,發現幾乎全是黃羊毛和綿羊毛,竟沒有一點點骨頭渣,只有幾顆草原鼠的細牙齒,還有粘合羊毛的石灰粉似的骨鈣。千百年來,草原狼在搏殺中生存,獵不到食物就挨餓,所以一旦打到獵物,恨不得撐破肚子以補給營養,久而久之演化形成了難以想像的消化功能。姜戎用手指捻著狼糞,糞中的毛經過狼胃酸的強腐蝕、狼小腸的強榨取,已經變得像剛出土的木乃伊。羊毛纖維早已失去韌性,稍稍一捻,立刻化為齏粉。
牛、羊、馬、駱駝這些食草動物,無論怎麼咀嚼、消化,糞便終究還是草渣,拾起來晾乾可當柴燒。可非肉不吃的狼,連骨頭都被消化成石灰粉似的骨鈣質,混合在變質的毛髮、鼠齒之間。這樣的糞,真能燒出兩千多年來讓人望而生畏的「狼煙」嗎?
狼是疾行動物,神出鬼沒,狼糞極其分散。姜戎費了好大工夫,才拾了小半書包狼糞,他又撿了一大抱枯枝,用馬韁繩拴住,拖到山頂一塊大石頭的平臺上。他劃火柴點燃幹透了的枯樹枝,很快燒得噼啪作響,倒進去的狼糞慢慢由灰白變成了黑色。後來,狼糞在柴火中終於燒著了,一股狼臊氣和焦糊味,像煨著一片陳年舊氈一樣,冒出的煙是淺棕色的,比乾柴的煙還要淡。最後,乾柴燒成了不大不小的明火,狼糞也一起燒成了明火,連煙都幾乎看不見了。
姜戎仔細辨析面前的這堆火,與牧民在天冷時野外燒火取暖或燒烤食物的柴火沒有任何區別,他一直等到燒光燒盡,期盼中的狼煙仍未出現。
姜戎的實驗雖屬孤證,但對千百年來關於狼煙的傳統說法無疑是嚴厲的挑戰——他認為:狼煙肯定與狼有關,突厥騎兵打的是狼頭軍旗,剽悍的突厥軍隊南下,在中原農耕民族眼裡認為是狼來了。於是姜戎給定義狼煙最初的本義應該是:在烽火臺點燃的、報告那些打著狼頭軍旗的敵軍進犯邊境的煙火信號。
狼煙是狼糞燒出的煙的說法,最初可能是不負責任的望文生義,後來以訛傳訛,繼而固化俗成下來。對於狼煙,是不是狼糞燒出來的煙的問題,只要多找些狼糞,選擇不同的氣候條件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反覆試驗,就可以得出結論的。
我來總結一下,北宋之前的史料還是說狼煙是點燃狼糞,到了明代李時珍先提出質疑,後來一些磚家又進行了實驗,得出結論狼糞沒那麼多,所以狼煙是點燃狼糞只是以訛傳訛。乾脆,百度詞條乾脆說狼煙不是點燃狼糞了,儼然成了定論!
02
子非狼,安知狼煙非吾糞?
既然宋代之前一直有狼煙是狼糞引起,那肯定有一定道理。
有一個說法是,外來入侵民族多以狼為圖騰,所以點燃的煙火是說狼民族來入侵了,可以簡單理解為防狼煙火,所以叫做狼煙。
這個意思很講得通,但是這並不妨礙狼煙可以用狼糞點燃!!
03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狼煙不為狼糞?
下面我要開始為狼糞正名了!!
首先有史料的確記載狼煙為狼糞為材料,所以這不是空穴來風!
再就是那些做實驗的人,以為點燃狼煙並不濃烈就否定了定論。
我想問問那些人,你做實驗的時候的狼糞和人家點燃的狼糞是一樣的嗎?
經過時間的進化環境的變遷,狼飲食文化是不是也改變了,所以糞便也不一樣了呢?
是不是狼有很多品種,存在不存在一種烽火狼?
是不是那時候人家在烽火臺有一個籠子專門關著產這種糞便的狼,而且飼養專門的飼料?
………………
最後提出我自己的一個獨家見解
最早點狼煙是有寓意在裡面,古時候比較迷信的。燒狼糞驅趕狼族,有以毒攻毒和心裡必勝法的想法在裡面。
戰場之上何等慘烈,而狼是可能吃了人肉的動物,那麼它的糞便也就有了血腥味,那麼狼煙的點燃又是何等的壯烈!
可能只點燃狼糞的確煙不大,又或者狼糞沒那麼多,我每次只放一丟丟能代表這個意思總可以吧?!
後來那些攪屎棍以為後代沒了狼糞的狼煙就可以改變這個起源,我為它正名,是想說點燃血性的狼煙警告軍民敵人來了,我們不可以慫!!
不過論了半天,
這個到底是不是狼糞點燃的有什麼用呢?
有用嗎?
沒用嗎?
有用嗎?
沒用嗎?
大家只是討論討論嗎!
大家不妨聽著這首精忠報國,再重新看一遍本文,你認為那個解釋更合理?
還有大家點在看,歡迎大家評論,評論得贊最高的本人承諾郵寄一盒狼糞以表獎勵!!!!
·end·
—如果喜歡,快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