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量子力學的波函數坍縮和「意識」有關?

2020-12-23 鍾銘聊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自然科學理論的發展歷史上,唯一涉及到「意識」的理論就是量子力學。不過,這裡要多說一點,並不是說,量子力學和「意識」有關,而是有科學家在往這方面琢磨,不過並沒有成為主流理論。這個理論之所以會備受關注,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提出者是大名鼎鼎的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

量子力學

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來聊一聊馮諾依曼之前的量子力學發展。量子力學起初是一門研究微觀世界的科學理論。這是基於20世紀初,大量的觀測設備已經可以直接或者間接觀測到微觀世界的物理學現象。於是,科學家基於這些現象提出了相應的理論。

我們可以從電子的角度來簡單地了解一下量子力學。科學家一直都在研究,微觀粒子的運動。起初,很多人都用宏觀世界的那一套,用時間、速度、質量等物理學概念來描述。可是,後來科學家越來越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尤其是物理學家波爾所能領銜的哥本哈根學派,他們就提出了許多顛覆人們認知的觀念。

具體來說是這樣的,我們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一般情況下,我們看到的原子模型有點類似於太陽系,電子在原子核外繞著原子核轉。

不過,事實上,他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所謂的軌道其實是假想出來的,而不是真實存在的。他們發現,電子其實是以概率雲的形式存在於原子核外。那具體是啥意思呢?

意思是就是說,電子同時存在於不同的原子核外的各個地方,處於一種疊加態當中。我們只知道它出現在某個位置的概率,可以用薛丁格的波函數方程進行描述。

當我們一觀測它時,系統的波函數就會坍縮,就會按照概率對應出一個實際的結果。如果不觀測,那電子還會繼續遵守波函數方程。不過,科學家就一直在糾結一個問題:在觀測和沒觀測之間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機制,可以導致一觀測就出現如此巨大的變化?

馮·諾依曼

恰好,當時馮·諾依曼就在歐洲跟隨者數學家希爾伯特搞研究,而他研究的領域就是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他也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那馮·諾依曼是如何思考的呢?

首先,雖然我們一直在用「觀測」這個詞,但是如果仔細琢磨,你就會發現,這個詞很模稜兩可。什麼樣的才算是「觀測」?

到底是用眼睛看一下,還是用手摸一下,還是用計算機等儀器記錄一下?

馮·諾依曼就認為,用於觀測的儀器本身就是由不確定性的粒子構成的,也是擁有自身的波函數。當科學家用這些儀器去「觀測」時,儀器本身的也會被捲入到「疊加狀態」當中。

如果用無限多的儀器,一臺觀測著電子的狀態,另外一臺觀測著第一臺儀器,第三臺儀器觀測著第二臺儀器,這樣無限復歸下去,那麼整個系統(從電子到所有的觀測設備)的波函數都不會坍縮。

這個過程也被稱為馮·諾依曼的無限復歸鏈。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人來觀測就會坍縮,而僅僅機器測量,就會發生疊加呢?這不是預示著人的「觀測」才是影響波函數坍縮的原因嗎?這是不是說明「人的意識」是會影響系統的波函數?

於是,馮·諾依曼就提出:只有電子的波函數被「意識到」,才會發生坍縮,得到一個確定的結果。如果沒有被「意識到」,電子就總是處於疊加態當中。

這聽起來是不是很瘋狂?其實不光是馮·諾依曼在瘋狂,也有和他志同道合的科學家。這個人就是魏格納

魏格納的朋友

魏格納就直接提出,「人的意識」在改變波函數中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他還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叫做:魏格納的朋友

要了解「魏格納的朋友」,我們就得像搞懂另外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薛丁格的貓。這是物理學薛丁格提出來反駁哥本哈根學派的一個著名實驗。

他假定有一隻貓在一個密封的盒子裡,在這個盒子當中裝了「鐳」和「氰化物」。其中「鐳」存在著衰變的概率,一旦衰變機關就會打破裝有氰化物的瓶子,這時候貓就會被氰化物毒死;如果「鐳」沒有發生衰變,貓就可以活下來。

根據量子力學,我們知道「鐳」是處在了衰變和不衰變的疊加態,因此,貓也應該處於死貓和活貓的疊加態中。所以,這就會出現「既死又活的貓」。

「魏格納的朋友」就是在「薛丁格的貓」基礎上延伸出來的思想實驗。魏格納提出就在貓在盒子裡時,如果他有個好朋友帶著販毒面具也進入到這個盒子裡等待觀測這隻貓。而魏格納自己不去觀測這個盒子,因此,他是不知道貓到底是死還是活的。不過,他可以事後去詢問朋友。而他的朋友肯定會告訴他一個貓的確定狀態。而不是這貓既死又活的疊加態。這就說明,他的朋友雖然在系統當中,但卻影響波函數,這也正是「意識」在起作用。

因此,魏格納就提出,意識是可以作用於外部世界的,並且使得波函數發生坍縮。他還進一步解釋了其中的原因,他認為外部世界的變化會引發意識的改變。因此,根據牛頓第三定律,也就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意識也可以引發外部世界的改變。

問題

無論是馮諾依曼還是魏格納,他們的看法都足夠顛覆。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我們根本無法定義「意識」,誰也說不清楚到底什麼才算是意識?是一些動物擁有意識,還是只有人才擁有?所以,這個理論還有很多基礎都不牢固。

許多科學家認為他們的解釋太過牽強附會,因此,目前這個理論並非是主流的科學理論。


相關焦點

  • 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
    《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今天有小夥伴私信我,提問:「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這裡要從三個角度來分析一下:第二、波函數塌縮是一種數學語言的表述其實我們也不要弄些數學名詞來故弄什麼玄虛。以電子為例,它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粒子,不論什麼時候它都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粒子,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被砸碎變成一團雲霧。但粒子有可能出現在空間中不同位置的概率可以用一個時空坐標的函數模的平方來表示,這個函數就叫做波函數。
  • 量子力學裡的「波函數坍塌」是由於人的意識導致的嗎?
    有一幫人老喜歡將量子力學神秘化,這不又有人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意識」到底指什麼?量子物理中,沒有這樣的說法。「意識」導致波函數坍塌這是誰說的?量子力學大師們波爾、狄拉克、海森堡、泡利說過嗎?沒有。曾經與上述幾位大師為代表的哥本哈根派對著幹的愛因斯坦、薛丁格說過嗎?也沒有。那麼是誰說過呢?原來是想借量子力學招魂納幡死灰復燃的神鬼玄說,是某些宣揚「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的一幫子人咋呼的。
  • 量子力學的終點是什麼?是否是宇宙的終結?
    在量子力學中,一個物理體系的狀態由波函數表示,波函數的任意量子糾纏、量子疊加和量子坍縮量子的世界非常神奇,這種神奇之處不僅僅表現在單個量子!粒子被觀測後,就由原來的疊加態,變成了之後的某個本徵態,發生了坍縮。這便是量子坍縮!事實上,量子的這三大特性都與「意識」有著聯繫,所以,量子的世界甚至是「唯心主義」的世界,由這樣的微觀世界構成的宏觀世界,讓人感到如此地「不真實」!
  • 量子力學的8種詮釋
    它的一種表述是,亞原子粒子可以用遵循薛丁格方程的波函數描述出來。 在哥本哈根詮釋的視野下,一個波函數會根據薛丁格方程平穩地移動,直到它與物體相遇,比如探測器。而我們測量和「看」到的則是在某個特定位置的單個粒子,也就是說,當延伸在整個空間中的波函數遇到探測器時會突然坍縮。 但問題是,在量子力學中,沒有真正的物理來描述這種坍縮是如何發生的。我們常聽到量子測量問題(measurement problem)的說法。
  • 量子力學和意識的糾纏,靈魂對話
    哥本哈根的教父玻爾和他的年輕教徒們,得到了一個驚人的結論:原來,光又是波又是粒子!這啥意思?簡直是越聽越糊塗了!這時候,作為量子力學的教父,波爾說話了:上帝在擲骰子。這句話,用量子力學的語言表達,就是:在沒有人進行觀測的時候,光是一種概率波;一旦被觀測,它立刻坍縮為粒子。下面,我們試著換一個比較生活化的語言來解釋:打個比方,在你沒有結婚之前,你對未來的伴侶一定會有很多美好的憧憬。
  • 根據量子力學效應,多少人同時撞牆才能穿過去一個?
    但作為最嚴謹科學的量子論,卻是支持這種觀點的,量子論認為:當我們不去觀察時,組成物體的一大堆粒子就會按照波函數的模式彌散開去,它會變成概率波擴散到周圍的空間裡,所以從理論上來看,一個物體它是有可能穿牆壁的,不過一個人卻不行!
  • 量子力學中奇異現象之態疊加與坍縮
    量子力學中第一個奇怪的現象被稱為態疊加原理和坍縮。為了能夠簡單直接的解釋量子力學的概念,我們先談談普通人的日常經歷。在我們的常識認知中,客觀物體必然有確定的空間位置。這種存在是客觀的,是獨立於人的意志之外的。
  • 量子力學中的平行宇宙
    這個平行宇宙的理論依託自然就是量子力學了,準確的說是量子坍縮的多世界詮釋。在量子力學當中認為,微觀粒子的狀態就是這個波函數,它是隨著時間精確的演化的,這個演化過程要滿足薛丁格方程,這是一件很確定的事兒,不要說量子力學就是不確定的,不是!
  • 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
    相對論先驅羅傑彭羅斯嘲笑量子力學:「對量子力學有許多不同的態度,這些態度數量之多,恐怕比量子物理學家的數量還多。這並不矛盾,因為許多量子物理學家同時持有多種不同的觀點。」毫無疑問,量子力學是一個出色的理論,出色的理論有什麼特點呢,其中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數據壓縮」,即能用極少的信息來解釋很多問題,比如從世界各地的實驗室經過艱苦測定出來的20000個光譜線,薛丁格方程能將這些數據壓縮到僅剩3個數字,但應用薛丁格方程之後,會從兩個方面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經典描述:①,一個粒子的狀態是由波函數來描述的,而不是位置和速度。
  • 「薛丁格的貓」揭示了一個細思恐極的真相:意識決定物質
    他在箱子裡不斷觀察自己的狀態,從而不停地觸動自己的波函數坍縮!奇怪,為什麼我們對貓就不能這樣說呢?貓也在不停觀察著自己啊。貓和人有什麼不同呢?難道區別就在於,一個可以出來憤怒地反駁量子論的論調,另一個只能「喵喵」叫嗎?令我們吃驚的是,這的確可能是至關重要的分別!人可以感覺到自己的存活,而貓不能,換句話說,人有能力「測量」自己活著與否,而貓不能!
  • 量子世紀的創世餘暉——讀馮·諾依曼《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
    1930年,狄拉克在《量子力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中給出了量子力學(包括發表於1925年的矩陣力學和1926年的波動力學)的統一數學表述形式。在《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中,馮·諾依曼首先肯定了狄拉克的嘗試,但同時指出了其在數學嚴密性上的不足(比如δ函數的引入)。
  • 我們能做出量子計算機,卻至今摸不透量子力學|普朗克|導航波|量子...
    在此之前光作為一種波,已經被人們廣為接受。在新的理論面前,光的波動說與微粒說之爭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結論落下了帷幕。而後人們發現,不單單能量和光存在這種量子性,包括電子等其他微觀粒子,也存在這種「量子性」。量子力學最早就是研究為什麼微觀粒子會呈現這種「既是波,又是粒子」的神奇現象。
  • 量子世界中 波函數到底是數學描述還是實體
    美國物理學家惠勒將這種量子力學中最本質的不確定性比作「煙霧纏繞的巨龍」:人們可以看到巨龍的頭,它是粒子產生的源頭;也可以看到巨龍的尾巴,它是實驗觀測的結果。巨龍的頭和尾巴都是確定的、清晰的,但是巨龍的身體卻是一團迷霧,沒有人可以說清。
  • 從命運石之門,看動漫藝術創作和科學理論之間的異同
    時間穿越和輪迴題材總是帶有一種別樣的魅力,或許是因為它們常常會自帶有懸疑與科幻等要素,使得這種題材既能吸引眾多觀眾追劇,又能引起觀眾的思考,甚至還會帶起觀眾在各種網絡社區的討論。輪迴懸疑的真相,虛構中穿越時空的原理和實現方法,時間旅行實現之後的時間悖論,使得這些作品無論是在連載播放期間,還是在作品完結之後,都可以成為觀眾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而基於虛構的穿越時空原理,以及不同作品對於時間悖論的不同處理方法,就誕生出了許多截然不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