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風情 1
瀾滄縣綠葉宴 原汁原味的景頗文化縮影
綠葉宴是景頗山寨中既古樸又帶點野性的名宴。以當地極為豐富的山菜和野味為主,用肥大的樹葉或芭蕉葉包盛飯菜,因滿席翠綠而得名。在瀾滄縣勐朗村老抗寨,寨子裡大部分的人是景頗族,在這裡你可以品嘗到地道的綠葉宴,也可以感受到景頗族不一樣的民族風情。
綠葉宴
在瀾滄縣老抗寨山裡人家景頗原始風味餐館,一大早餐館負責人楊大姐就和她的廚師團隊忙開了,備料、取芭蕉葉、砍新竹等等,忙得不亦說乎。楊大姐介紹說:「餐館一經推出景頗綠葉宴以後,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肯定,現在景頗綠葉宴就是她家的一張美食名片,不但讓她增加了經濟收入,還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景頗人的熱情好客」。
說起景頗綠葉宴,「綠」是一個永恆的主題,綠色的餐具、綠色的菜餚、綠色的食品給到訪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景頗綠葉宴沒有鍋筷碗勺,一切飲食用具都是用翠竹和綠葉製成,稱得上是原汁原味、地地道道的「綠色食品」。製作綠葉宴的工序是比較複雜的,它主要採取舂、烤、炸、拌等形式。綠葉宴中,舂菜是綠色餐桌上最富特色的一道,製作工具必須是竹筒和木棒。烤熟的肉類、植物中的竹筍、苦子果等都是舂菜的佳品,其辣中帶香、香中微苦、苦中回甜的獨特滋味被譽為「景頗一絕」,從「舂筒不響,吃飯不香」的景頗民諺中,就可以看出舂菜在景頗族菜餚中的重要地位。除了舂以外,景頗人比較鍾意用竹筒燒煮和綠葉包燒,用竹筒煮肉,肉質鮮嫩而不爛,味道鮮美獨特。特別是與多種佐料拌後放入竹筒或芭蕉葉包裹燒烤的各種家畜和野味,由於青竹和葉子本身的香氣使烤出的食物具有獨特的清香,使人們食之不忘。
瀾滄縣山裡人家負責人楊琴介紹,這個景頗綠葉宴是我們景頗人的飲食文化匯總出來的,最有特點的是竹筒魚,魚醃製以後放在新鮮的竹筒燒制出來的,這道菜是鬼雞,用新鮮的土雞煮了以後,用檸檬和作料拌出來的,舂野薑是景頗族人情有獨鐘的了,用10多種作料比如香草,燒辣子等舂出來的,整個菜系反映了我們景頗人平時喜歡吃的。
綠葉宴的菜系中,除了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菜品以外,還有像雞肉稀飯、糯米飯、炸牛皮、山茅野菜等等這些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綠葉宴中,雖說製作工序繁瑣複雜,但是備料以後的擺桌那也是馬虎不得的。一桌綠葉宴不但味道要可口,還要讓人一看就覺得賞心悅目。擺好的綠葉宴,真可謂是色香味俱全,簡直就是一件廚師們精心雕琢的藝術品。楊大姐告訴我們,製作一桌地道的綠葉宴費工費時,目前山裡人家餐館每天只能夠備出3——5桌的綠葉宴,所以想要品嘗綠葉宴的消費者就需要提前預定。這樣一桌好吃好玩又好看的綠葉宴一推出就受到顧客們的青睞。
綠葉宴是景頗文化的一種代表,可以體現一個民族的熱情,還有文化的一個底蘊,這些東西反應一個民族比較熱情好客,團團圓圓,在過節的時候家人圍在一起特別的有趣,以後有機會的話還要帶我的朋友過來,讓他們也體驗一下民族風情
民族風情 2
大姚彝家待客之道:靈魂中一抹天生的詩意
現烤蕎麥粑粑
小城大姚,註定與花結緣,與酒結緣,與火結緣,與熱滾滾的羊肉湯鍋結緣。
我食素,用作菜餚的花花草草自然不會少吃,而到大姚的第一餐,我卻刷新了單次吃花的記錄,成了名副其實的「花痴」。
金雀花炒雞蛋、醃菜棠梨花、青豆苦刺花湯。那一餐,我們飽嘗了三樣山花和其它野菜若干。即便如此,當地朋友仍然不無遺憾地感嘆,可惜不到季節,要不然紅彤彤的石榴花炒出來又是一盤下飯菜。吃完花,那一夜的唇齒留香著實難以忘懷。
香氣撲鼻的金雀花炒雞蛋
妹妹唱首歌 哥哥喝杯酒
我沒有吃肉的口福,卻喜歡看各色各樣的少數民族美食,也喜歡風格各異的少數民族酒桌文化。楚雄大姚一帶的彝人流行著這樣一首敬酒歌:「阿老表,喝酒來/阿老表,喜歡不喜歡也要喝/喜歡尼,也要喝/不喜歡,也要喝/管你喜歡不喜歡,都要喝」。
從這樣的歌詞中不難看出,彝族人好客,你喝乾碗裡的美酒,這朋友也就算是交上了。
其實,除了魯漢子之間的豪爽相敬,彝族祝酒歌裡還有一種唱給異性朋友的小調。在我看來,那些綿軟甜糯的辭令曲調,實在是鍾靈毓秀的大山烙刻在彝族男女靈魂中一抹天生的詩意。
「哥哥是妹的小心肝,請哥哥幹了這一杯」,這深情款款的一杯,你會不會心甘情願幹了它?
松毛上的農家飯
羊肉湯鍋羊肉湯鍋
烀爛了的羊肉,熱氣騰騰的鍋子,幕天席地在青松毛上或蹲或坐,吃夠了噴香的羊肉舀一碗羊肉湯熱乎乎地喝了,再掰一塊現烙的蕎麥粑粑蘸上彝家土蜂蜜慢慢品嘗,這才是一頓完整的農家飯。
松毛的清香每每讓我那一頓飯吃的踏實安然。席間總是恍恍惚惚憶起兒時每到飯點,外婆總會在點著長明燈的供桌下面給我支一張方凳,端上一小碗羹湯或是堆了幾條醬油蒸小魚的白米飯。供桌面前常年鋪著跪拜用的松毛,那氣味直到現在仍令我心安。
「左腳舞」留遠客
是朋友,你就留下來
每逢喜慶或有客人來到,彝族人一定要圍火歡跳「左腳舞」,不盡興決不歸。那舞蹈,跳到興頭上一定是熱烈勇猛的,甚至帶著某種發洩一般的情緒。
後來我知道,準確來說,那種情緒是一種勇敢的傳承。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世間有一條惡龍,興風作浪,造成洪水危害。兩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羅勇敢地站出來,前去制服惡龍。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羅的帶領下,一齊向惡龍開戰,惡龍見勢不妙,趕緊逃回龍潭。人們抓住時機,把事先燒紅的慄炭往潭裡倒,倒滿後又抬石頭、挖泥土,把龍潭填平。還怕夯壓不緊惡龍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邊唱邊跳邊跺腳,三天三夜惡龍終於死了。為了慶祝勝利,彝家人用惡龍的頭、皮、骨、筋製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腳彈琴,口唱左腳調「阿里羅」以示紀念。
彝族人世世代代繼承了這種不畏邪惡的勇敢,而這種勇敢到今天已化作蘊藏在那振聾發聵的左腳舞中狂野的力量。
彝族人跳舞不能不拉上朋友,他們說:「是朋友,你就留下。」正是這句暖心窩子的話,讓多少做客彝鄉的人們笑了,美了,跳了,醉了。
因事不得不提前告別大姚的我們,最終沒能留下來分享節日最後的喜悅。揮手告別時,我相信盛情挽留的他們一定懂得:是朋友,定會再聚。
魅力整董
在整董這片熱土,隨處可見茂密的森林,潺潺的溪流,可謂"一山一景,一水一色"。其中最為秀美壯麗的是大河邊瀑布,大河邊瀑布距鎮政府駐地約10公裡,她隱藏在一個峭壁之後,瀑布寬約5米,從20多米高的地方飛洩而下,衝進一個深潭,因日照時間短暫,加之四處草木茂盛,荊棘叢生,根藤纏繞,使得瀑布下面暗淡陰冷,水霧瀰漫,寒氣逼人,好比一下子到了冬天,待上半小時就渾身發冷,從瀑布出來後,陽光燦爛,小鳥鳴啾,又是另一個天地,另一種享受。看完了瀑布,你還可以到中董的聖水井邊喝上一口聖水解解渴,然後再到"拿粘哩"溫泉美美得來一個溫泉浴。
整董鎮的傣族民族特色保存比較完整,傣族群眾幾乎全都居住在傣族特有的傳統民居裡,而最為集中的是城子的三個寨子(曼亂宰、曼賀井、曼賀),雖然是三個寨子,卻戶戶相聯,家家相對。目前,城子三寨已順利通過住建部、財*政*部、文*化*部、國*家*文化局
在三個寨子的後山有建於1850年,造型優美,風格獨特的賀井塔,據說在傣族的佛塔中尚未發現與此塔類型相同的,上世紀80年代賀井塔被命名為縣級保護文物。除賀井塔外,還有同樣具有觀賞價值的曼宰塔和豐收塔。
每年的潑水節,全鎮的各族群眾就會在鎮中心的大青樹下敲響象腳鼓,跳起孔雀舞,潑起祝福水,弦樂笙歌,載歌載舞;到了晚上,年輕人們在大青樹下點起篝火,圍著篝火遊戲玩耍、互訴衷情。
民族風情 4
雲南「十八怪」老版本 花腰傣鬥笠反著戴
花腰傣
「雲南十八怪,鬥笠反著戴」,這一怪說的就是許多雲南人都見過「反戴鬥笠」的這個民族──花腰傣。「花腰傣」是對居住在元江、新平一帶傣族的一種俗稱,由於每個傣家婦女裝束上最惹人眼目的是一根繡花的彩色束腰帶,而得名「花腰傣」。
聚居在元江和新平兩縣的小卜少們的裝束用美不勝收來形容實不為過。鑲邊黑筒裙分為裡外兩件套,腰箍數圈,彩帶束腰,黑短上衣斜襟長袖,袖口包紅邊,領口滾銀泡,紅巾扎頭,最後是「反戴鬥笠」。
所謂「反戴」,實在是外人不明個中事理的一種俗見,是少見多怪地認為她們的鬥笠好像「戴反了」,是用「我們」習慣的戴鬥笠的眼光去衡量她們的戴法。我們看似「反著戴」,而她們卻從來就覺得這是一種正而八經的戴法,無非是她們的鬥笠在造型上別出心裁,僅此一家罷了。
鬥笠是花腰傣女人的標誌性頭飾。所謂「鬥笠反著戴」,是漢族人的看法。傣族人認為鬥笠之所以「反著戴」,一是美觀的需要,這樣好看,尤其是配上民族服裝更好看。二是有實用功能。下田幹活,由於帽簷往上翻,不影響視線,又四面透風。如果下雨,因為有一圈邊邊,可以積住雨水,不使雨水淌到身上來。
花腰傣小卜少們的形象確實因了這頂鬥笠而卓然生輝:帽簷往上略卷,便有了一種向上翹角飛簷。 「雲南十八怪,鬥笠反著戴」,要欣賞和探究花腰傣的風情,可自昆明南下,到峨山、新平、元江一帶走走。又或者趕在正月初,去參加一回趕「花街」,則隨處可見花腰小卜哨們「反戴鬥笠」的倩影。
左腳舞
沒有歡快的左腳調就沒有激情的左腳舞。唱左腳調在牟定彝族地區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不僅彝族同胞偏愛,漢族及其他民族也喜歡。
在牟定,無論在家裡、田間勞作或傍晚走進廣場,總能聽到歌聲連綿,此起彼伏。逢年過節,走村串寨,唱調子對曲子通宵達旦。左腳舞表演非常靈活,不受人數和場地限制。三五人、十幾人、幾十人均可齊跳共舞。
而今的左腳舞,不僅僅在田間地頭或彝族聚居地流行。在昆明的街道廣場,也綻放著它的魅力。
民族風情 6
南澗彝族「跳菜」 舞著上菜的醉美絕活
跳菜是大理州南澗彝族自治縣的傳統民間藝術,被譽為南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如今,隨著南澗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傳統跳菜藝術經過發掘、整理、創新,逐漸走出了大山、走向世界,成為南澗縣的一張靚麗名片。
跳菜融音樂、舞蹈於一體,在雲南大理彝族聚居地的禮賓宴會上常見的一種上菜方式——「跳菜」。「跳菜」又名「抬席」,分兩部分內容:宴會開始時叫「上席」、「出席」,宴會結束時叫「撤席」或「下席」,一般以前者為主體。凡遇婚、喪一類紅白喜事,舉行10桌以上的宴會都要「抬席」,主人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客人的尊敬。
跳菜
「跳菜」顧名思義,即舞之上菜。宴賓時,通常用方桌沿兩則一溜擺開,賓客圍坐三方,中間留出一條「跳菜」通道。三聲大鑼拉開「跳菜」序幕:大鑼、蘆笙、三弦、悶笛、樹葉等民樂齊奏;姑娘小夥「嗚哇哩——噻噻」的高腔吆喝聲與純真優美的民樂聲,匯成一曲高品位的民間交響樂而令賓朋好友欲仙欲醉……
此時,「跳菜」總領引導眾「跳菜」高手登場亮相。他們供揖拜諸位廚師和樂師之後,「跳菜」宴正式開場。「跳菜」者通常用黑漆溜金木盤,內裝8碗(碟)菜,在神秘豪放的「嗚—噻噻」的吆喝聲中,只見頂著託盤的光頭漢子雙手拱揖,腳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緩,另一個頭頂和雙臂各撐一菜盤(共24碗)的漢子緊隨其後入場。他們合著古樸純厚的民樂協奏曲,臉上作著滑稽風趣的怪相,跳著歪來復去而又輕鬆、優美、流暢、連貫的舞步,一前一後登場。兩位手舞毛巾的搭檔,則怪態百出,形如彩蝶戲花般忽前、忽後、忽左、忽右地為其保駕護航。
瞧,這手活絕了
一對託菜手即要上菜四桌,搭檔把32碗菜擺成特定的樣式,每碗菜都象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規矩逐一落桌,絲毫不亂。
每一對託菜手剛退場,只見一位頭頂託盤內裝12碗菜,口中銜著兩柄銅勺,勺上各置一碗菜,雙臂各疊5碗菜的「空手疊塔」頂級高手合著鼓樂聲上場。那一起一落、搖來晃去的舞姿使眾賓客為之捏一把汗,生怕盤翻菜灑而不敢出氣。只見表演者從容自如,重疊在他臂、口、頭上的24碗菜卻隨著他的舞姿位置變換而穩穩噹噹,連一滴湯汁也不曾濺落出來。表演者臂、肘、手、口、頭功齊用,開張整合,緩急有序,讓人在「天人合一」之中見美、見奇、見情,不能不為之驚嘆叫絕。
民族風情 7
德宏景頗族織錦:民間染織的瑰麗「斑色」花
景頗族織錦內涵豐富,種類繁多,形式內容及色彩別具一格,花紋圖案獨樹一幟,是中國民族民間染織工藝百花苑中一朵瑰麗的「斑色」花,在景頗族人民中世代傳承。
景頗族織錦內涵豐富,種類繁多,形式內容及色彩別具一格,花紋圖案獨樹一幟,是中國民族民間染織工藝百花苑中一朵瑰麗的「斑色」花,在景頗族人民中世代傳承,是景頗族婦女朝夕接觸的充滿濃鬱民族風格的民間手工藝品。它凝聚了無數代景頗族婦女的聰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是景頗族婦女手工文化的藝術精髓所在。
獨特的織錦工藝
景頗族織錦可分為傳統織錦和現代織錦兩大類,圖案花紋多,文化內涵深厚,包容性很強。傳統的織錦樣式有長裙、短裙、婦女內裙、毯子、背腰、護孩圍巾、祭祀毯(分公母)、男女腰帶、挎包、護腿、包頭、馬鞍坐墊、刀背帶等。
現代織錦又增加了材質柔軟、款式新穎的錢包、挎包、提包、披巾、拖鞋、領帶等。不同地域、不同支系、不同等級所使用的製品各有差異,保持著各個支系、各個地區的特點。景頗支系的織錦圖案相對精緻而細膩、圖案內容較為豐富,顯得清新秀麗;載瓦支系的圖案形狀顯得粗獷豪放,但種類較少,略顯單一;「喇期」支系則配色古樸、色調統一,顏色淺而不豔。
織錦挎包
山官貴族使用的織錦圖案在內容上更為豐富多彩,用料講究,織工精細,顯得富麗華貴,非常精美。如盈江銅壁關、卡場、盞西、隴川王子樹一帶的織錦最大特點就是花紋精美細緻,圖案內容多而精細,色彩搭配協調和諧。其中,尤以盈江盞西地區的柵欄式格條圖紋筒裙最為典型。一般一看他們所穿戴的傳統織錦服飾,如筒帕、婦女的筒裙、男式織錦腰帶就能知道他們是哪個地區、哪個支系的人了。
相信景頗族婦女們一定會在木製的織布機前繡出景頗人的豪邁,縫製出具有現代氣息和民族特色的、適合景頗族不同年齡段的服飾。
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大的一個省,在這裡,漢族才是少數名族呢!那麼特色美食和少數民族風情,你真的不來看看嗎?
回歸旅遊本質,雲南第一家真正純玩的旅行。不進購物店,無隱性消費,把時間都還給旅友!
昆明出發:
石林九鄉純玩一日遊490元
大理出發:
大理純玩環湖一日遊240元
大理包車一日遊400元
麗江出發:
麗江拉市海純玩1日150元
老君山黎明景區一日遊280元
玉龍雪山純玩一日480元
中虎跳純徒一日220元
瀘沽湖風情純玩兩日520/680元
香格裡拉純玩兩日遊680元/890元
大理純玩兩日遊680元
梅裡雪山純玩四日1580元
雨崩純玩六日遊1780元
麗江宋城千古情表演(含接送)260元
西雙版納出發:
望天樹純玩一日遊180元
植物園傣族園一日遊260元
代訂客棧酒店
以上所有行程可自由DIY組合。
微信轉發特別回饋推送,麗江出發大理遊輪溫泉兩日遊免費贈送,每天限5個名額。
諮詢微信|手機15925211214
http://weidian.com/s/2905517?wf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