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畫蘭花,一般都寄託一種幽芳高潔的情操。
如楚國詩人屈原就以「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這樣的詩句來詠蘭。但蘭花入畫則比梅花晚,大概始於唐代。到了宋朝,畫蘭花的人便多了起來,據說蘇軾就曾畫過蘭花,而且花中還夾雜有荊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們常以畫蘭花來表示一種宋邦淪覆之後不隨世浮沉的氣節,當時的趙孟堅和鄭思肖,被同稱為墨蘭大家。
(下面介紹蘭花的結構:)
元代以鄭所南畫蘭花最為著名,寓意也最為明確。據說他坐必向南,以示懷念先朝,恥作元朝貳臣;他畫的蘭花,從不畫根,就像飄浮在空中的一樣,人間其原因,他回答說:「國土已被番人奪去,我豈肯著地?」因此,欣賞繪畫,也是必須了解歷史背景的。而清人畫蘭,則以「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最為著名的了。鄭板橋是一個注重師法自然的人,他畫過盆蘭。但尤嗜好畫「亂如蓬」的山中野蘭,為此,他曾自種蘭花數十盆,並常在三春之後將其移植到野石山陰之處,使其於來年發箭成長,觀其挺然直上之狀態,聞其濃鬱純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蘭「葉暖花酣氣候濃」的貞美實質。
(在仿古宣上畫) (作者:車來通)
畫葉子時,要有長短·高低錯落,使之有節奏感,不可平齊; 蘭花一般為五瓣,結構簡單, 但畫時要注意: 花有偃仰·正反·開和·藏露等變化。
用淡墨分染,留線
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當如蘭。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即善畫此類題材,其中猶以畫竹、蘭為最妙。明末鄭思肖善畫蘭,而且蘭無根,即寓意為河山破碎的無根之憂。
竹葉為互生,中葉細側葉寬, 每個葉片均由左右兩筆弧線組成, 用筆勾線要挺拔。 幾組葉子之間穿插組合要注意疏密
竹入畫,大略和蘭花相當,也始於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畫家王維、吳道子等都喜畫竹。據說到了五代,李夫人還創墨竹法,傳說她常夜坐床頭、見竹影婆娑映於窗紙上、乃循窗紙摹寫而創此法。
到宋代,蘇軾發展了畫竹的方法,放棄了以前的畫家們的雙勾著色法,而把枝幹、葉均用水墨來畫,深墨為葉面,淡墨為葉背。以後的元明清時代,畫竹名家輩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鳥畫家,沒有不畫竹的,而且開始強調竹的整體氣勢。不過,在眾多的畫家中,鄭板橋的畫竹也堪稱為一絕。
對於畫竹,鄭板橋曾寫下了自己的體會:「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
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此機也。獨畫云乎哉!」因此,從竹子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啟示,激發情感,經過「眼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藉助於筆墨,揮灑成「手中之竹」即「畫中之竹」。鄭板橋的作品,存世較多,流傳也廣,自清代以來,被世人行家所嘆眼,成為「人爭寶之」的珍品。
君子不器」(出自《論語》)
在孔子眼中,君子是最具理想人格的人,君子之德,無所不施, 他的道德,他的知識,他的作用,不該像容器那樣,在作為上有所限制, 而應當博學多識, 具有多方面才幹, 如此方能通觀全局, 領導全局。
竹的生長規律是:從筍內抽出新苗;有枝沒有葉叫新篁,新篁長高后放葉; 竹未出筍時就有節,竹幹出土後長到七節以上才發枝, 枝左右生長, 每節生出兩枝,在外側的節長, 並且枝多,到竹子梢頭則每節生一枝; 枝上生葉,有一組五葉·七葉及十幾片葉的不等, 竹葉是從葉柄長夠寬度後就向前直伸; 並行葉脈。
重墨勾墨葉,中墨勾出竹杆、竹枝、小託葉。
花青分染竹葉正面及竹杆,用淡墨分染頭部和背部。
用黃綠平塗反葉,草綠分染竹杆,用赭綠平塗小枝,赭石加少許花青平塗小託葉。
葉子正面用草綠罩染,有的葉子尖部接染赭墨,赭石加胭脂分染鳥頭部,赭石加藤黃分染鳥背部。
四綠分染反葉,用赭石加胭脂勾託葉葉筋,單筆絲鳥毛,整體調整完成。
(作者:張琪·張宏民)
用中墨勾竹葉,線條要挺拔。 鳥用淡墨勾出,鳥嘴. 眼. 爪用重墨勾出
用淡墨按葉筋進行分染, 染時用水線留出主筋。
用淡墨作底染出鳥的軀幹. 頭, 並根據要求用不同墨色染出翅尾
竹葉按第一遍的淡墨,留水線,用花青分染第二遍,再用赭石分染一下, 完後再用花青分染第三遍(不留水線),
鳥頭和背在淡墨基礎上再分染赭石, 胸腹用胭脂分染。
用石青分染葉子,畫出鳥的嘴. 眼, 用黃色分染眉,
然後用淡墨絲毛, 經調整滿意後提款蓋章。
菊花入畫則稍晚,大略始於五代,比起梅蘭竹來說,表現菊花的作品則相對要少得多。根據畫史來看,五代徐熙、黃筌都畫過菊,宋人畫菊者極少。元代蘇明遠、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兩代畫菊的也不多。現有明代吳門畫派中最享盛名的畫家陳淳的一幅《菊石圖》藏於首都博物憤,這是本來就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菊花葉子畫法要領:
菊花的葉是單葉,也是完全葉。 互生,每節一片, 葉有柄(柄長1~2釐米), 柄下方的兩側有託葉或退化而無託葉。 葉 呈卵圓形或狹長圓形,長 三四釐米至15釐米, 邊緣有缺刻及鋸齒, 基部為心形, 葉背生白色絨毛。 菊葉呈綠色。菊葉5出,互生,葉生長在枝梗的似節非節處。
菊花:花頭大小不等, 直逕自2釐米至30釐米都有, 單生於枝端或葉腋, 或排列成傘房狀。 菊花顏色豐富多彩,有黃·白·紅·粉·橙·泥金·褐色·嫩綠等等
步驟一: (孫兆昌畫)
簡單的介紹三種 構圖 形式
「上插」·「下垂」·「橫倚」三種範式:
「上插」就是花枝向上。布局上要注意取勢,不是筆直書在畫幅中間, 應偏向一方, 應有長短·粗細·前後的變化, 以及枝幹·花朵的疏密對比, 並要避免平行。
上插式構圖:
「下垂」即花枝自上而下倒掛。 菊花在布局上呈下垂的較多。可根據植物的生長規律,也可利用特寫的方法,取一二枝下垂花枝入畫。 下垂構圖應靈活處理, 沒有固定的程式。
「橫倚」草木·木本花都可採用。小幅的構圖,木本取其局部,草木取其花端, 但橫的一枝不可橫於畫中, 旁枝須有大小和長短, 這隨布局的主次而定, 要求全幅緊湊得勢為宜。
菊花畫法二
步驟圖一:
步驟圖二:
2·用淡曙紅色分染花朵,要保持花朵的生動變化,花朵前後有致,層次分明。 用淡墨分染葉子和枝幹, 求得枝幹的變化和質感。反葉用嫩汁綠分染。
3·用曙紅繼續分染花朵,根據花瓣的陰陽向背來調整深淺變化。 表現葉子,可用重墨繼續分染正葉,反葉用草綠分染。
用淡墨勾出菊花花朵,線條要流暢中有變化, 用稍濃的墨勾出枝幹和葉子,要有層次疏密變化。
4·用白粉渲染(提粉)花朵,保持花朵的生動自然。 然後用汁綠罩染正面葉子, 反葉用三綠提染。 最後精心調整花與葉子和枝幹的整體關係
梅花
梅花為落葉小喬木,樹幹灰褐色,葉卵形或圓卵形,花芽著生在長枝的葉腋間,每節著花1~2朵,芳香,花瓣5枚,白色至水紅,也有重瓣品種。
古詩摘錄:
聞道梅花圻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 一樹梅花一放翁。——宋?陸遊 《梅花絕句》
花語 :高潔 、堅強、高雅。
梅花的結構
花頭形態:
梅花的結構包括花瓣、花蕊、花蒂等,學畫梅花,宜先寫生,對梅花有個具體的了解。
梅花枝幹呈灰褐色,多縱駁紋,每節著花一至二朵,花瓣五枚,除常見的單瓣梅花,亦見下面的復瓣梅花。
步驟一、用淡墨勾勒花瓣,重墨勾花蒂,濃墨勾枝幹;小鳥用重墨勾嘴、眼、爪子,淡墨勾輪廓。
步驟二、用花青加墨成灰色平塗為底色,幹後梅花用白色平塗二至三遍;花萼用赭石平塗,連接枝幹部分用草綠接
步驟三、梅花用暗黃色(藤黃加墨)分染層次,胭脂分染花萼,淡墨分染枝幹。小鳥胸部用藤黃加胭脂分染,用胭脂加曙紅染鳥嘴、爪子。
完成圖:《凝雪》
步驟四、梅花用黃綠色(藤黃加三綠)分染暗部,藤黃色點蕊,白色勾花絲;赭石色加墨罩染枝幹;小鳥頭部分染草綠色,分別用墨和白色絲毛,修整完成。
重磅推薦:七紫三羊宣筆工藝,適合工筆畫勾線、瘦金體和多種小楷、抄經,屬於外表樸素,實惠實用的一款不可多得的小楷筆。【品牌】問心堂
【型號】兔毫小楷
【筆頭材質】兼毫筆
【筆頭毛種】出鋒2.1-2.2釐米
【筆頭規格】小楷
【毛筆種類】宣筆
適用:各類小楷、瘦金體、心經、工筆畫勾線
材料:傳統青竹杆、筆腰羊毫、筆鋒兔毫
筆頭出鋒:2.2釐米 筆肚直徑:0.45釐米 筆桿長度:20.5釐米
這支筆看起來非常樸素、普通,但它的筆鋒卻是不可多得的精銳,七紫三羊,筆鋒採用野兔背部黑尖,外圍的羊毫可含墨更多,包裹在裡面的是上好的山野兔黑尖毫,尖銳耐用,竹質筆桿古樸大方、成本都放在筆頭上。
【如何購買】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購買連結直接下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