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從「弱國子民」到精神戰士

2021-01-09 騰訊網

[摘要]中國民族性或者說國民性有些什麼特點,它和其他民族的民族性或者說國民性比較起來又有什麼缺點,這些問題魯迅苦苦思考了一生。

弱國子民

在魯迅膾炙人口的文章《藤野先生》中,嘲笑了那些腦後拖著辮子的清國留學生——他們把頭髮盤得像「富士山」,而又為了趕時髦,在留學生會館裡笨拙地學跳舞,以致把地板踩得震天響。魯迅來日本的時候也留著辮子。對於辮子,他的內心充滿了痛恨與屈辱感。他在晚年寫的《病後雜談之餘》中說:「對我最初提醒了滿漢的界限的不是書,是辮子。」

當時日本人,對於中國人的辮子,也極盡嘲笑,稱其為「豬尾巴」。在魯迅看來,這條「豬尾巴」不僅是舊中國野蠻的象徵,也是民族屈辱的象徵,始終提示著他作為「弱國子民」的身份。

魯迅剪辮子是江南班中的第一個,剪完後,他馬上去找許壽裳。「這天,他剪去之後,來到我的自修室,臉上微微現著喜悅的表情。我說:『啊,壁壘一新!』他便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頭頂,相對一笑。此情此景,歷久如新。」許壽裳對此印象深刻。魯迅仿佛有了脫胎換骨的輕鬆,他寫了一首《自題小像》送給許壽裳,最後兩句便是著名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魯迅

在留學生中,剪辮子成了革命的標誌。魯迅在《頭髮的故事》中回顧:「我出去留學,便剪掉了辮子……不料有幾位辮子盤在頭頂上的同學便很厭惡我,監督也大怒,說要停了我的官費,送回中國去。不幾天,這位監督卻自己被人剪去辮子逃走了。去剪的人裡面,一個便是做《革命軍》的鄒容,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學,回到上海,後來死在西牢裡。」

辛亥革命的重要領導人黃興當時也在弘文學院,他卻沒有剪辮子。魯迅在《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一文裡記下了對他的印象:「他在東京作師範學生時,就始終沒有斷髮,也未嘗大叫革命,所略顯其楚人的反抗的蠻性者,唯因日本學監,誡學生不可赤膊,他卻偏光著上身,手挾洋瓷臉盆,從浴室經過大院子,搖搖擺擺地走入自修室去而已。」

魯迅到日本這年,清國留學生們在神田駿河臺租了房子,建立了留學生會館。大概位置在今天的神田駿河臺2丁目9番地,從地鐵御茶之水站出來,向南過神田川,右轉就是。

魯迅只記錄了會館的娛樂功能,這裡還是學生們辦雜誌、搞革命的活動中心。孫中山後來的秘書馮自由甚至認為,其地位堪比「美國之獨立廳」。

1905年的東京街頭

會館成立後,這裡成為中國留日學生的集會活動地,如抗議限制留學生入成城學校和反對清國留學生取締規程的兩次集會均在這裡舉行。這裡還辦有專為留學生補習日語的日語講習所。此外,這所會館還是留日學生們從事報刊出版活動的重要基地,其中就包括弘文學院浙江學生們辦的《浙江潮》。1903年,魯迅就是在這本雜誌上發表了《斯巴達之魂》,署名自樹。這是魯迅第一篇用鉛字排印在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是他文學活動正式的開端。

後來他談到這篇,說:「現在看起來,自己也不免耳朵發熱。但這是當時的風氣,要激昂慷慨,頓挫抑揚,才能被稱為好文章。」接著,魯迅在《浙江潮》上還發表了《說鈤》(署名自樹)和《中國地質略論》(署名索子)兩篇文章。

當時,入侵中國的八國聯軍在《辛丑條約》籤訂之後就應該撤軍了。只有俄國一直拖著,拒絕從東三省撤軍。1903年4月18日,俄國還向中國提出7項新要求。這事在中國知識界引起強烈反應。在東京的一些中國留學生也組織起了拒俄義勇隊,日日操練,還打電報給北洋大臣袁世凱,請隸其麾下,求其援助。一時頗為熱鬧。

魯迅就是為了響應拒俄運動寫了《斯巴達之魂》,他要借歌頌溫泉關戰役中的斯巴達的英雄,來激勵自己的同胞。

青年時期的魯迅

魯迅在弘文學院時期還加入了光復會。光復會1904年冬在上海正式成立,東京也成立了由王嘉負責的支部,魯迅的同學許壽裳和沈瓞民都加入了。沈瓞民在後來的回憶中說,他和許壽裳去找周樹人入會,周「毫不猶豫,欣然同意,其意志極為堅決」。

來日本不久,魯迅的政治選擇就倒向了革命派。不過,他並沒有把自己定位於「革命人」。增田涉在《魯迅的印象》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他曾經向我說過,他在晚清搞革命運動的時候,上級命令他去暗殺某要人。臨走時,他想,自己大概將被捕或被殺吧,如果自己死了,剩下母親將怎樣生活呢?他想明確地知道這一點,便向上級提出了,結果是說,因為那樣地記掛著身後的事情,是不行的,還是不要去吧。」

實際上,在此後的活動中,魯迅與政治之間基本保持了這樣一種關係。

國民性

甲午戰後,中國知識分子陷入了普遍的焦慮,紛紛尋找出路,以免亡國滅種。這時,梁啓超先在橫濱辦《清議報》,1902年起改出《新民叢報》。這在當時,都是影響極大的刊物。

魯迅在這種革命的焦慮中,一邊去弘文學院學日語,為進入專門學校做準備,一邊還去中國留學生會館,跑書店,聽演講。他不僅經常讀《清議報》、《新民叢報》、《譯書彙編》,同時也是梁啓超創辦於1903年的中國最早的文學雜誌《新小說》的忠實讀者。周作人在日記中記錄,他經常收到魯迅從日本給他寄來的這些報刊。

魯迅到日本這一年,梁啓超在其《新民叢報》上開始連載他的《新民說》。梁啓超在這部著作中從日本引入了「國民」的概念,他認為:「新國家」的建立有賴於「新國民」的出現,中國人要從皇帝的臣民,轉化為現代國家的國民。要通過學習西方思想,來打破傳統的束縛,使民智大開,從根源上來醫治國民的靈魂,這才是救國救民的根本所在。

魯迅

1902年11月,梁啓超又寫了《論小說與群治的關係》,發表在《新小說》的創刊號上。這篇文章討論的就是小說與社會治理之間的關係。梁啓超認為,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報館、圖書館、演講都起了重要作用。他強調只有通俗和社會化的文化作品才能被群眾接受,而首當其衝的,就要倡導新小說,而在傳統中國文學中,小說的地位遠遠低於詩歌和散文。

「梁啓超接受了18世紀以來發源於西歐的文學革命的思想,即文學是弘揚民族文化的工具,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推進民族獨立的手段。梁啓超正是引進和發揮了這種思想。」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尾崎文昭對我說。

在弘文學院時期,魯迅就開始思考國民性的問題。《懷亡友魯迅》中,許壽裳說,他在弘文學院時代曾和周樹人經常討論三個問題,即:「一、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三、它的病根何在。」

雖然政治選擇倒向了革命派,但魯迅並沒有簡單地認同「排滿」是拯救中國的方法。在梁啓超的影響下,他開始思考國民性的問題。許壽裳在《亡友魯迅印象記》中這樣記:「魯迅在弘文學院時,已經購有不少日本文書籍,藏在書桌抽屜內,如拜倫的詩、尼採的傳、希臘神話、羅馬神話等等。」這些閱讀與思考也都是以國民性問題為原點的。

日本學者北岡正子認為,直接對魯迅國民性思考形成啟發的,是弘文學院校長加納治五郎與湖南的旁聽官員楊度的幾次對話。

魯迅入學約半年後,1902年10月,弘文學院舉行了因等待加納治五郎回國而延期了的第一次畢業典禮。畢業生是湖南省派遣來的速成師範科的學生。湖南省的遊歷官員楊度在日本考察國民教育,全程參與了速成師範班的課程,並參加了畢業典禮。

日本教育家加納治五郎

加納治五郎認為,中國應該和平漸進地推進改革,最當務之急是推進普通教育和實業教育。普通教育即應以國民教育、小學教育為基礎,在此之上建立專門教育。普通教育由德育、智育、體育構成。普通教育的目標,即在於培養具備國家一員資格的國民。而大學教育應該在普通教育普後再著手。

對此,楊度提出了如何使教育為中國的救亡發揮作用的問題,他將其稱為「精神教育」。楊度將明治維新分為前後三個階段:開國前的第一階段中,國民的保守性很強;學習了西方思想文化後,自由民權說開始風靡社會;第三階段即現在,則傾向於國粹保存主義。楊度認為,中國現在處於第一階段,所以該學習日本第二階段的精神教育,養成加納治五郎所說的「養成國民之公德」,即不服從於強力,而服從於「公理」。

受此啟發,加納治五郎談到了對中國考察的印象,認為中國人「損人利己」已成習慣,「認為中國教育以養成公德最為當急」。最後楊度認為,這些劣根性的由來,是因為「奴隸根性之幻想」,國人奴隸性重,「唯之仰人以自存,不謀自立之道。不知自立,故不知『立人』」。楊度所說的「立人」,即指作為人的獨立性。

楊度與加納治五郎的談話後來刊載在1903年2月的《新民叢刊》上。北岡正子認為,魯迅對國民性思考的源頭,應該誘發於楊度與加納治五郎關於「精神教育」的討論。

魯迅在日本與許壽裳討論國民性,最終也追究到了「奴隸性」問題上。魯迅認為,奴性的形成在於「中國」經歷了兩次異族入侵,做了兩回奴隸。

每一個民族都有不同於其他民族的心理素質,不同的文化傳承,不同的民族特性。中國民族性或者說國民性有些什麼特點,它和其他民族的民族性或者說國民性比較起來又有什麼缺點,這些問題魯迅苦苦思考了一生。

在他去世前幾個月寫給尤炳圻的信中,還將中國和日本兩國的國民性做了對比,他說:「日本國民性,的確很好,但最大的天惠,在未受蒙古之侵入;我們生於大陸,早營農業,遂歷受遊牧民族之害,歷史上滿是血痕,卻竟支撐以至今日,其實是偉大的。但我們還要揭發自己的缺點,這是意在復興,在改善……」(文/李偉)

轉自「三聯生活周刊」微信公眾號(lifeweek),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魯迅:呼喚「精神界之戰士」
    魯迅固然十分重視廣泛吸取外國的與傳統的思想資源,但他認為那畢竟是他人的創造,並不能代替自己的創造。魯迅之所以大聲疾呼「精神界之戰士」的出現,原因即在於此。如果我們對已經過去的20世紀作一番回顧與總結,就不能不面對一個嚴重的事實:20世紀中國出現了一大批傑出的史學家、哲學史家、文學史家,卻少有獨立、自由創造的思想家,特別是「別立新宗」的思想家。
  • 冷與暖:魯迅先生作品的溫情和荒涼
    有誰忽然從小康之家跌入困頓的泥潭,有誰忽然從繁華的殿堂跌入到粉塵,那種心裡的落差實在讓人倍受煎熬。這時候,落魄的人會對外界的一切變化格外敏感。家裡為了營救爺爺,賣田賣地,疏通關係,爺爺的命總算保住了。可這樣的遭遇讓身為兒子的魯迅父親格外痛苦。
  • 魯迅《野草》
    魯迅寫作《野草》之時,正直他內心再次陷入仿徨、絕望。《希望》《死火》《影的告別》《墓碣文》《過客》《這樣的戰士》等篇都不同程度地抒寫了他的精神苦悶、矛盾和彷徨。《野草》與其說是一個寫作的文本,不如說是心靈追問的一個過程,是穿越彷徨絕望的心理行動,將伴隨著心理、情感、思想和人格的驚心動魄的掙扎後轉換的過程,魯迅的諸多精神奧秘,蘊於其中。
  • 我們需要魯迅精神
    從上學開始,我們就開始學習魯迅的文章,《祝福》中悲慘的祥林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酸甜的覆盆子……通過這些故事,魯迅先生一直教導我們做人要挺直脊梁,要成為一個有民族精神的人。魯迅精神可以說就是民族之魂,一個時代的標誌。
  • 六年級第27課《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筆記,魯迅精神薪火相傳!
    1949年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人民在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並瞻仰了魯迅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於1949年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對魯迅先生的敬佩之情和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 今天是魯迅忌日,日本仙臺各界紀念先生逝世82周年
    仙臺不大,從城東的仙臺站到城西的青葉山只有2.5公裡左右,徒步40分鐘就可以橫穿城市。魯迅不僅看不慣他們的辮子,看不慣他們跳舞,對燉牛肉也有意見。這其中主要的原因,恐怕還在於內心深處對於弱國子民的屈辱感。按照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董炳月的分析:「魯迅從留日初期開始就面臨著國家認同的內在矛盾。民族主義精神在他這裡未能與現實生活中對國民的認識統一起來。相反,二者構成了某種程度的對立——熱愛祖國卻厭惡某些同胞,國家與國民因此無法獲得同一性。
  • 一代文人魯迅先生到底有多高?一張照片還原魯迅先生的真實身高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戰士、民主戰士魯迅先生在自己的作品《自嘲》中如是寫道。他是我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領導人曾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足以看出他在中國的地位,以及他對中國的影響之大。
  • 魯迅筆下「狂人」形象之我見
    有人認為,「狂人」不是狂人,而是反封建的戰士,即「戰士說」;有人認為,「狂人」的確是患了迫害狂的狂人,是一個發了狂的反封建戰士,即「狂人說」;還有人認為,「狂人」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狂人,作品的反封建思想是作者通過獨特的藝術方法寄寓在作品中的,即「寄寓說」;也有人認為,「狂人」形象是狂人和戰士的統一,即「統一說」。
  • 抓捕周樹人和我魯迅有什麼關係,魯迅名言得正譯、反解
    3、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完美的蒼蠅終究不過是蒼蠅。正譯:戰士永遠是戰士,蒼蠅永遠是蒼蠅。反解:戰士是有缺點的,蒼蠅是完美的。戰士用來拼搏的,蒼蠅是用來噁心人的。18、假使做事要面面顧到,那就什麼事都不能做了。 (魯迅) 正譯:到處拍須溜馬,自然不是做事的人。反解:花言蜜語,巧言令色可以讓你不做事,就升職。 19、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 活在魯迅光環下的女人,那一聲「我也是魯迅遺物」,魯迅對不起她
    先生大才,是當時奮戰在一線的戰士強大的精神支柱。魯迅先生對得起所有人,卻唯獨對不起一個女人,他的原配妻子朱安,一個生活在魯迅光環下的女人,嫁給魯迅本以為燦爛輝煌過一生,誰想活了六十九個春秋,卻孤獨空四十一個漫長冬夏。
  • 魯迅、青年與rap
    孫鬱說:「魯迅是個調動青年走向精神幽深之地的人。 他把苦悶、無方向感的青年從無望裡激活了。許多青年閱讀魯迅的時候,仿佛地窖裡透進了風,有清爽的感覺,也猶如晨曦的噴薄,有了光明的衝動。」
  • 帶你了解魯迅的個人主義
    魯迅個人主義的精神資源,取自他所贊同的具有強力意志的摩羅詩人、超人、孤獨者。我們可以明確地指出他們的名字一一尼採、叔本華、施蒂納、克爾凱郭爾、易卜生、從拜倫,中經雪萊,斯拉夫民族的齊希金、萊蒙託夫等,最後到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組成的摩羅詩人等。
  • 魯迅的吶喊破滅了,但是孔乙己真的是一個英雄
    就好比他在《藥》裡面寫瑜兒地死去以及革命者壯烈犧牲而不被世人理解,他們的鮮血反而被做成人血饅頭去醫治癆病;《明天》裡寡婦單四嫂子兒子小寶的離去,《故鄉》中閏土生活的窘迫……這些都讓處於現時代的我們,內心迸發出對這些偉大無私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發自內心的感激,他們把我們從那個令人窒息的舊社會拯救出來,我們應該敬畏他們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 如何怒懟槓精,魯迅的金句,你學會了嗎?
    縱觀近兩年的社會熱點事件,總能發現魯迅的身影,網友們不厭其煩地引用他的金句,不是因為跟風,而是魯迅對人性觀察的透徹,歷經百年,依然給人共鳴和深深的感觸。魯迅和《狂人日記》永遠戰鬥的魯迅提到魯迅,我們會不自覺地想到兩個字:戰鬥。
  • 「孤獨者」魏連殳: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魯迅精神自我的外化
    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錢理群認為,這篇《孤獨者》(包括《在酒樓上》和《傷逝》)是最具有魯迅氣氛的小說。所謂「魯迅氣氛」,在錢理群看來,「主要是指魯迅的精神氣質在小說裡的投射。」而我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魯迅寫魏連殳,其實就是在寫自己。魯迅借寫魏連殳寫出了自己內心深處不能為外人道的隱秘傷痛。
  • 文豪對峙半輩子,郭沫若在魯迅逝後總結2句話,道出其思想的觀念!
    魯迅經常在文章中的含沙射影地批評郭沫若。郭沫若讀了魯迅的文章,自然也就看出來了,他非常氣憤,公開用「衣冠禽獸」一詞來譴責魯迅。魯迅在《戰士和蒼蠅》中說」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誰是蒼蠅,誰是戰士,我想大家心裡都有數吧!兩人你來我往,老死不相往來!但是,凡事皆有極點!
  • 雪潮:說詩隨便說到魯迅先生
    說到魯迅的散文詩,也生發了自己對魯迅先生的新認知。鄙人竊為魯迅先生就中國文化而言,最大的才華和貢獻,在於對幾千年中華民族的一整套封建東西認識的深邃和批判的犀利。時至今日,還幾乎無人可及。《阿Q正傳》勾畫和批判了等級森嚴的封建專制奴性十足的民眾所賴以採取的精神勝利法而苟且偷生等等,大都是在圖解主旨。當然,主題深刻鮮明也是其特色。但大凡小說本身所固有的濃鬱的社會性,文釆飛揚的文學性,人物性格的豐富性、複雜性、生動性、鮮活性,卻往往甚感貧乏。
  • 眾人眼中的病句,卻成了名句,魯迅的「兩棵棗樹」是不是語病?
    戰士的日常生活,是並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無不和可歌可泣相關聯,這才是實際上的戰士。——魯迅提到近代大文豪,不得不提其中翹首魯迅先生。魯迅看著眼前的兩株棗樹,寫道「一株是棗樹,另一株還是棗樹」。在魯迅的筆下,棗樹代表著與惡勢力抗爭到底的進步力量,代表的是一種傲然獨立、凜然不可侵犯的精神風貌。而這兩株棗樹也正是孤膽英雄魯迅本身和一切反抗力量的寫照,儘管當時的處境十分險峻,但魯迅並未因此放棄對光明的追尋。
  • 當我們喊著「去魯迅化」時,日本反而更崇拜魯迅精神,這是為啥?
    當我們喊著「去魯迅化」時,日本反而更崇拜魯迅精神,這是為啥?"去魯迅化"這件事由來已早,到如今快有近10年的時間了。魯迅先生的文筆在文壇中是屈指可數的,那麼為什麼"去魯迅化"會興起呢?魯迅的文章,年少時不知芸芸何謂而立方知已成書中人,所以學者愛!要知道,在1953年,魯迅的《故鄉》入選日本教育出版株式會社的中學國語教科書,一直到今天,魯迅的作品還在日本教科書上。
  • 習近平引魯迅之言喻中國精神 出自雜文《最先與最後》
    人民網北京2月8日電  (陳苑)據新華社「新國際」微博報導,看望中國冬奧會健兒時,習近平引述魯迅的話,「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