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24日21時30分,隨著擔任金門戰役作戰指揮的第二十八軍副軍長蕭鋒一聲令下,我軍乘200多艘船隻向金門島駛去。
我軍第二十八軍八十二師二四四團(加強二四六團三營)從金門北岸龍口、八十四二五一團於安岐以北、第二十九軍八十五師二五三團在金門西北部的古寧頭分別登陸。各團登島後迅速展開攻擊,一度取得局部勝利。
然而,由於我軍渡船擱淺在海灘上,後又被國民黨軍隊炸毀,無法返回運送我軍後續部隊支援登島作戰,加上國民黨軍胡璉率領的部隊登島,金門國民黨軍隊總兵力已達4萬餘人。儘管我軍3個多團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於10月27日幾近全軍覆沒。
在攻打金門的戰鬥中,二五三團登島參戰的指戰員有2000多人,傷亡很大。二五三團參謀長王劍秋、政委陳利華、團長徐博先後被俘,一營帶隊登島的副營長杜柏林犧牲。一連作為二五三團攻打金門的「尖刀連」損失慘重,連長黃景新受傷,指導員趙樹茂犧牲。
二五三團(包括當時的一連)就這樣全部打散了,打沒了!那麼,一連及其所在的二五三團還能恢復原來的建制嗎?
所幸,二五三團尤其是一營還留下了浴火重生的種子!
在戰前,上級分配給二五三團的船少,二五三團部分指戰員未能登島參戰。一營的三連和半個機炮連因船少而沒能登上去金門的船,二五三團的第二梯隊及負責指揮的團政治處主任張茂勳等因載第一梯隊的船未返回而未能上島作戰。因部隊出發時渡船擱淺,一營教導員李克成、副教導員張仁貴(曾任一連第7任指導員)也沒能隨一營去成金門。
在此前的9月21日我軍解放廈門集美鎮戰鬥時,為了保護集美學校建築,二五三團因不能使用重武器而傷亡慘重。一營營長沙傑等120多名指戰員負傷(另有80多人犧牲)。一連作為主攻連,有近一個排的人員受傷。
早在解放軍進軍福建時,上級分別從各連抽調一名連、排幹部到組織部門培訓。
想不到以上這些沒能參戰的人員竟成為後來重建二五三團的種子。
二五三團的損失令各級領導十分痛心,他們對二五三團的重建非常重視,各級主官親自抓二五三團的重組工作。
根據已經公開的資料,金門戰鬥後,第十兵團、第二十九軍、八十五師對恢復二五三團的工作迅速作出安排。上級有關部門抽調第三十四軍一0一師三0三團一部、第二十九軍直屬偵察營和警衛營各一部、八十五師直屬連的一部分,與二五三團未登上金門島作戰的團部、營部和連隊人員進行合編。
上級領導抽調已離開二五三團的老同志到二五三團任職:抽調時任第三十一軍九十三師二七八團政委的葛彤(蘇中「七戰七捷」時曾任九十一團一營教導員)回來擔任政委,調二五四團參謀長楊清(曾任二營營長)回來擔任副團長並主持工作。上級領導機關任命:原一營營長沙傑任團參謀長;已調往本師二五四團工作的田計回到一營擔任營長,田計營長曾任一連的第6任連長;李克成、張仁貴仍然擔任一營原職;二五三團通信參謀李德勝到一連任連長;八十五師師部警通連副連長朱清和擔任一連指導員。
二五三團一營的連隊是這樣組建的:二五三團特務連的兩個排和金門戰鬥前負傷的同志歸隊組建成一連,二連由師部偵察連組成,三連是未上船的建制連,機炮連由留下的半個連擴編而成。
而後,由三0三團相關單位以及金門戰鬥前留下的人員改編為二五三團二營、三營和團屬其他單位。
到1950年2月,重組後的二五三團又成為齊裝滿員、全部美式裝備的主力團,全團兵力3000餘人。
葉飛同志曾說:「幹部是部隊成長的決定因素之一。什麼樣的幹部就帶出什麼樣的部隊。實際上,主力部隊戰鬥任務重,傷亡大,新成員反而較一般部隊多,主要是幹部和骨幹把戰鬥作風一代又一代帶下去,保持著這一部隊的戰鬥傳統。」
1950年6月,我人民解放軍成立福建軍區,解放軍第十兵團隸屬福建軍區。根據形勢的需要,1950年10月16日,中央軍委下令,撤銷第二十九軍番號。八十五師二五三團等仍然奉命在閩西進行剿匪。
金門戰後重組的二五三團仍然保持著我軍的優良傳統,二五三團下屬各部隊深入閩西各地,既是工作隊,又是戰鬥隊,指戰員們愛憎分明,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深受閩西人民的愛戴。二五三團的各部隊在1950年的閩西剿匪中為人民屢立新功,二五三團榮獲集體三等功,一連戰士劉萬金還在1950年12月5日於龍巖地區章坑嶺的剿匪作戰中生擒活捉了敵中將司令唐宗。1951年1月,閩西人民群眾在連城為二五三團召開了剿匪慶功大會。二五三團和一連的指戰員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和過硬的軍事本領向世人證明了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人民的軍隊人民愛!(清風曉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