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馗,是中國 民間傳說中的賜福鎮宅聖君。古書記載他系唐初長安終南山人(據古籍記載及考證,鍾馗故 裡為陝西省秦嶺中段終南山戶縣鍾馗故裡歡樂谷下),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虯鬢,相貌奇醜 ;然而卻是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的風流人物,平素為人剛直,不懼邪祟。在唐玄宗登基那 年(唐先天元年八月初四,712年9月9日),他赴長安應試,鍾馗作《瀛州待宴》五篇,被主 考官譽稱「奇才」,取為貢士之首。可是殿試時,奸相盧杞竟以貌取人,迭進讒 言,從而使其狀元落選。鍾馗一怒之下,頭撞殿柱而死,震驚朝野。皇用狀元官職殯葬。傳 說唐明皇睡夢中見一小鬼偷了楊貴妃的紫香囊和唐明皇的玉笛,繞殿而奔,這時,大鬼捉住 小鬼後,把他吃了。大鬼相貌奇醜無比,頭戴破紗帽,身穿藍袍、角帶、足踏朝靴。自稱是 終南山(現鍾馗故裡歡樂谷)落第進士,因科舉不中,撞死於階前。他對唐明皇說:「 誓與陛下除盡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驚醒後很快病癒,下詔畫師吳道子按照夢境繪成《 鍾馗捉鬼圖》批告天下,以祛邪魅佑平安。吳道子揮筆而就,原來吳道子也做了個同樣的夢 ,所以「恍若有睹」,因而一蹴而就。(賜福鎮宅,唯真鍾馗;拜請鍾馗,中榜 得馗)
毛澤東主席曾說過:「為了打鬼,藉助鍾馗」的名句。民間流 傳甚廣的鐘馗捉鬼圖,來自《唐·逸史》記載的一則故事:明皇開元,講武驪山,翠 華還宮。上不悅,因虐疾作,晝夢一小鬼,衣絳,犢鼻,跌(按:應為「跛」字 )一足,履一足,腰懸一履,一筠扇,竊太真繡香囊及上玉笛,繞殿奔,戲上前。上叱問之 。小鬼奏曰:臣乃虛耗也。上曰:未聞虛耗之名。小鬼奏曰:虛者,望空虛中 ,盜人物如戲;耗,即耗人家喜事成憂。上怒,欲唿武士,俄見一大鬼,頂破帽,衣藍袍, 系角帶,革及朝靴,徑捉小鬼,先誇其目,然後噼而啖之。上問大者:爾何人也?奏曰:臣 終南山進士鍾馗也,因武德中應舉不捷,羞歸故裡,觸殿階而死。是時,奉旨賜綠袍以葬之 ,感恩發誓,與我王除天下虛耗妖孽之事。言訖,夢覺,疾頓廖。乃詔畫工吳道子曰:試與 朕如夢圖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筆成圖進呈。上視久之,撫幾曰:是卿與朕同夢耳。 賜與百金。此圖因畫的是鍾馗捉拿邪鬼的形象,使人認為含有趨疾避兇之意,故多喜之,逢 年過節經常購買,掛於家中。
其實,鍾馗也許並非是人的名字,而是一種菌名。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服器·鍾馗》》:「《爾雅》云:『鍾馗 ,菌名也。』《考工記》注云:『終葵,椎名也。』菌以椎形,椎以菌形, 故得同稱。俗畫神執一椎擊鬼,故亦名 鍾馗 。好事者因作 鍾馗 傳,言是未第進士,能啖 鬼。遂成故事,不知其訛矣。」鍾馗也許源於仲葵,本是一種植物的名稱,屬於一種椎 形菌類。椎本是一種敲打器物的工具,可作武器用,也許,有人便借用其諧音,編出一個手 執椎形仲葵打鬼的鐘馗。因故事講的是專門捉拿兇邪惡鬼,很符合人們的心理,故受到歡迎 。這樣,也許菌類仲葵便變成;了打鬼的鐘馗,一個植物的名字也就變成了捉鬼英雄的名字 了。
民間懸掛鍾馗圖,原來都在除夕,然而如今,卻是在端午節畫鍾馗,或贈人 、或自掛。這種改變源於幹隆二十二年(1757年),那年因瘟疫死了不少人,在無可奈何的 情況下,只好將鍾馗請出來施威捉鬼,此後逐年相沿成俗。
歲月悠悠,鍾馗這個 「驅魔大神」綿延至今,經久不衰。啟功先生的《題鍾馗騎驢小景》,寫得風趣 而富有時代感。漫畫家方成畫過一幅鍾馗圖:鍾馗靴帽整齊,雙手袖於袍內,以石為枕,臥 眠於地,並題五言詩道:「春眠不覺曉,鼾聲驚飛鳥。人間鬼太多,鍾馗累壞了 」。諷喻極為深邃。《鍾馗嫁妹》故事中,講到他是唐朝時終南山(陝西秦 嶺中段終南山阿姑泉)的一位出身貧寒的書生,自幼飽讀詩書,才華出眾。然而他相貌奇醜 無比,絲毫沒有讀書人那種風流倜儻的儒雅氣質。也就是因為這醜陋的相貌,使他在科舉考 場上遭受歧視。鍾馗憑藉過人的才華,一路過關最終考到殿試。但這位唐明皇偏 偏無法容忍鍾馗的醜陋,大筆一揮,兒戲般的取消了他的錄取資格。十年寒窗之苦,瞬間化 為烏有。性格剛烈的鐘馗於是選擇了死……
這個故事的最早版本見 於宋朝博物學家沈括所著《夢溪筆談》的《補筆談》,與今天故事稍有不同。
那 次考場冤案後不久,唐明皇身患重病,夢中總被小鬼騷擾,無法安睡。一天深夜,他夢見一 個小鬼偷偷潛入宮中,盜走自己心愛的樂器,還在宮中狂唿亂叫。懊惱間,唐明皇忽見一個 藍衣身影從天而降。一把抓住小鬼,撕扯一番吞下肚去。唐明皇驚醒過來,怪病從此不治而 愈。回想夢中藍衣人,就是那位醜陋的書生鍾馗。於是請畫家繪製鍾馗神像,懸掛皇宮內外 以求祛邪保平安。自此鍾馗名聲大噪,成為名揚天下的捉鬼大神。
北宋以來,幾 乎所有的鐘馗故事都與此相類似。那麼這個流傳了近千年的故事有多大真實性呢?先來看鐘 馗其人。
我們參閱了唐代的歷史文獻,在所有唐代的官方文獻中都沒有找到鍾馗 這個人名。關於類似的考場冤案也沒有一字一句的記載。
唐代有關唐明皇李隆基 的奇聞軼事多有記載。可是也沒有發現鍾馗夢中顯靈為唐明皇治病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考 察科舉制度的發展歷史,唐明皇不可能主持殿試考試。因為殿試考試制度,是一百多年以後 才由宋太祖趙匡胤一手創立。
如此說來,鍾馗其人以及他死後成神的故事很可能 是宋朝以後才被虛構出來的。但這個故事至少有一處是真實的,那就是在唐明皇時代,鍾馗 已經是聲名顯赫的捉鬼大神。
《全唐詩》裡收錄了這樣一首詩,名為《謝賜鍾馗 及曆日表》。作者是唐明皇時一位宰相,名叫張說。詩中說感謝皇上賜給自己的鐘馗神像和 曆日表。後來的大詩人劉禹錫也曾寫過類似的詩篇。由這些唐人詩句不難看出,作為神鍾馗 在唐朝時已是聲名赫赫,張掛鍾馗神像成為上層社會流行的年俗。
這或許就 是宋朝以後人們虛構鍾馗成神故事的原因:宋朝時鐘馗也是名聲顯赫一如唐朝,可是人們無 法解釋他的來歷。而從流傳下來的詩和鍾馗畫像來判斷,早在唐明皇時這種風俗就已經興起 。於是人們引入這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唐明皇,並虛構鍾馗讀書人身份和冤死後顯靈成神的故 事,來解釋鍾馗的來歷。
那麼唐明皇賜給大臣的又是怎樣的鐘馗神像?為什麼宋 朝人據此判定鍾馗的讀書人身份?我們能否從那幅神像中探知鍾馗的真實來歷呢?
有記載唐代的畫聖吳道子是第一位擅長鍾馗畫的大師,雖然他的鐘馗像畫作現已失傳,但 北宋時還有人在皇宮裡見到過。(經西安鍾馗故裡歡樂谷度假村王寬喜先生組織專家在終南 山鍾馗故裡查訪考證,畫聖吳道子的《鍾馗捉鬼圖》古碑於2009年5月5日在戶縣祖庵鎮道教 祖庭「大重陽萬壽宮」中發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一級文物)。北宋鑑 賞家郭若虛,詳盡描述他所見吳道子的鐘馗像真跡。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卷六《近事》 中寫道:「昔吳道子畫鍾馗,衣藍衫,革敦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髮,以左手 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筆跡遒勁,實繪事之絕格也。」
所謂「衣藍 衫」的藍字與襤褸的襤字同義,是破舊的意思,也就是身著破爛的衣衫。「腰笏 」是說腰帶上別著笏,是大臣上朝時手中持的木質禮器。「巾首而蓬髮」則 是描寫他儒生身份和落魄的儀表。從北宋書畫鑑賞家郭若虛對吳道子的鐘馗畫描述來看,鍾 馗的確是面目醜陋,出身貧寒的讀書人形象。
看來從早期畫像裡,還是無法找到 鍾馗真實來歷的蛛絲馬跡。
也許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在民間社會 中的鐘馗形象。
要想探知鍾馗的真實來歷,還要把目光轉向民間。然而在唐朝的 史籍文獻中,對於民間鍾馗形象的記載卻是一片空白。
1900年,敦煌。一位王姓 道長偶然發現在唐代寫本經文當中,有一篇提到鍾馗。篇名為《除夕鍾馗驅儺文》。文章大 意說:在一種叫做儺的儀式中,鍾馗鋼頭銀額,身披豹皮,用硃砂染遍全身。帶領十萬叢林 怪獸,四處捉取流浪江湖的孤魂野鬼。
看來在唐代民間還有另一種鍾馗,與上層 社會流行的書生形象大異其趣。所謂的儺,到底是怎樣一種儀式,鍾馗又在其中擔當何種角 色?他的起源是否與這種儀式緊密相關呢?
翻開《新唐書》我們可以讀到有關儺 的記載。《新唐書·儀禮志》中詳細記述了一次皇宮裡舉行的儺儀式。從《儀禮志》 中記載來看,雖然儀式的名字都稱為儺,但宮中的儺和敦煌《鍾馗驅儺文》裡的儺還是有著 顯見的差別。首先是規模的不同,其次是在國家典禮中儺舞的領頭者是方相氏,而並非敦煌 驅儺文裡的鐘馗。
為什麼同是唐代的儺,卻有著如此的差別?這是因為在唐代, 的確存在著兩種儺;一種是官方主持的儺稱為宮廷儺或國儺,另一種流行於民間,稱為鄉儺 。
這種差別不僅在唐朝,甚至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
敦煌出土 的《鍾馗驅儺文》是最早鍾馗出現在儺儀式中的記載,從唐代以後一些風俗志和詩歌裡的片 斷文字描述來看,也只有在鄉儺中才能見到鍾馗的身影。
幸運的是,這種古老的 鄉儺儀式,現在還能看到。江西省萍鄉市石洞口村,以儺舞遠近聞名。村民們認為他們的祖 先是唐朝時遷居到這裡的中原人。儺舞也就是那時從中原帶來,祖祖輩輩一直傳到今天。
儺舞裡最活躍的角色就是鍾馗。由於他頻繁出場,又是場上絕對的主角,所以有時候 人們也直接稱儺舞為跳鍾馗。與唐朝的儺儀式稍有不同,這裡的鐘馗已不是身著豹皮,而是 一副將官打扮,手下的十萬叢林怪獸也簡化成四員副將。但他在儀式中的職能並沒有變,仍 舊是捉鬼。
一旦儀式開始,儺舞藝人就立即採用這樣的步法。而這步法透露鍾馗 的真實身份。這步法有一個響亮的名字,稱作禹步,是大禹行走的步法。一千七 百年前,晉朝的道教學者葛洪在《抱樸子》中記載了這種步法。傳說大禹在治水時兩腿受傷, 行走時只能碎步向前挪移。但人們感激他治水的恩德,並不視之為缺陷,反而因其與眾不同 而視為神聖的證據。
那麼鍾馗採用這種步法的由來也就可以作如下推想:大禹所 處的時代是氏族社會,氏族首領又往往身兼巫師的職務。所以他所主持的祭祀儀式,也因為 這種特殊步法而顯得與眾不同。後世的巫師沿襲了這種步法,既為了紀念大禹,也為了增加 儀式的神秘性,就稱其為禹步。
這種推測有沒有道理呢?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 的,那就是跳鍾馗儺舞是古代巫術活動的一種,而且的確起源很早,甚至比傳說中的大禹時 代還要早,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代。從早期巖畫石刻和陶器上的圖案來看,早在文明誕生之 始,具有巫術色彩的祭神儀式就已出現,而儺舞很可能也是那時相伴而生。
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對「唐·賜福鎮宅聖君」鍾馗的信仰,這種信仰在東南亞地區也很普遍,在中國的陝西周至(鍾馗故裡)、江淮、閩南、臺灣等地這種信仰更為盛行。人們在春節、端午、開工、開盤、開地、開業、開廟、開臺、謝土、喬遷、慶豐、婚壽、祈福以及重要慶典活動時,都會懸掛鍾馗畫像和舉行儺舞跳鍾馗表演,常會有藝師打扮成鍾馗的模樣戴儺面具、著官袍、手持蝙蝠和寶劍跳儺,有迎福納祥、人壽豐年、祈福除邪、鎮宅佑安之意。有時也有操弄鍾馗之懸絲傀儡表演。人們祈盼:鍾馗鍾馗,賜福鎮宅,中榜得魁;鍾馗真神顯,送咱福祿壽禧安!在日本,鍾馗的信仰非常系統,許多村子有鍾馗神社,製作鍾馗稻草人偶,許多瓦房上還會安置鍾馗瓦,跳鍾馗儺舞,掛鍾馗旗幡,家中小孩房中置鍾馗畫像,神樂社也會表演鍾馗,還曾有一款飛機稱鍾馗型。
端午文化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鍾馗文化端午節。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放一天假。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女兒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五、夏節等。
鍾馗文化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請鍾馗、跳鍾馗、鬧鐘馗、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系百索子、做香角子等活動。端午節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尤以請真鍾馗、跳鍾馗、鬧鐘馗、賽龍舟(水鄉)民眾積極參與,萬民同慶,熱鬧非凡。
端午節戶戶有請「唐·賜福鎮宅聖君」鍾馗進家門活動,人們傳說將鍾馗,請進家裡:「賜福鎮宅、唯鍾馗」,「拜請鍾馗、中榜得魁」,「鍾馗神顯,送咱福祿壽禧安。」毛澤東同志也曾於1966年7月8日致江青的信中寫過:「為了打鬼,藉助鍾馗」,賜福鎮宅請真鍾馗。
一年四季,尤其是端午節和春節人們還紛紛到「唐·賜福鎮宅聖君」終南鎮鍾馗故裡廟祈福、修身、修心、食宿、度假和遊覽,以求幸福安康。
端午習俗
①請鍾馗:端午節前和春節前,人們將鍾馗請進家中,或將鍾馗玉佩繫於胸前,「賜福鎮宅,唯鍾馗」。「拜請鍾馗,中榜得魁」。「鍾馗真神顯,送咱福祿壽禧安」。據考證鍾馗故裡為陝西省周至縣終南鎮終南鍾馗故裡廟。
②跳鍾馗、鬧鐘馗:自晉代以來跳鍾馗、鬧鐘馗,賜福鎮宅就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經西安鍾馗文化藝術研究所專家考證,端午節的請真鍾馗、跳鍾馗、鬧鐘馗,是自古以來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人們將端午節稱為「鍾馗文化端午節」。在端午節中人們載歌載舞。據說鍾馗可以斬五毒,祛百病,鎮宅佑安。
③賽龍舟:在水鄉人們五月五日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有時人們在船頭懸屈原像或鍾馗像。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地。這一天,人們爭先恐後,共聚水岸,助威吶喊,賽手更是不遺餘力、奮勇爭先,英勇奪魁,場面宏大熱鬧。
④吃粽子: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海、湖、河中,以祭祀屈原。同時有將粽子送給已出嫁的女兒同食的習俗。
⑤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據說可以驅邪除瘟。
⑥掛艾葉菖蒲榕枝:在端午節,民間經常以菖蒲、艾葉、榕枝,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剪為虎形,婦人爭相佩戴,或懸於堂中,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據說有驅魔祛鬼之效,也有將真鍾馗玉佩掛於胸前,祛百病,鎮邪佑安。
⑦一年四季,尤其是端午節和春節,人們還紛紛到「唐·賜福鎮宅聖君」鍾馗故裡廟祈福、修身、修心、食宿、度假、遊覽,以祈求幸福安康。
另外還有雄黃酒、遊百病等習俗。
點擊下方↓↓↓原文連結進入「鍾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