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期,巨野縣境內有昌邑縣,西漢中期增置巨野縣和乘氏縣。昌邑縣:始建於秦,前漢為昌邑王國、山陽郡,後漢兗州刺史皆治此,治所在今巨野縣昌邑集,所轄包括金鄉、巨野、成武、單縣4個縣的邊界地區。乘氏縣:漢置侯邑。漢景帝中元6年封梁孝王少子買,漢和帝封梁商為乘氏侯。治所在今龍固鎮西南甘泉寺一帶,其轄區包括巨野東南、菏澤東南、定陶東北部。
巨野城始建於西漢。《漢書》載:「六年(公元201年)冬十月,令天下縣邑城。」改建於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歷經兩千餘年,城址基本未變。據《山東通志》載:「土城周九裡,高一丈五尺,闊一丈六尺。」
621年,在巨野縣城置麟州,復置乘氏縣為屬縣。622年(唐高祖武德5年),撤銷麟州,復置昌邑縣,巨野、昌邑兩縣屬戴州(治所金鄉)。952年(後周太祖廣順2年),移濟州於巨野縣城,並轄鄆城、任城、金鄉為屬縣。
北宋初年,巨野縣屬濟州。997年(太祖至道3年),屬京東路。1074年(神宗熙寧7年),改屬京東西路。金朝徙濟州治任城縣,屬山東西路。1147年(南宋紹興17年,金朝皇統7年),析任城縣以西、巨野縣以東地區置縣,治所設在山口鎮。借春秋時魯哀公14年春「西狩獲麟」的故事,取其祥瑞之意,定名為嘉祥縣,時屬山東西路濟州。公元1150年,黃河大決,淹沒巨野,撤銷巨野縣。
1269年(蒙古至元6年),恢復巨野縣,遷往任城的濟州,還治巨野縣。1271年(元至元8年),昇州為濟寧府。1272年(元至元9年),移府治於任城,移州治於巨野,是年末仍以府治於巨野,復以州治於任城。1279年,升府為濟寧路,轄兗、濟、單三州。1348年,黃河大決,淹沒巨野城,遷濟寧路於濟州(任城),遷縣治於城北邢家務。
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設濟寧府於任城,巨野為屬縣,隸屬於山東布政使司。1374年,黃水淹沒巨野,至洪武9年消退,縣治由邢家務遷入巨野,重建縣公署。1385年,兗州升為府,濟寧降為州,巨野縣屬兗州府濟寧州。明洪武元年,因自然災害原因,巨野等地人煙稀少,朱元璋把山西大批居民搬遷至巨野,至今巨野人多為山西那批搬遷而來的人的後代。
1945年12月31日夜(亦稱1946年元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劉鄧大軍和冀魯豫野戰軍第七縱,首次解放巨野縣城,為了戰爭需要和方便城鄉群眾,拆除了舊城牆。
康熙四十七年的巨野縣城區圖
清代縣衙:舊址在古城街西段路南。
城隍廟:建於明,舊址在古城街西段路北。民國時期為縣公署。
大佛寺:建於唐,毀於明,在人民路中段路北。寺內有永豐塔。
觀音堂:建於北宋。舊址在大佛寺西。
文廟:建於明。在大佛寺北,即今文廟。
高樓城門:東門」凝和」,西門「遂昌」,南門「沿熙」,北門「拱極」
平樓城門:東門「仁厚」,西門「豐城」,南門「集慶」,北門「承恩」
清朝初年,巨野縣屬兗沂曹濟道、兗州府、濟寧州。1724年(清雍正2年),改濟寧州為濟寧直隸州,巨野為屬縣。1730年(雍正8年),改屬曹州直隸州。1735年,改曹州直隸州為曹州府,巨野仍為屬縣。
1912年(民國元年),巨野縣屬山東省濟寧道。1928年廢除道制,巨野縣直屬山東省政府。
1929年,巨野縣屬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
1938年,巨野縣屬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第十行署。
1938年12月9日,日軍侵佔巨野城。
1939年春,建立日偽縣政府。
1939年5月,建立中共鄆巨工委和抗日縣政府,歸中共運西專署領導。11月建立中共巨野工委和巨野縣抗日政府,屬運西專署。
1940年11月,屬魯西二專署。
1941年2月,屬巨、菏、金、嘉、成5縣聯合辦事處。
1943年屬晉魯豫17專署。
建國前後
1944年6月,屬冀魯豫11專署,同時還有巨菏縣,於1941年建立,1942年12月撤銷。金巨縣,於1943年9月建立,1945年3月撤銷。鄆巨縣,1944年12月建立。巨南縣,1945年3月建立。1946年,巨野縣屬第二行署。
1946年6月8日,冀魯豫行署決定將抗日縣政府改為民主縣政府。解放戰爭期間,巨野境內有巨野、鄆巨、巨南三個民主縣政府,其隸屬變革為:
巨野縣1945年9月至1946年1月,屬冀魯豫11專署(湖西)。
1946年1月至1946年3月,屬冀魯豫7專署(魯西南)。
1946年3月至1948年5月,屬冀魯豫2專署(運西)。
1948年5月至1949年8月,屬冀魯豫7專署(運西)。
鄆巨縣1945年9月至1946年2月,屬冀魯豫8專署(運西)。
1946年2月至1949年8月屬冀魯豫2專署(臨河)。
巨南縣1946年2月建立,至1949年8月,先後屬冀魯豫11專署(湖西)和3專署(湖西)。
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把巨野縣劃為9個區:城區、鳳鳴區、新城區、順應區、大義區、忠義區、龍堌區、柳林區、大康區。
抗日戰爭時期,巨野縣主要由國民黨和日偽政府管轄。按照巨野縣公署建設科在1943年繪製的行政區劃圖,全縣分為8個區、16個鎮、41個鄉。
第一區:駐所在巨野城內,包括東隅鎮、西隅鎮、南隅鎮、北隅鎮、獲麟鄉、麟安鄉、彭澤鄉、盟臺鄉、新城鄉、大興鄉。
第二區:駐所在玉山(今獨山),包括玉山鎮、六營鎮、劉樓鄉、王橋鄉、蔣寺鄉、順興鄉、金山鄉、金安鄉、截河鄉。
第三區:駐所在營裡集,包括營裡鎮、昌邑鎮、忠義鎮、揚固鎮、鼎新鄉、金言鄉、固邊鄉。
第四區:駐所在大義集,包括大義鎮、忠義鄉、大成鄉、等讓鄉、德化鄉、合藥鄉、棠林鄉。
第五區:駐所在龍堌寺,包括張表鄉、柳林鄉、柳西鄉、肖樓鄉、豐樂鄉。
第六區:駐所在龍堌,包括龍堌鎮、觀音鎮、李海鄉、臨河鄉、同治鄉、清泉鄉。
第七區:駐所在新興集,包括安興鎮、太平鎮、五界鄉、太康鄉、三和鄉、新興鄉、三義鄉。
第八區:駐所在蘇集,包括蘇集鎮、第一鄉、第二鄉、第三鄉、第四鄉、第五鄉、第六鄉。
1949年5月,調整行政區劃,巨野縣轄6個區,427個村。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人民政府成立。巨野縣隸屬平原省湖西專區。1949年9月,巨南、鄆巨兩縣撤銷,巨野縣轄11個區。
1967年9月衛星地圖
新中國成立後至1958年撤區並鄉前,全縣分11區(建國初期一度設立棠林店區,不久撤銷),73鄉。
第一,城關區:包括曹廟鄉、五裡墩鄉、新城鄉、姚店鄉、呂官屯鄉、閻莊鄉、三裡廟鄉。
第二,沙土區:包括田莊鄉、高莊鄉、小寧莊鄉、楊官屯鄉、沙土集鄉、姚莊鄉、丁官屯鄉。
第三,太平區:包括太平鄉、鄔官屯鄉、田橋鄉、畢海鄉、林屯鄉、畢莊鄉、白李莊鄉。
第四,大義區:包括大義鄉、比幹廟鄉、人祖廟鄉、龐庵鄉、胡堌堆鄉、東營鄉、葛店鄉、棠林鄉、孔樓鄉。
第五,龍堌區:包括龍堌鄉、三裡廟鄉、郝莊鄉、李集鄉、觀集鄉。
第六,柳林區:包括柳林鄉、王水坑鄉、龍寺鄉、陳集鄉、後陳樓鄉、蔣海鄉、張表鄉。
第七,章縫區:包括章縫鄉、高坊鄉、曹海鄉、董官屯鄉、焦順屯鄉、肖樓鄉、馮沙窩鄉。
第八,謝集區:包括謝集鄉、趙廟鄉、前昌邑鄉、謝莊鄉、陶廟鄉、王胡同鄉。
第九,營裡區:包括營裡鄉、前店子鄉、大袁樓鄉、畢堂鄉、趙集鄉、劉集鄉。
第十,獨山區:包括獨山鄉、高海鄉、金山屯鄉、王樓鄉、馬河鄉、華營鄉、雙廟鄉。
第十一,六營區:包括六營鄉、大屯鄉、夏官屯鄉、劉樓鄉、魏集鄉。
1952年12月撤銷平原省,巨野縣隸屬山東省湖西專區。
1952年12月24日,全縣建立鄉鎮148個。
1953年7月20日(舊版巨野縣誌一說1953年8月20日),撤銷湖西專區,巨野縣改屬山東省菏澤專署。
1955年8月13日,全縣1~12區分別改稱城關區、沙土區、太平區、大義區、龍堌區、柳林區、章縫區、棠林區、營裡區、謝集區、獨山區、六營區。
1956年4月,縣行政區劃由148個鄉調整為73個鄉鎮。
1958年3月,公布撤區並鄉方案,撤銷11個區,將過去的76個鄉鎮合併為23個鄉鎮。
1958年7月23日,進行並社工作,將全縣原620處、平均每處180戶的農業社,合併為每個1000戶左右的大社。
1958年9月,合併23個鄉,成立11處人民公社:城關公社、田莊公社、夏官屯公社、龍堌公社、柳林公社、章縫公社、營裡公社、大義公社、獨山公社、謝集公社。780個大隊,2625個生產隊。
1958年10月,撤銷菏澤專署,巨野縣改屬濟寧專署。
1958年11月撤銷嘉祥縣建制,西部仲山公社及酒莊、孟姑集一帶90個自然村劃歸巨野縣。
1958年11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菏澤專區建制,所屬各縣劃歸濟寧專區(一說1959年1月)。
1959年6月(一說1959年7月30日),恢復菏澤專署,巨野縣復屬菏澤專署,轄區如舊。
1962年1月6日,因恢復嘉祥縣建制,原嘉祥縣的仲山公社及劃歸巨野縣夏官屯、田莊兩公社的部分村莊,復歸嘉祥縣,共69個生產大隊,391個生產隊、90個自然村。
1969年12月衛星地圖
此兩幅圖是現在可見的最早的巨野縣衛星地圖(已知有1944年航拍地圖),屬於冷戰時期美國軍用鎖眼衛星地圖。
1969年巨野縣城還沒有進行大規模建設,可以清晰的看出巨野縣城的規模,東為前進路,南為麒麟大道,均為巨野縣城的東南兩座城牆改建而來,西為新華路北段,護城河繞城一周,縣城周長約為4公裡,面積1平方公裡。
1967年至1977年,巨野縣屬菏澤地區「革命委員會」所轄。
1978年,撤銷各級「革命委員會」,巨野縣改屬菏澤地區行政公署。
2000年6月23日,設立地級菏澤市。巨野縣屬菏澤市管轄。
1978年9月13日,中共董官屯工委建立。12月13日,中共呂官屯工委、太平工委、張表工委建立。同月,新建上述4個人民公社。
1978年12月,調整社隊體制,劃為21處公社,804個大隊,3510個生產隊,增加10處公社:丁官屯公社、呂官屯公社、太平公社、李集公社、張表公社、董官屯公社、葛店公社、薛扶集公社、萬豐公社、陶廟公社。
1983年4月29日,山東省政府批准,巨野由原21處公社改為25個鄉、1個鎮(城關鎮、大義鄉、龍堌鄉、大謝集鄉、章縫鄉,田莊鄉、丁官屯鄉、呂官屯鄉、田橋鄉、太平鄉、大李集鄉、張表鄉、王平坊鄉、柳林鄉、陳集鄉、萬豐鄉、營裡鄉、昌邑鄉、葛店鄉、獨山鄉、夏官屯鄉、薛扶集鄉、董官屯鄉、新城鄉、雙廟鄉、陶廟鄉)。至9月底,原826個生產大隊,改建為850個行政村。
1984年1月20日,大義、龍堌、章縫、大謝集4個鄉改為鎮。至此,巨野轄21鄉、5個鎮。
1984年衛星地圖
從1984年衛星圖中可以看到新建的兗菏鐵路(1980年),新開挖的洙水河(1960年)和鄆巨河(1973),已經完成瀝青鋪設的兗蘭路(1967年)、巨田路(1976年)、聊商路(1971年)。
1987年
1985年10月24日城關鎮更名為巨野鎮。
1990年1月1日,嘉祥縣的核桃園鄉劃歸巨野縣管轄。全縣共27個鄉鎮。
1994年12月29日,撤銷核桃園鄉、獨山鄉,設立核桃園鎮、獨山鎮。
1995年10月23日,撤銷柳林鄉、夏官屯鄉,設立柳林鎮,夏官屯鎮。
1995年
1999年
1996年9月5日,將夏官屯鎮更名為麒麟鎮(魯地名委[1996]9號)。
2000年3月15日,撤銷太平鄉,設立太平鎮(魯政函民字[2000]27號)。2000年6月21日,撤銷萬豐鄉、田莊鄉,分別設立萬豐鎮、田莊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魯政函民字[2000]50號)。
2001年2月6日,撤銷新城鄉、呂官屯鄉,其行政區域併入巨野鎮;撤銷葛店鄉,其行政區域併入大義鎮;撤銷大李集鄉,其行政區域併入龍堌鎮;撤銷昌邑鄉,其行政區域併入大謝集鎮;撤銷薛扶集鄉,其行政區域併入麒麟鎮;撤銷雙廟鄉,其行政區域併入獨山鎮;撤銷張表鄉,其行政區域併入柳林鎮;撤銷丁官屯鄉,其行政區域併入田莊鎮;撤銷田橋鄉、營裡鄉、陶廟鄉,分別設立田橋鎮、營裡鎮、陶廟鎮;撤鄉設鎮後,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2001年,巨野縣轄16鎮:巨野鎮、大義鎮、章縫鎮、龍堌鎮、大謝集鎮、麒麟鎮、獨山鎮、核桃園鎮、柳林鎮、田莊鎮、田橋鎮、太平鎮、萬豐鎮、董官屯鎮、營裡鎮、陶廟鎮。
2002年2月22日,省政府批覆同意:巨野縣撤銷董官屯鄉,設立董官屯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2002年8月16日,省政府批覆同意:巨野縣撤銷營裡鄉,設立營裡鎮;撤銷田橋鄉,設立田橋鎮;以上2鄉撤鄉設鎮後,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巨野縣轄16個鎮。現有開發區,作為和鎮相同級別的行政區劃。
2010年夏,省政府批覆同意:巨野縣撤銷巨野鎮,設立鳳凰街道辦事處、永豐街道辦事處。止2010年8月,巨野縣轄2個街道辦事處、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15個鎮。
2002年
2002年巨野通了高速公路新修建了西環路和南環路
2003
2003年修建了花冠路
2004年
2005年巨野修建了東南西北四條外環路,巨野縣城的周長變成了23公裡,城區面積33平方公裡。
2005年
2005年通了濟菏高速
2006年
2006年327國道進行了改道,洙水河公園已經開建。
2008年
2008年麒麟湖水庫已經動土建設,巨野港已經開建。
2009年
2009年鐵雄新沙開工建設,處於巨野冬季上風方向的鄆城煤化工園也已經開工建設!!!!!!!!!!!
2017年
2017年巨野麒麟湖水和洙水河公園已建成
2019年
2019年德上高速、魯南高鐵和巨野北二環和西二環正在如火如荼的施工中。
希望巨野的明天會更好,我們的家園更美麗。
綜合印象曹州和網絡
----END
·推薦閱讀·
2019年巨野政府工作報告(節選)
巨野一中的知名校友們(有補充)
巨野縣政府最新人事任免信息
巨野一中校友把校旗插在南極大陸
巨野高鐵設站及路線走向高清圖來了
那些年, 巨野縣境內發生的重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