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早寄宿在校有何危害?孩子一句話點醒了媽媽,培養獨立不是分離

2020-12-23 母嬰參考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成長總是悄無聲息的,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會逐漸離開父母獨自生活,多數家長為了讓孩子早些獨立起來,選擇讓其寄宿,其實,這樣做並不一定正確。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圖文無關

案例

李梅的兒子今年剛升初中,雖然學校離家並不遠,可她決定讓孩子寄宿在學校,說是方便其學習,同時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

起初,孩子並不是很情願,以哭鬧反抗,而李梅下定決定要這麼做,兒子礙於威嚴只好接受,此事便告一段落。

在校生活了一段時間後,李梅發現兒子變得越來越沉悶,對自己越來越冷漠,從前孩子喜歡跟她講述校園趣事以及自身遇到的困難,可是現在孩子回家總是將自己關在臥室,叫他也不搭理。

李梅對此很茫然,嘗試著與兒子溝通卻慘遭拒絕,在她的再三堅持下,兒子終於吐露心聲——「我在學校一待就是一周,所有的事情都積壓在一起,回家後壓根兒不知從何說起,想說也覺得已經過去了沒必要了,時間久了,就懶得說了。」

聽到孩子這句話,李梅才知道急著讓他獨立的想法多麼愚蠢自私,當即決定讓孩子放棄寄宿。

拒絕過早寄宿的原因

1、影響心理健康

科學研究發現:過早寄宿在學校的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是住在家中的學生的3倍左右。

人的心理在18歲左右逐漸成熟,在此之前都處在一個不斷發育的階段,需要有人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幫助。

如果過早將孩子送進學校獨立生活,當他們遇見問題和困難的時候,可能沒有辦法去求助,特別是遇到一些難以啟齒的問題,不好向老師或同學開口。

而在家中,有一點風吹草動,父母就能第一時間發現並且進行引導和開導,以便儘快找到正確的出口。

2、可能沾染壞習慣

孩子年齡尚小,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很容易沾染壞習慣,若有家長引導,便可及時制止,但是當孩子進入寄宿學校時,父母無法進行及時的提醒和指導,孩子可能在錯誤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3、親子關係變差

一旦選擇寄宿學校,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離,相處時間驟然減少,親子交流變少,感情隨之變淡,中學又處在青春期,親子關係淡化可能加重他們的叛逆心理。

如何正確讓孩子獨立

事實上,獨立並不一定是身體與家庭分離,而應該先做到精神獨立,主要從這幾個方面進行——

①心口合一

有的父母心裡想著讓孩子儘早獨立,可是行為讓卻為孩子包辦一切,事無巨細地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這樣做只會加重孩子的依賴心理。

②培養後果意識

獨立就是可以為自己負責,為自身的行為承擔後果。當孩子決定做某事時,即使很不合理,父母也不要急著否定他們,而是適時讓孩子承擔後果,獨立思考這件事情的意義,在自我經歷中自我反省,總結經驗、提升自己。

③讓孩子找到自我

在很大程度上來說,獨立就是自我,不只為他人的期待,而是遵從自己的內心去做事,去生活。對父母而言,就是適度放手,讓他們做自己的事、交自己喜歡的朋友、吃自己喜歡的食物,因為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就是通向自我的道路。

縱觀所有想要孩子獨立卻失敗的父母,其最大的問題就是對「度」的把握不精確,過於放縱則會導致他們為所欲為、毫無節制;過於嚴格則會讓他們唯唯諾諾、趨於平庸。

《愛和獨立》一書中這樣寫到:你想讓他們擁有某種能力,那麼你就要放棄給予他們某種物品。有舍才有得,這是亙古不變的定律。

全書篇幅並不長,但是卻對家長矛盾的愛和孩子獨立的發展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讓我們能夠重新去認識這一現象,找出兩者之間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然後進行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以孩子的視角進行,描述了在他們嚴重父母和老師的不同位置和作用,採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式,將這兩類身份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相關焦點

  • 「打死我也不讓孩子住校」,白巖松一番話,揭開寄宿學校的危害
    所以,很多父母在小學階段就給孩子去上寄宿學校。但是孩子去了繼續學校以後,家長又開始擔心,孩子在裡面會不會不適應,會不會被欺負,有沒有想爸爸媽媽等。甚至有父母在網上發帖說,後悔讓孩子去寄宿學校,難道寄宿學校對孩子有危害?白巖松:"打死我也會不讓孩子住校"!
  • 「媽媽,不要走」,寄宿生返校時抱著媽媽不舍:毀一個孩子,就「推開...
    視頻裡,一個小學低年級的寄宿男孩,在校門口抱著媽媽大哭,嘴裡不停地祈求著:「媽媽,不要走。」 有網友評價道: 「你所謂的鍛鍊孩子獨立,不過是他需要父母在身邊的年紀,被迫無奈地聽從你分離的安排。」
  • 孩子睡覺時,媽媽一離開孩子就醒就找媽媽,看看原因,太暖心了
    小蘭有一個滿周歲的寶寶,小蘭之前因為懷孕的原因,就將公司的工作給辭去了。而等到寶寶滿周歲之後,小蘭也計劃著重返職場。最近小蘭的工作已經得到安定,但是小蘭卻發現孩子越發的離不開她,特別是在孩子睡覺的時候,總是小蘭將孩子哄睡之後想要離開,還沒有來得及離開,孩子就醒了,緊接著就開始哭鬧起來要小蘭抱。
  • 「再苦我也不會讓孩子住校」,白巖松的話,揭露了寄宿學校的危害
    寄宿制學校的好處,想必很多家長都有聽說過,也正是因為知道它的這些好處才會想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然而,知名主持人白巖松卻表示:再苦也我不會讓孩子住校。對於這位名主持人的話,不少家長也都表示了不解,畢竟寄宿制學校確實是鍛鍊孩子的好地方,然而白巖松的話,卻揭露了寄宿制學校的危害。
  • 孩子過早參與競爭,容易帶來三個危害,別用「愛」傷害孩子
    文丨小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萌萌的女兒四歲,整個幼兒園選了五個孩子出去比賽,萌萌的孩子是其中之一,按照道理,作為父母應該很驕傲,但女兒卻很不開心,因為每天媽媽強迫她練習,媽媽知道自己的孩子有點抗拒
  • 寄宿老師說出實話:高中前把孩子送進寄宿學校的家長,大都後悔了
    高中之前,孩子身心正是需要家長的時候,你把他甩給學校,到時候孩子心理上和你們疏遠,性格上也多少會有性格缺陷,到時候想補救也來不及了。到了高中,孩子的思想基本已經定型了,可以考慮讓孩子去寄宿制學校。如果打算送孩子去寄宿制學校,一定要考慮清楚。
  • 白巖松,「即使萬分辛苦,也別讓孩子住宿」,寄宿學校的弊端明顯
    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不僅僅需要依賴學校,而且父母也要盡責。現在的父母都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一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將更多的心思放在學習上,會將孩子送到寄宿學校。近幾年,寄宿學校的增多,也讓父母的選擇變多,但是將孩子送進寄宿學校究竟好不好?答案有待考究。
  • 白巖松:堅決不讓孩子住校!走讀還是寄宿,家長應該怎麼選擇?
    雖然家長都捨得在教育上投資,但不是每個家庭都能隨便拿出幾百萬買個學區房。如果就近選擇不太理想的學校,又有些不甘心,這就面臨著兩難選擇! 讓孩子寄宿,壞處是一周或者更長的時間見不到孩子,一方面想孩子,一方面擔心孩子。好處是能鍛鍊孩子自理能力。
  • 一年級就入讀全日制寄宿學校,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弊大於利
    小學一年級就讀寄宿學校在媽媽群看到,好幾個媽媽在一年級就把孩子送進了寄宿制學校,群裡面的媽媽有的覺得一年級就寄宿,太小了。但是也有媽媽覺得,送進去寄宿學校,媽媽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一年級就寄宿到底好不好,可以說是眾說紛紜,筆者覺得弊是大於利的。
  • 寶寶過早吃鹽的危害
    "我說:媽媽,孩子太小,過早吃鹽對身體不好。寶寶的奶奶不樂意了,說:"怎麼不好啦,以前我們都是這樣餵養孩子的,不都好好的嗎?(1g鹽=400mg鈉)也就是說,1周歲以內的孩子的食物中就不要額外加鹽,因為孩子需要的鈉完全可以從母乳、奶粉或者其它食物中攝入。如果我買粉或者麵糊裡加了鹽,反倒是弄巧成拙。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1歲以內不要加鹽,1歲以後控制鹽量。
  • 小學就讓孩子上寄宿學校,對孩子的成長是福是禍?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曾經反對過寄宿制,她認為「早年情感滋潤對生命十分重要!孩子過早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會對其心理造成一生難以彌補的創傷。這創傷程度,等同於成年人失去親人時所經歷的哀痛。」
  • 送娃去住校,家長想清楚:孩子在「寄宿」學校成長,是福還是禍?
    妮妮今年小學畢業,作為她的父母一直以孩子為驕傲,妮妮在校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從未讓家長擔心過。眼看孩子就要上初中了,身邊的親戚都推薦妮妮爸送孩子到寄宿學校,趁著孩子底子好嚴格訓練,初中階段很重要,一旦跟不上影響孩子未來學習進步。
  • 一位寄宿生媽媽的哭訴:如果能重來,無論如何也不讓孩子住校
    文/豪媽教育說如今的父母生活壓力很大,常常不能很好的陪伴孩子,為了讓孩子能獨立,很多家長會把孩子送去寄宿制學校,有老師在,全封閉的教學,也不會有什麼危險,既能鍛鍊孩子獨立性,又不影響上班工作,貌似一舉兩得
  • 湖南留守孩子、寄宿10多年,如何清華北大搶著要,媽媽評價四個字
    這麼優秀的孩子一定是出自名校吧?要不就是參加了很多培訓,補過很多課吧?其實都不是,鍾芳蓉其實是一個留守兒童。鍾芳蓉不到五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外出打工了,平時每年過年的時候才回來一次。為了讓孩子安心讀書,爸爸媽媽選擇把鍾芳蓉送到了寄宿學校。這一寄宿就是十多年。
  • 孩子寄宿之後的老父親和老母親們
    我曾看過一段文字,說是「父母對於孩子,0-6歲是手把手,7-12歲是一起走,12-18歲是放開手,18歲以後是看他走。」我深以為然。12歲以前是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時候,3歲入園時的分離焦慮,6歲入學時的各種習慣養成,都需要父母一路隨行。
  • 「大成雙語學校」系列報導之——寄宿篇
    寄宿制學校對學生發展的十大益處對於孩子是否寄宿,一直以來是家長們比較關心的熱點話題。既想放手,又心存顧慮,總有糾結。而且一旦在生活上遇到困難,如果不是主動向父母傾訴,父母就無法得知孩子的心理情況,心理承受能力較低的孩子可能就會自己偷偷的傷心,影響了學習,還造成心理陰影。其次是家長捨不得將孩子送到寄宿學校,國內一般是上了大學才離開家,自己去學校居住,但是在寄宿學校裡就意味著不到十八歲就要離開父母,很多家長都會捨不得,尤其是對於媽媽來說,更是難過很久。
  • 奧斯卡最佳動畫《鷸》:父母教育和培養的目的是讓孩子走向獨立
    故事從鳥的視角出發,告訴了我們一個淺顯易懂的道理,只有讓孩子自己勇敢地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孩子才會擺脫依賴,學會成長。媽媽找到了食物,小鷸張開嘴,以為媽媽還會像往常一樣餵到它嘴裡,但媽媽無情地把他推走,讓小鷸自己去覓食。當小鷸邁出人生第一步的時候,卻遭遇了大風浪,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就被浪潮淹沒了。
  • 別太早教會孩子獨立,學會求助的孩子更聰明,成長不是單打獨鬥
    但有些父母卻錯誤地理解這種教育理念,過早的使孩子獨立,把孩子的天賦過早的壓榨出來,使孩子缺乏成長的動力。案例分析小明的父母認為孩子應該早學會獨立,早知道生活不易,才能夠更加的懂事。所以小明父母也經常用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教育小明如何獨立。
  • 每晚23點、1點、2點,寶寶必醒,一覺到天亮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7個月大的小W(真實案例,就不使用寶寶真實名字了)就是這樣一個寶寶,這段時間把媽媽折騰的夠嗆,每天晚上能醒來5、6回,並且醒來的時間點很有規律,掐著點差不多就醒了,我們來看看小W媽媽提供這份夜間睡眠數據:從這個表格裡可以到的信息是:1、小W寶寶確實是夜醒頻繁啊
  • 把孩子送去寄宿學校,家長是用心還是狠心?我們應該這樣看!
    與隔壁家的女兒相反,小芹從小就對孩子有嚴厲的教導方式,並且在孩子到了上小學的年紀時,就有意識地把孩子送到了私立的寄宿學校去學習,讓孩子接受體制化的集體教育,讓孩子儘早地走向獨立。在學校學習的孩子,他們往往會在受到學風、環境的影響而更有動力的去學習,而不是像走讀的學生那樣,課餘的學習生活隨時都會受到其他事情的影響。所以說,寄宿學校的關鍵是能夠讓孩子們獲得更為高質量的學習生活,這也是為什麼寄宿學校的學生往往比走讀學校的學生成績優秀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