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貓2好看嗎 盛世的狂歡還是輓歌
時間:2016-06-25 10:36 來源:豆瓣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回家過端午節,正好哥哥從杭州回來,相隔四個月之後的難得的一聚。不過一回到家裡就不知道幹啥,打開哥哥的電腦發現啥都沒有,別說電影,連他平常最愛的小說也沒有一本。最後哥哥坐在旁邊想了半天說,只有一部電影,《此間的少年》。 真不湊巧,我剛看過
回家過端午節,正好哥哥從杭州回來,相隔四個月之後的難得的一聚。不過一回到家裡就不知道幹啥,打開哥哥的電腦發現啥都沒有,別說電影,連他平常最愛的小說也沒有一本。最後哥哥坐在旁邊想了半天說,「只有一部電影,《此間的少年》」。
真不湊巧,我剛看過。隨即想起前一天去中心城看《功夫熊貓》以及在微博上看到的關於孔慶東幾個人發表的呼籲家長們在端午假期不要帶孩子看《功夫熊貓》之類的打著幌子大賺中國票房的所謂國外大片。
當時看到發起者是孔慶東我還是稍微有點詫異的,畢竟我曾經因為他研究金庸武俠而看了他不少百家講壇的視頻以及他出的書,雖然時隔多年,但是記憶中留下的還是比較美好的。但是有時候不免覺得大人的智商真是屬於倒退型的,自以為聰明卻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看似冠冕堂皇的大義之詞,實則是自己內心的狹隘卻故意把道德點拉高。說白了,在我眼中更像一個投機分子。
在短短的不到一個半小時內,周圍人的笑聲就沒停過,有時候還有小孩子的聲音傳過來,每個人都看的很歡樂,包括我自己。在我眼中能打動我的電影我就會覺得它好,無論是歡樂的還是沉重,至少它把一個故事講好了。
我問哥哥「為什麼國外可以把中國的元素和文化利用的這麼好,一下子就賺了個滿貫,但是中國自己卻不會用自己的東西」,我故意扔了更嚴肅的問題過去,本來想與他深度探討的,結果他就兩字把我打發了「浮躁」。言簡意賅的把我長篇大幅的言論給噎回去了,在他的眼中我話多喜歡講道理,條條框框多。
好像的確是這樣,就比如剛才這個問題就是我在幫靜靜做論文訪談時自己提到的。在媒體的狂轟亂炸下,中國電影節一派欣欣向榮,仿佛迎來盛世的狂歡。可是實際上誰都知道這不過是大眾被這些少數的精英人群所代表,更直接點不過是少數人在圈錢。所謂電影界的繁榮也僅僅是少數人的意淫與媒體的吶喊。這也是所謂的電影節看多了之後的讓人覺得疲憊乏力的原因,連個新花樣都沒換過。
明星大腕的話題、媒體的聚焦、大場景大投資的鋪設,儼然造就一個中國大片的粉墨登場,最後是觀眾們看的不知所云。靜靜訪談的時候問我,對華語電影最大的直觀感覺是什麼,我第一想到的就是一派浮躁與商業投機。且遠的不說,就說即將上映的《建黨偉業》,先不評論電影的水平如何,但是在最近的有關信息報導中不難看出中影想錢想瘋了,打著主旋律的偉大旗幟來收錢,因此對於韓三平這夥人我還真是沒啥好感。
什麼是電影界的前景,不是你們的一枝獨秀,而更應該是百花齊放。不是擯棄自己的本土文化與背景而去盲目追求所謂的國際化,一部大片不是打上了多少西化思想就能夠把自己包裝起來的。其實有時候細想並不是導演不行演員不行,以前都能拍出好的未必現在拍不出來,只是現在的社會太浮躁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還真沒說錯,經濟的虛假繁榮社會的集體浮躁,已經催使他們跟上社會的腳步。於是一場盛世的狂歡拉開了它偉大的帷幕。
在面對像《功夫熊貓》之類的國外的電影衝擊下,不應該像孔慶東說的那樣去抵制,而是應該去反思,為什麼別人可以更好的去利用本應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
我最近總是翻老片看,想起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界的興盛與如今的沒落不難讓人唏噓。也許沒有一個光環是永遠屬於誰的,即便是如今的好萊塢也早已不復當年的輝煌。現在的香港電影除了偶爾的商業片推出之外已經可以明顯的感受到他們開始尋求本土化的回歸,挖掘自身的文化資源也算是給自己找一條新的出路。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qingjuwa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