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引用了三句宋詞詮釋人生的三層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乍看之下,說的無非是做學問要克服孤獨,憑著堅忍的耐性,才能迎來最終的成就。細細品讀,卻發現這番話亦能詞品人,以人品境。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戀花》,原文是這樣的: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檻菊愁煙蘭泣露」一句交代了季節、氣候和場景:秋天煙雨濛濛的時節,一位女子觸景傷情,暗自垂淚。
「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成雙成對的燕子輕盈地飛動著,如此欣悅的場面,卻讓她更感秋日的輕寒。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就連明月也如此不解風情,非要將月光灑進窗楹,照得她更顯形單影隻。
整首詞最精華的部分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因著輾轉反側,徹夜難寐,她才能清楚的知道,昨夜秋風何其凜冽,枯黃吹落滿地。
懷著悽涼與孤寂,慢慢登上高樓,目之所及,是蒼茫的天涯,不見所思令她空虛悵惘,情懷悲壯,卻不見頹靡。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想要為那個人寫信,傾訴說不完的思念,可這份思念,又能投向何處。
王國維先生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作為人生的第一層境界,其用意和晏本意固然有所不同,但是登高望遠後開闊的胸襟是相通的。
人生免不了經歷「西風」、「凋零」、「苦恨」等挫折後,如何蛻變,還在於「獨上高樓」,洗盡鉛華後的志氣與追求。
王國維闡述人生第二層境界的詞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則出自柳永的《蝶戀花》,原文如下: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佇倚危樓,未必只有高處不勝寒,至少在柳永的這首詞中,所見所感的是細細微風。
「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春意盎然,又何來「春愁」?這憂愁,原來是從遙遠無邊的天際蠻,慢慢升起的。柳永巧用擬人手法,將這愁思變得可觀可看。
「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夕陽斜照,草色蒙蒙,誰又能懂得倚靠橫欄的他心中萬般的思緒?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雖想舉杯一醉方休,卻方知醉酒,也不能消除內心的憤懣,強求的歡樂終是索然無味的。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縱然生活潦倒,青春不再乃至「衣帶漸寬」、「人憔悴」,依舊堅守初心,至死不悔。
王國維先生將這句話作為人生第二層境界,就是看重句中為了最初的信仰,堅持到底的決心和覺悟,這也是成功人士最重要的素養。
他認為人生第三層境界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原句出於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究竟寫的到底是愛情還是愛國,歷來爭議不斷,其實兩者並不衝突,完全可以圓融在一首詩詞之中。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寫的是元宵節的煙花,「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兩句極力渲染煙火的華美。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豪華的馬車芳香滿路,鳳簫悠揚,明月西斜,魚龍燈飛舞了一夜。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盛裝美人笑盈盈地走過人群,留下陣陣暗香,揮之不去。
可喧譁、美人、燈紅酒綠,都不是作者想要的,他依舊在紫陌紅塵之中尋尋覓覓,直到……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千紅萬紫的世界,苦苦追尋著理想,雖然心知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但是終點究竟在何處呢?一次次尋找,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消沉。
人群散去,燈火闌珊,再最無望的時刻,驀然回首,一直苦苦尋覓的,竟然就這麼不經意地出現在了那裡。
這「燈火闌珊」處,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成功。成功總是在不經意之間,但是這種「不經意」建立在立志和堅持的基礎上。誰都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能成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那之前,能做的只能是明志和堅持。
不忘初心之後的務實耕耘,不問前程後的堅忍不拔,人有善願天必佑之,成功總會以某種形式回報給你的,或許這就王國維所說的人生三大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