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真實、記錄身邊發生的一切
央視熱劇《大秦賦》持續更新中
鄭國渠渠首開通
引涇開渠工程大獲成功
彩!彩!彩!
一片喝彩聲中
滔滔涇水奔湧而來
……
來看電視劇
建議在WI-FI環境下瀏覽
一條大渠,灌溉關中千裡沃野
一條大渠,成就天下一統霸業
它始於秦,興於漢,盛於唐
繼之於宋、元、明、清代
至今延用
它流淌數千年而不竭
一路撫育芸芸眾生
見證風雲變幻,續寫千年傳奇
今天,隨小編一探這偉大水利工程
鄭國渠的歷史變遷
鄭國渠始修於公元前246年,韓國水工鄭國在仲山開渠引涇,歷時十年建成,同四川都江堰、廣西靈渠,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其規劃、設計、施工以及用洪用沙方面都有著許多獨到之處,被譽為「中國水利史上的明珠」「科學治水的典範」。
▲ 鄭國渠灌區示意圖
▲鄭國渠旅遊風景區鄭國雕像
在此之前,關中平原的土地多為鹽鹼地,糧食產量低,鄭國渠巧用含有豐富有機質的涇河泥沙水,灌溉田地,起到了施肥、改良鹽鹼地一舉多得的好處。
漢代司馬遷記載鄭國渠:「注填閼治水,溉澤滷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而彼時的灌區民眾有 「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禾黍」 的歌謠,傳誦著灌溉給它們帶來的富庶。正是這條渠使八百裡秦川成為古代中國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
▲鄭國渠首遺址
鄭國渠從今天的陝西涇陽縣西北25千米的涇河瓠口鑿渠引涇水,向東橫絕冶峪河、清峪河、濁峪河、石川河,流經今涇陽、三原、高陵、臨潼、富平、渭南、蒲城入洛河,全長約126公裡,灌溉農田115萬畝。
在這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河床不斷下切,使河水不能入渠,所以鄭國渠屢有興廢,引水樞紐也隨之數次上移,在多次重修後名稱也幾經更改。
▲漢代白渠故道遺址
漢代白渠是鄭國渠的第二代工程,引水渠首選在鄭國渠口以上約1200米處,因其石質河床,地質條件很好,所以使用壽命最長,沿襲到宋徽宗趙信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歷時1200餘年。
▲唐三白渠首遺址
▲宋豐利渠遺址
宋代豐利渠是鄭國渠的第三代工程,由當時員外郎穆京主持興建,分兩次施工而成。其中渠首一段渠道開挖在巖石斷層破碎地帶,受洪水衝擊淹沒的威脅,為解決這一問題,開了兩個隧洞,設置了兩個放水閘和三個排洪橋,在設施和施工上有了很大進步。
▲元王御史渠首遺址
元代王御史渠是鄭國渠的第四代工程,渠道工程未變,只是遷移了豐利渠的渠口。至今石渠遺蹟尚存,保存完好,在渠首兩壁各鑿閘槽一道,當年發揮著停水關閘和防止「濁水淤澱渠道」的作用。
▲明廣惠渠遺址
明代廣惠渠是鄭國渠的第五代工程,由於涇河河床下切,王御史渠首不能使用。到明代憲宗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由當時的副都御史項忠建議興建 。渠首比王御史渠上移二華裡。
▲涇惠渠首
歷經兩千多年,渠首經過多次變遷,到民國時期,由我國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主持興建了涇惠渠,為鄭國渠第六代工程,這也是我國第一座運用近代科技興建的大型灌溉工程,使引涇灌溉工程和灌溉管理,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讓千年的鄭國渠得以延續至今。
歷代引水工程均為自流灌溉,只是規模大小不同而已,工程規劃布局、引水方案,萬變不離其宗。如今的涇惠渠,灌溉面積100多萬畝,流經今涇陽、三原、高陵、閆良、臨潼、富平等地。仍奮力續寫著鄭國渠的偉大功績,發揮著巨大的灌溉作用,精心養育著生活在這方水土上的人們,勞作、耕種、經濟發展,造福一方,萬物繁衍,生生不息。
▲涇惠渠
▲涇惠渠灌區
在鄭國渠渠首遺址附近十平方公裡的三角形地帶裡,密布著從戰國至今的古渠口遺址四十多處,它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引水蓄水灌溉工程技術的演變,是我國的一座天然水利博物館。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代引涇工程記事石碑
2016年11月8日,鄭國渠申遺成功,成為陝西省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一偉大水利工程,涇陽縣建成了鄭國渠遺址博物館,對鄭國渠的科學價值、灌區管理演變、在水利史上的價值與影響等,進行了專業的解讀與展示。
回望兩千多年歷史變遷,嘆古人治水偉大智慧,看這條大渠前世今生,縱使風雲際會,光陰流轉,但專屬於這條大渠的歷史、科技、文化價值,將被永久保護和傳承下去。來源:涇陽縣融媒體中心 鄭國渠遺址博物館 鄭國渠旅遊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