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軟體不社交,沒有解決最根本的痛點。
2017年有兩個泡沫正在破產:一是社交軟體上屌絲能約炮,二是婚戀網站上相親很靠譜。
人們早已知曉,陌陌之類的「約炮」軟體上大多數普通人都約不到炮,它們不僅不是屌絲的福音,還是屌絲收割機,收的都是智商稅。
接著,翟欣欣引發的「程式設計師自殺」事件進一步刷新了人們的認知。在大眾印象中還算「靠譜」的婚戀網站,人們終於發現,自己很可能面對一個高智商的騙婚群體。這是一個精心策劃、專業運作的組織,每一步套路都反覆演練、諳熟於心。
當社交軟體、傳統婚戀網站們面臨信用危機乃至信用破產時,後來者們卻開始興奮,邏輯很簡單:凡事總有興衰。或許現在,已經是上一代異性產品們的黃昏,如果他們倒下,未來就是新來者的。
一、痛點依舊痛用了那麼多社交軟體和婚戀網站,卻不能好好聊到一個人。社交軟體不社交,沒有解決最根本的痛點。
長期以來,異性社交App和婚戀網站是男女經濟最常見的商業模式。如果我們把男女關係的演進比作一個複雜的價值鏈條,那麼這類App和婚戀網站正好是兩個極端,各自佔據鏈條的兩端:
傳統的陌生社交產品指向的是「關係的發現和建立」,它提供的是一種可能性,在這裡你可能認識更多的妹子,這是兩性關係的起點。傳統的婚戀網站指向的是「相親和結婚」,強調的是人群高度耦合(適婚)和婚姻成功率,指向的是兩性關係的最終成果。如果把兩性關係的演進看作一個漏鬥,社交軟體因為在開口處,流量最大,並且「性的誘惑」明顯比「婚姻的壓力」更具備吸引力,所以很容易獲得流量。婚戀網站在漏鬥最下方,但結婚是一種無法逃避且焦慮的剛性需求,所以這類產品一旦建立口碑,就能獲得過硬的營收。
可以佐證的是,根據一項統計,陌陌類社交軟體的日活上億,而世紀佳緣、百合、有緣、珍愛等的日活之和可能也就在千萬級水平。
但是,從「發現新關係」到「結婚」之間,男女之間其實有著漫長的鏈條和複雜的環節,每一步可能都存在著痛點,進而潛藏著商機。
我們假設一個角色小囧,從起點開始,一步步梳理。在男女問題上,小囧可能會遇到以下這些問題:
社交圈狹窄。小囧在IT公司上班,實在太忙了,同事都是清一色的漢子,根本沒時間認識新的妹子,也找不到辦法認識新的妹子。甄選成本高。小囧做App賺了筆錢,搞定了北京戶口,於是開始嘗試相親和社交軟體。可是一下子居然成了香悖悖,各種妹子紛紛湧來。這下又把他難住了,怎麼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真心對自己好的妹子呢?社交資產不足。其實賺錢之前,小囧也試過相親和社交App,可是他一沒錢二沒貌三沒名,談吐也不算幽默有才,於是那些妹子沒聊兩句就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了。而等小囧賺錢後,其中一些居然主動找過來,那個熱情判若兩人。可惜的是,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就沒這麼幸運了,社交資產不足是普遍現象。社交能力不足。小囧發財之後,發現很多女生還是不知怎麼打交道,聊著聊著就尬聊了,他那些洋洋自得的程式設計師梗兒,對方根本get不到,還一個個覺得小囧太自戀沒趣。可憐小囧其實很好學有思想,就是無法展現這個優點。婚戀觀念問題。漸漸地,小囧也閱人無數,可也被坑怕了。於是,他結婚的標準越來越高、越來越苛刻,這回更麻煩了,找他的妹子很多,可怎麼也不能鐵了心要和誰一輩子在一起。寧缺毋濫嘛,他這樣安慰自己,於是過上了和剩女們一樣的日子。結婚意願問題。小囧想想自己還算幸運,當年剛在北京打拼的時候,一看到房價就跪了……不是不想結婚,是各種生活重壓之下,早就沒了結婚的興致。這並不誇張,近幾年結婚率持續下降,離婚率逐年上升,在很多人眼裡婚姻成了一種性價比超低、不得不應付父母的選擇。以上的列舉可能仍有遺漏,但是僅僅這六個痛點就已經足夠強硬,創業者隨便解決一個,都可能再造一個陌陌或世紀佳緣。
二、性、謊言和灰產面對這些問題,已有的社交軟體和婚戀網站在做什麼?
無論是世紀佳緣、百合、珍愛這樣的結婚相親平臺,還是陌陌、探探這樣的社交軟體,在今天都陷入了明顯的「體驗和信任危機」:
提升了發現關係的效率,卻也提高了甄選關係的難度。這些平臺上,你搭訕的對象要麼根本不回,要麼回了,大概率是微商、酒託、騙子團夥甚至一段代碼。痛點開始轉移了。人們今天最痛的仍是社交圈狹窄、認識不了更多異性嗎?不是的,認識的渠道已經夠多,真正痛的是如何去認識對味、優質、真實、靠譜的異性。體驗出現瓶頸,信用逐漸破產。你登錄這些平臺,可能沒多久就會收到很多妹子的搭訕信息,只不過都處於加密狀態,要想觀看就得付會員費。漸漸地你懂了,這些都是收割智商稅的。信用和口碑的逐步破產,將成為推倒傳統頭部們的最大力量。「不負責不作為」思維泛濫,對用戶價值有限。「高富帥在我們的平臺上就能更高效地約炮,屌絲到哪兒都沒人理,在我們這也一樣,因為我們就是做平臺的嘛,不為用戶的能力負責。」平臺們總愛這麼說。但是很遺憾,高富帥只是少數,大多數會用社交軟體的人,本身在現實中就存在著某種社交能力的「不足」,你不能解決我的問題,要你何用。
性、謊言和灰產是傳統異性社交平臺的原罪。在男女關係的競技場,遊戲規則已經開始改變:
追求約炮或結婚效率的「快一點」已經不是重點,而追求男女交往的身份靠譜和過程體驗的「深一點」,已經開始變成新的核心。
怎麼深一點呢?
三、門口的入侵者「入侵者」正不斷湧現。
朋友印象通過自然語言處理髮力兩性社交的人工智慧化;聚焦高端婚戀平臺奢圈,轉型為短視頻婚戀匹配平臺喜喜;請吃飯App的創始人卯金刀,從大學校園出發推出了實名交友婚戀平臺愛到;百合網慕巖大叔也轉換模式做了「一號媒婆」;原highing的聯合創始人阿樂也開始進攻伴侶市場,推出了一款情侶願望工具應用「戀愛寶」。
稍微總結以下,不難發現這些入侵者的思維很簡單:
避開單純「發現新關係」和「相親結婚」這兩個已經有頭部出現、且紅海競爭群豬蜂擁的領域,把關注點從男女關係的始末兩端、轉向漫長複雜的中間環節,在男女關係持續升溫、深化的中遊價值鏈上找到突破口。一旦成功壟斷某個中間環節,便可以做深做透、逐步做大,漸漸向兩端延伸,吞下整個價值鏈也未必不可能。中遊突破,深入發掘,就是後來者們彎道超車的機會。
認證高端派。比如:在社交軟體或者婚戀網站上填寫完真實資料後,愛到上就會出現學信網的學歷資料。又或者類似喜喜那樣,要求所有用戶在使用的第三天連結芝麻信用認證,這種堅持的效果是上線15天次日留存75%,7日留存52%。社交背書派。比如:藉助於微信關係鏈迅速傳播的朋友印象,看重社交關係中的「標籤與評價」,通過小程序,每個用戶都會建立起自己的印象牆,上面是來自好友的動態評價。你是什麼樣的風格,看一眼便可大體得出,而這又成為男女之間社交破冰的重要切點。豐富媒體派。比如:像像為了解決照騙問題、圍繞視頻媒介,研發出「三重交叉比對」身份認證系統,確保用戶「真人真頭像」和「一人一個號」,解決了「照片不符」、「身份不符」和「一人多號」的痛點。智能匹配派。比如:社交軟體和婚戀網站把真實認證的年齡、收入、身高體重相近的人放在一個資源庫裡,通過算法將等級相近的人進行匹配。相處養成派。比如:通過戀愛寶的雙方,可在App中設定共同的目標,通過每天完成相互約定的預存金額來實現共同願望。這種模式其實是一個「戀愛養成計劃」,讓雙方通過共同持續的努力,最終走向婚姻的殿堂。戀愛能力派。比如:戀愛寶通過這種充滿儀式感的存錢形式,培養戀人雙方共同生活、共同經營的習慣和感覺。而愛到的解決方案則是,先主打高校學歷的人群,因為這個群體社交能力不足的問題不那麼嚴重。喜喜則是通過算法推薦相近的人,社交風格也比較容易找到共鳴點。然而,漫長複雜的中遊也更加難以啃下,它需要的遠遠不止傳統的技術和產品能力,而是對男女關係的諳熟和洞見,這是兩性心理學,甚至社會心理學的範疇。不過,一旦入侵這可以將這些突破點拿下,則壁壘也更加明確有力。
五、更艱難的戰役如果傳統的陌生社交和婚戀平臺紛紛倒下,他們原先佔據的市場就會落入改朝換代者的口袋裡,可以想像這是多麼龐大的市場,撐起幾個上市公司都不為過。
只可惜,異性社交哪有那麼簡單。陌陌、探探也好,世紀佳緣也罷,產品和商業模式都在一段時間內已經得到論證。而新玩家們甚至連這種驗證都沒完成,結果更可能不靠譜。
他們會面臨以下幾個明顯的問題:
如何重獲用戶的興趣和信任?過去幾年裡,異性社交App成百上千,且總體上沒什麼卵用,用戶已經被洗了一遍又一遍,早就不再敏感和信任,連最傻的屌絲此刻都該有了警戒心。如何處理門檻控制與爆發速度的關係?要嚴格審核,就要對抗用戶的懶惰和隱私意識,這樣擴張速度就會受影響,如何贏得爆發增長?如何應對婚戀變革的大趨勢?約炮幻想破滅、戀愛快餐化、結婚率下降、離婚率抬升,是眼下的社會趨勢,新玩家們如何應對?如何面對人群和需求的分裂?我們正在迎來一個分裂的社會,地域、階層、行業都可能帶來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交往模式的巨大鴻溝。一個小小的細節,都可能引發不可控的巨大矛盾和裂痕。在這種情況下,找到所謂的通用需求變得越來越難。如何解決社交資產不足的根本困境?社交平臺和婚戀網站再厲害,也解決不了用戶沒房沒車、沒有北京上海戶口的問題。對大多數人來說,婚戀之中社交資產普遍不足和對異性要求普遍較高,構成了一組深刻的矛盾。簡單說就是自己的欲望遠遠超過了自己的資本,對對方想的太多,自己擁有的卻太少,觀念和能力的矛盾才是根本矛盾。如何對付升級的灰產?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要你的新平臺稍有熱度,都可能引來蒼蠅一般的灰產。腐蝕用戶體驗是一回事,更可怕的是極有可能因為色情泛濫而撞到政策紅線,最後關停罰款淪為犧牲品。如何應對大平臺的抄襲跟進?就算新玩家們能僥倖戰勝前面所有問題,如果大玩家們直接抄襲跟進呢?在流行抄字訣的中國戰場,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故事還少嗎?六、社交軟體和婚戀網站的制高點「真實數據+智能匹配+全流程社交支持」,這是新時代異性社交創業的核心邏輯,前兩點提升的是社交的效率,第三點優化了社交的效果。
總體來看,戰局的重點在於:
真實:如何獲得更多用戶的真實數據,對抗用戶本能的惰性和戒備?獲得了更多用戶的真實信息,靠譜社交才有可能?匹配:社交真的可以像今日頭條那樣智能推薦、算法分發嗎?如何給每個男女加標籤?每個人想要的對象,往往都超過自己的要求,這個矛盾如何在算法中解決?全流程:如何更好地作用於用戶關係深化的全程,找到和解決各個環節的通用問題?深度:如何簡單地從對性和情感的關注,轉向生活方式與價值理念的契合,從而真正提升關係質量和持久性?這些就是新戰役的制高點。
或許有一天,打開一個社交軟體或者婚戀網站,立刻能知道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標準,在茫茫人海中為你每天推薦最容易一見鍾情的人。在聊天過程中,平臺也隨時能分析雙方境況,給你出謀劃策,推演各種辦法路徑。
#專欄作家#張俊,微信公眾號:阿辯論(ID:bianlunlov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上海帥醒科技創始人兼CEO,專注TMT領域產品開發和商業分析,運營爭鳴辯論(全國大學生)組織和sns lab社群,事件營銷操盤。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
收藏已收藏 | {{ postmeta.bookmark }} 點讚已贊 | {{ postmeta.postli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