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又稱平劇、京戲,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各地。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在文學、表演、音樂、舞臺美術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套規範化的藝術表現形式。京劇的角色分為生、旦、淨、醜、等行當。各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藝各具特色。
京劇流播全國,影響甚廣,有"國劇"之稱。以梅蘭芳命名的京劇表演體系被視為東方戲劇表演體系的代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京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中的多種藝術元素被用作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符號。2006年5月,京劇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詞語解釋
1、方圓:指面積。
2、馳騁:(騎馬)奔馳。
3、納鞋底:在鞋底上面密密地縫,使它結實耐磨。
4、尷尬:處境困難,不好處理。
5、虛擬: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實的;假設的。
6、小生:戲曲中生角的一種,扮演青年男子。
7、亮相:戲曲演員上下場時或表演舞蹈時由動的身段變為短時的靜止的姿勢,目的是突出角色情緒,加強戲劇氣氛。、
8、風雨不透:風颳不進,雨水透不過。形容封閉或包圍得十分嚴密。
9、不可開交:無法擺脫或結束(只做「得」後面的補語)。
10、戛然而止:形容突然停止。
二、近義詞彙總
馳騁—奔馳 控制—操控 突顯—凸顯
徹底—完全 尷尬—難堪 風雨不透—密不通風
約定俗成—相沿成習
三、反義詞彙總
鮮明—隱晦 虛擬—真實 緊張—鬆弛
顯現—隱蔽 繼承—遺棄 不可開交—分崩離析
四、課文內容導讀
(一)馬鞭
1、第一部分「巧用馬鞭」(第1自然段):寫馬鞭成為舞臺道具的原因和使用馬鞭的妙處。「可以高揚,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還在家門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裡。」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把演員運用馬鞭時的表演自由形象地寫了出來。
2、第二部分「其他道具」(第2、3自然段):舉例介紹了實在的道具和虛擬的道具,表現了京劇虛實結合的藝術特點。
「馬鞭是實在的道具,是可感覺可使用的。京劇還有一些虛擬的道具,但一樣可感覺可使用。」過渡句,這句話總結上文,表明馬鞭是實在的道具,引出下文對京劇中虛擬道具的介紹。
「比如《拾玉鐲》中小姑娘納鞋底,鞋底是實的,針線可是虛的,但在演員手裡,'無'遠遠勝過了'有'。」j舉事例,表明京劇表演中的針線是虛擬的,點明了虛擬道具的妙處。
「比如《金玉奴》中有一個細節,小生演員用飯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舔筷子,如果沒有這一『舔』,那飯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臺。」舉事例,舉出《金玉奴》中的例子,寫出了有些實在的道具表現誇張的特點。
(二)亮相
1、第一部分「靜態亮相」(第1、2自然段)寫靜態亮相是京劇藝術的高妙之處。「眼睛睜得大大的」寫出了觀眾緊張的神態,從側面寫出了舞臺上演員表演的打鬥場面的激烈,襯託出表演的精彩,引人入勝,為下文寫「靜」做鋪墊。
「小孩子和外賓忍不住要問:……」語言描寫,用小孩子和外賓的問話表現出了大多數觀眾的心聲,設置懸念,吸引讀者讀下去。
「問得有理,但這恰恰是京劇藝術的高妙之處。」過渡句。
「俗話說'一動不如一靜』,古詩也說『此時無聲勝有聲』,講的就是這種情況。」引用,說明有時候沒有聲音比有聲音更有表現力,人們的情緒已經與京劇表演中傳達的情感相融相通,突出了京劇藝術的高妙之處。
2、第二部分「動態亮相」(第3自然段):寫京劇中的動態亮相的特點及藝術魅力。「這,哪裡還是戲劇?這,不是太像雜技了嗎?」兩個反問句語言風趣,暗含了對動態亮相的讚嘆,也點出了其特點。
五、主題思想:這篇課文從道具和亮相兩個方面講述了我國京劇獨有的藝術特色,讚揚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和在繼承中不斷發展的創新精神。
六年級第22課《月光曲》預習筆記,藉助聯想和想像體會藝術之美
六年級第21課《文言文二則》預習筆記,輕鬆玩轉文言文
六年級第六單元《古詩三首》《青山不老》等筆記及單元知識點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