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做道選擇題,一位古人犯了死罪,他應該怎樣保命?
A 高喊「皇上,臣冤枉啊」
B 冷靜地從懷裡掏出一塊小牌牌,舉過頭頂大喝一聲「我有免死金牌!」
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選第二個答案。嚴格來說,歷史上壓根沒有「免死金牌」這個東西,這是民間的一種俗稱。它的官方名字,也隨著朝代的變化,由一開始的「丹書鐵券」,變成後來的「金書鐵券」。
漢高祖劉邦是丹書鐵券的首創者漢初的時候,為了籠絡那些幫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劉邦絞盡腦汁,給每個功臣都發了這麼一個類似於「榮譽證書」的東西,將與功臣的信誓用紅色丹沙寫在一塊形狀跟瓦片差不多,彎彎曲曲的鐵板上,所以叫做丹書鐵券。
丹書鐵券的內容,一般包括賜券日期、賜券對象,以及被賜者的功勳和特權。還特意說明該券子孫也可以用。為了防止假冒偽劣,丹書鐵券被一分為二,一半非常鄭重地裝進金盒子,藏於皇室宗廟內,另一半由被賜者保管。
說實話,感覺這個東西跟咱們小時候玩拉勾也差不多,承諾這種東西,碰上皇權,有時候比鵝毛還要輕飄飄。
要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丹書鐵券,並沒有免死的特權,只是一種加官晉爵的憑證。
得到過這種鐵券的人,很多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韓信、彭越、周亞夫。
韓信在得到丹書鐵券5年後,因謀反罪被殺,誅三族,榮華富貴只能到地下去享受了。
彭越,雖然沒謀反,但因「具備謀反動機」被殺,誅三族。
周亞夫就更慘了點。快去世的時候,他兒子給他準備了 500 副盔甲和盾牌,準備給他當陪葬品,結果被人控告謀反。周亞夫想不通啊,自己都要死的人了,謀的是哪家子的反?結果人家給他安的罪名是「就算現在不反,到了地下恐怕也得謀反」。
最後,周亞夫絕食 5 天,吐血而亡。
司馬遷專門做過統計。漢初共有百餘人得到過丹書鐵券的封賞,最後僅剩 5 人活著,所以說漢朝的丹書鐵券可信度不足 5%。
丹書鐵券開始變成「保命道具」的時代南北朝時期,北周太祖宇文泰,在戰場上被敵軍包圍險些被殺,幸好被部下李穆救了一命。為了報答李穆的救命之恩,宇文泰賞賜他一張鐵券,特地在上面加了一行字,「憑此證可以免去十次死罪」,自此,丹書鐵券變成了保命道具。
這個東西在南北朝很是盛行。那時候時局動蕩,今天你是寵臣,明天就可能是階下囚。因此,大臣們為了得到一張丹書鐵券簡直爭破了頭,皇帝倒也挺願意,反正這麼個破鐵片子也值不了多少錢,比賞賜土地啥的划算多了。
況且,如果皇帝不高興,可以隨時找各種理由弄死你,管你拿著幾張丹書鐵券呢!後唐莊宗李存勖,給人發過一張免死九次的鐵券,後來他後悔了,於是給人家安了個「十惡不赦」的罪名。
看見沒,要論厚黑學,誰也玩不過古人。
丹書鐵券變為金書鐵券到了隋唐時期,因為生產力的進步,鐵券上面的字,由硃砂變為鑲金,自此,它華麗麗地完成了轉身,改名為金書鐵券,也就成了老百姓俗語中的免死金牌。
隋唐時期是金書鐵券批量分發的時代,不止是大臣,得寵的侍衛、太監也能得到一張「護身符」。唐太宗李世民,更是金書鐵券的瘋狂愛好者,李氏宗親人手一塊,上街都能橫著走。
然而,沒過多久,李治登基,他不承認老爹發放的金書鐵券是合法的,因此,李世民時代的舊臣,被李治殺了不少。
到了明朝,朱元璋效仿前朝的樣子,賜給大臣們金書鐵券,鐵券的樣子完全仿照唐朝樣式,但是內容有所變動。
朱元璋多摳門一人啊,唐朝通常都免死九次,到他這,直接除以3,本人免死最多不超過3次。重點還在於他對免死範圍做出了規定,謀反罪不在免死之列。
按理說一般人都不會吃飽了撐的造反玩,所以朱元璋這塊免死金牌含金量理應不低。但是,決不能用普通人的視角來看朱元璋,在明朝,拿到金書鐵券的人,等於拿到了通往地獄的直達特快列車車票。
第一批拿到鐵券的,是34位開國功臣。他們的存在,讓朱元璋寢食難安,他有嚴重的疑心病,成天感覺有人虎視眈眈地盯著皇位。要說朱元璋絕對是狠人一個,既然你們讓我不痛快,那我只能把諸位都送上西天了。
但這幫人手裡都握有鐵券怎麼辦?這壓根就不是個問題,一般的罪名動不了他們分毫,說他們謀反不就好了?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朱元璋派出大批錦衣衛,明裡暗裡盯著這些功臣們,一有風吹草動立刻拿「謀反」的大帽子朝人頭上扣。
開國六公爵之一的李善長,有兩張金書鐵券,卻不幸捲入了胡惟庸案,先是被放逐,而後因為牆倒眾人推,先被好朋友湯和踩上一腳,而後欽天監又向朱元璋奏報,「天象異變,當移大臣。」
於是,和朱元璋是兒女親家、毫無謀反之心的李善長,帶著那兩張金書鐵券,和他們家三族的族人,一起去閻王爺那報導去了。別說鐵券了,估計鑽石券也救不了他。
開國的這34位功臣,被朱元璋用類似方法全部收割。
朱元璋版的金書鐵券,不光保不了命,反而是個催命符。殺不殺你,完全取決於他的心情,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最終解釋權歸皇帝所有」。因為明朝把金書鐵券的名聲徹底搞壞,到了清朝,皇帝本來也想效仿明朝,結果遭到了大家的強烈反對,於是,這個厚鐵片子徹底消失在了歷史舞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