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國學│王國維的人生三重境界

2020-12-14 三水書院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引用了三句宋詞詮釋人生的三層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乍看之下,說的無非是做學問要克服孤獨,憑著堅忍的耐性,才能迎來最終的成就。細細品讀,卻發現這番話亦能詞品人,以人品境。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戀花》,原文是這樣的: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檻菊愁煙蘭泣露」一句交代了季節、氣候和場景:秋天煙雨濛濛的時節,一位女子觸景傷情,暗自垂淚。

「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成雙成對的燕子輕盈地飛動著,如此欣悅的場面,卻讓她更感秋日的輕寒。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就連明月也如此不解風情,非要將月光灑進窗楹,照得她更顯形單影隻。

整首詞最精華的部分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因著輾轉反側,徹夜難寐,她才能清楚的知道,昨夜秋風何其凜冽,枯黃吹落滿地。

懷著悽涼與孤寂,慢慢登上高樓,目之所及,是蒼茫的天涯,不見所思令她空虛悵惘,情懷悲壯,卻不見頹靡。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想要為那個人寫信,傾訴說不完的思念,可這份思念,又能投向何處。

王國維先生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作為人生的第一層境界,其用意和晏本意固然有所不同,但是登高望遠後開闊的胸襟是相通的。

人生免不了經歷「西風」、「凋零」、「苦恨」等挫折後,如何蛻變,還在於「獨上高樓」,洗盡鉛華後的志氣與追求

王國維闡述人生第二層境界的詞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則出自柳永的《蝶戀花》,原文如下: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佇倚危樓,未必只有高處不勝寒,至少在柳永的這首詞中,所見所感的是細細微風。

「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春意盎然,又何來「春愁」?這憂愁,原來是從遙遠無邊的天際蠻,慢慢升起的。柳永巧用擬人手法,將這愁思變得可觀可看。

「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夕陽斜照,草色蒙蒙,誰又能懂得倚靠橫欄的他心中萬般的思緒?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雖想舉杯一醉方休,卻方知醉酒,也不能消除內心的憤懣,強求的歡樂終是索然無味的。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縱然生活潦倒,青春不再乃至「衣帶漸寬」、「人憔悴」,依舊堅守初心,至死不悔。

王國維先生將這句話作為人生第二層境界,就是看重句中為了最初的信仰,堅持到底的決心和覺悟,這也是成功人士最重要的素養。

他認為人生第三層境界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原句出於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究竟寫的到底是愛情還是愛國,歷來爭議不斷,其實兩者並不衝突,完全可以圓融在一首詩詞之中。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寫的是元宵節的煙花,「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兩句極力渲染煙火的華美。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豪華的馬車芳香滿路,鳳簫悠揚,明月西斜,魚龍燈飛舞了一夜。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盛裝美人笑盈盈地走過人群,留下陣陣暗香,揮之不去。

可喧譁、美人、燈紅酒綠,都不是作者想要的,他依舊在紫陌紅塵之中尋尋覓覓,直到……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千紅萬紫的世界,苦苦追尋著理想,雖然心知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但是終點究竟在何處呢?一次次尋找,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消沉。

人群散去,燈火闌珊,再最無望的時刻,驀然回首,一直苦苦尋覓的,竟然就這麼不經意地出現在了那裡。

這「燈火闌珊」處,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成功。成功總是在不經意之間,但是這種「不經意」建立在立志和堅持的基礎上。誰都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能成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那之前,能做的只能是明志堅持

不忘初心之後的務實耕耘,不問前程後的堅忍不拔,人有善願天必佑之,成功總會以某種形式回報給你的,或許這就王國維所說的人生三大境界吧。

相關焦點

  • 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參透論詩為人的三重境界,卻以悲劇收場是為何
    說起王國維,我們當然首先想到的是他的《人間詞話》以及他關於作詞的三種境界的著名論述:古今之成大事者,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三第三個階段就是苦苦追尋之後,不經意間,自己已經成功了,達到自己的人生目標:「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經過這三個階段之後,人生就會達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只要我們努力了,奮鬥了,不放棄夢想,最終都會實現我們的目標。
  • 王國維: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人生經歷三境界
    圖|《人間詞話》作者國學大師王國維享受著片刻靈魂的歡愉與衝滌,遠離與忘卻了白天的繁華與喧囂,也忽略了火車上周邊的嘈雜與擁擠!先生認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乃王國維先生的精神核心所在。先生認為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王國維的三重境界,受益一生
    文/大夢早先,讀《學問與智慧》一文的時候,看到有關於王國維人生三境界的描述。可能當時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還比較淺薄,理解的不是特別透徹,一直到大學畢業,開始工作,追夢路上反反覆覆的把自己推到後重新建設。直到復盤自己的人生經歷,無論是事業還是愛情,出於意料的發現,所有場合中收穫的感悟居然和王國維所說的人生三境界不謀而合,不覺得對前輩又多了幾分敬仰。「人生三境界」語出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 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對應三首絕美宋詞,隱藏三段才子愛情
    蘇軾之後,中國近代又有一位曠世全才橫空出世,他就是在文學、史學、哲學、美學、經學、戲曲、教育、甲骨文等方面均有極深造詣的國學大師王國維。王國維初名國楨,字靜安,浙江海寧人,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少年接受傳統教育,青年遠赴海外留學,中西合璧,各取所長,是當時享譽世界的著名學者。
  • 王國維的境界
    魯迅認為:「要談國學,他(王國維)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不懂的音譯》)梁啓超更是推崇他「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在中國美學和文學思想史上,王國維承上啟下,繼往開來,是從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橋梁,作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讓我十分仰慕。
  • 中國傳統文化大師王國維:三行字是人生的三個境界
    說起晚清的國學大師們,絕對不可能繞過王國維。他不僅是一代詩人,而且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歷史等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詣,尤其是在美學理論方面,他為後來的現代美學理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最熟悉的是他的《人生詞話》和書中提出的「學術三境界」昨晚西風枯死的綠樹,孤零零的高樓上,望著世界末日的路。我不後悔我的衣服越來越寬,這讓人們為伊而憔悴。在人群中尋找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在昏暗的燈光下。
  • 《送我上青雲》:從王國維的三重境界,解讀人生的立、守、得
    王國維的三重境界,是他在《人間詞話》中註解的學習的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王國維《人間詞話》第26則)。
  • 依託道德經和金剛經,說說尼採、王國維、宋代禪宗的三重境界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老子在《道德經》第11章,寫下這樣一段話,「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悟王國維的三重境界,你會茅塞頓開
    悟王國維的三重境界,你會茅塞頓開。民國著名學者,王國維,就人生他創下了《人間詞話》,裡面用三重境界表達了人活著的意義和目的。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就是立志,自己下定決心,不為眼前暫時的迷霧所迷惑,也就是撥開濃霧見晴天。這是獲得成功的關鍵。第二境界:守,他並用一句詩表達,「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原意是人都瘦了,憔悴了,但是自己沒有後悔。表達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就算遇到絆腳石,也要堅持,繼續奮鬥。
  • 世上再無王國維,只留詞話在人間,國學大師王國維
    國學大師陳寅恪,曾在西南聯大課堂上,這樣說:「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日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我不講。現在,只講未曾講過的。」陳寅恪真霸氣,可這麼霸氣的他,卻對一個人推崇備至。他說,「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
  • 書法的三重境界!你在第幾重?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對於做學問有著「三重境界說」,用他的評價方法來界定書法也許會引發深刻的思考。第一重:無我王國維使用了宋代晏殊的詞,說第一重境界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詞的表面是說在寒風慘烈的夜晚,樹上的綠葉被吹落一地,獨自登上高樓,一眼望去儘是看不到邊際的漫漫長路。
  • 兩個大師的人生三境界之論,來思考的你的人生境界
    關於人生的境界的討論,自古眾說紛紜,但最出名的還是王國維和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境界之論。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王國維《人間詞話》名句賞析:有境界則自成高格
    1908年,清末的著名學者王國維在《國粹學報》上發表了《人間詞話》這一文藝批評論著,隨即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好評。在詞界裡,許多人將《人間詞語》奉為圭臬,把其中的論點作為詞學與美學的根據,所以,這部詞話成了當時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王國維為何會寫出這部好作品?這與他從小受到良好的國學教育和青年時又出國受到西學教育分不開。
  • 金庸筆下獨孤求敗四大境界,竟迎合了王國維的求學三大境界
    這句話初看似乎是在描繪情人之間如膠似漆一般的感情,可實際上卻是在寫求學的境界。王國維先生被人稱為中國最後一位文人,而他給後人留下的求學三大境界便足以明證。不過,在筆者看來,金老爺子這位武俠小說家,在作品中竟也暗自用獨孤求敗四大境界,暗自迎合了王國維的求學三境界。
  • 境界|佛系青年、油膩中年、從詩詞中感悟人生三境界
    王國維「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在當下的環境來說,似乎不是正能量的,有些喪文化的印記,可以說是有些不合時宜,雖然說在九零後中已不乏佛系的思想意識,其實他們更懂得生活。以前老年人才會在意的養生,如今的九零後也有了新的演繹,但你們更多的是文化養生,個人的觀點是,要點讚,正所謂,文化養生,詩詞修性,如此一來,即便到了中年,也就不會變得油膩了。
  • 王國維解讀人生的三重境界,少年不解其中意,人到中年突然明白了
    在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裡,他將人生分為了三個境界——立、守、得,為了詮釋這三個字,他引用了三句古詩詞,這三句古詩很多人都知道,它們分別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關公信仰者的三重境界
    1唐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禪中徹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三重境界,是參禪者認識世界的三個階段。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人間詞話》:國學大師王國維教你三步實現人生理想
    1927年6月2日,國學大師王國維自沉於昆明湖。關於他的死因,近百年來一直眾說紛紜。其中有「殉清」說,「逼債」說,「驚懼」說,「諫阻」說,「文化殉節」說,「諸因素」等。而我認為這些說法中當屬先生的知己陳寅恪先生最貼切。
  • 擁有王國維「三境」,人生可以做到不悔
    王國維,出身於書香世家,浙江省海寧州(今浙江省嘉興市海寧)人,看過清朝的落幕,迎接著民國的興起,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創者。王國維在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造詣深厚,是個只做學問,不交權貴,不慕榮華,不圖享受的大學者,他提出的「人生三境」道破了做學問的人該持有的態度,也成了許多人的座右銘。「人生三境」出自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其精神追求和思想導向的體現,而這本書更是中國美學史上融通中西、承前啟後的理論巨著。
  • 王國維《人間詞話》:當文學遇上哲學,才是最唯美的人生三種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最早聽聞《人間詞話》便是從這三句話開始的。那時人還年幼,只道詞是詞,詩是詩,美就可以了,怎還能上升到境界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