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佛教頗為盛行,「佛塔」也廣泛流行。鹹陽各個區縣分布著各種類型的塔,展現出了各式各樣的中國建築風格和技術。
今天,我們一起看看鹹陽境內保存比較完好的12座古塔。
你更喜歡哪一座呢?
崇文塔建於明神宗萬曆年間,塔成之時,四方朝賀,萬民沸騰,遂把塔北小村鎮以明成祖朱棣的年號「永樂」命名名,以示對明朝先祖的尊崇紀念之意。
該塔由李世達(號漸庵)於萬曆十九年(1591年)主持重修寺院時提議修建,旨在倡導涇陽、三原、高陵三縣學童努力向學。萬曆二十一年正式起塔,每年建一層,每層均刻有捐資人姓名,修至第九層時李世達亡故,由其女繼承父願於萬曆三十三年竣工,修塔歷時13年。
▌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建成的涇陽縣崇文塔 高87.218米
彬塔,又被稱作開元古塔、「雷峰塔」,始建於唐。彬塔為閣樓式磚塔,塔體呈八角形,七層中空,塔高47米,塔底寬14米。
1981年在塔址附近發現的一塊唐大曆六年(公元771年)《重修邠州開元寺碑》碑文明確指出開元寺始建於唐中宗復位,原名中興寺,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下詔將古幽州改名為邠州,原中興寺同時改名為開元寺。
北杜鐵塔,塔座正南門額上有鐵質匾額一塊,正中鑄有陽「千佛塔」,塔身有銘文「大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南書房行走太監杜茂」鑄造。
在大明萬曆年間,北杜村出了一名叫杜茂的宦官,感念先祖杜公昌修建「福昌寺」的功德,但他發現先祖沒有功德圓滿的是少建一個佛塔,於是積自己幾十年侍奉大明皇帝所得之奉銀,捐資修建了這座留芳百世,功德無量的「千佛塔」。
淳化佛圖塔,亦名淳化塔、縣塔,遺址在原輕工機械廠內。
淳化佛圖塔有七級(層)之高,明朝末年,淳化知縣趙之琴曾主持重修,時人羅大經撰記刻石「甃在塔旁」。此塔矗立於縣城之內千餘年,曾為淳化之一大勝景。1952年,淳化建糧站儲糧庫缺少磚料,佛圖塔與城門樓同被拆除。
興平原有南北雙塔,北塔古樸雄偉,南塔秀麗端莊,二塔南北呼應。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南塔因傾斜被拆,只剩塔頂放置興平市博物館內。
資料圖:興平雙塔(年份不詳)
存放於興平市博物館內的南塔塔尖
興平北塔
興平北塔位於興平市東城街道辦事處北寺巷。始建於唐代貞觀元年(627),距今1389年,是陝西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為清梵寺內建築,塔隨寺名,初稱清梵寺塔。清梵寺宋代改稱保寧寺,塔亦遂稱保寧寺塔。
清梵寺始建於東漢時期,系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道場。原寺規模宏大,香火盛極一時,解放初,清梵寺內建築基本保持完好,整個寺院佔地五畝。後因歷史原因,寺院被佔用,原來規模宏偉的清梵寺現僅存一座北塔屹立於此。
建於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的泰塔,因偏離中心線2米多,被稱為「中國的比薩斜塔」。
泰塔是樓閣式磚塔,八角七層,高五十六米。據塔身第六層北面東側檻窗上的一塊磚刻題記,起塔的時間為嘉祐四年正月中,即公元1059年。由此證明,此塔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了。
泰塔之名是根據我國傳統的八卦學說而定的,這座塔的建築基址在八卦學說中位於八卦的「泰位」,因此得名。
金龜寺普通塔,位於鹹陽城北禮泉縣阡東鎮底照吳村。因其塔門上方有篆書「普通寶塔」,故稱普通塔。
該塔建於清康熙初年,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為八角形10層磚塔,高45米,底邊邊長3.85米,每邊鑲嵌的方石上刻有浮雕。每層出簷,上面覆蓋琉璃瓦,一層塔身每面嵌有上下排列的石碣,下排為浮雕仙人像;二層至七層塔身以券窗和佛龕相間,龕內嵌石刻佛像。出簷下為磚雕鬥拱、額枋、花卉、動物等圖案,頂上為寶瓶式塔剎。
金龜寺普通塔
禮泉縣烽火鎮有座塔叫「香積寺塔」,當地人稱「望母塔」。相傳漢文帝劉恆為紀念他的母親薄太后而建的。現已列入陝西省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身為正方形椎體狀,七層級20洞門、周長21米,高近40米,頂呈黑褐色目不能盡及。
報本寺塔(武功縣)報本寺塔坐落在武功縣老城(今武功鎮)北廓,建於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六月前。東臨漆水,西輔香山,依寺建塔,風景秀麗,為陝西名塔之一,於1957年公布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於2013年5月被評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報本寺塔為樓閣式磚塔,七級八面,面闊4.7米,基地面積50餘平方米,高39.66米。
塔勢雄偉,高聳雲空,每逢春季,總會飛來一群胡燕嬉戲於塔頂周圍,人稱「胡燕朝塔」。
文峰木塔位於三原縣城東南5公裡的安樂鄉中王堡東北小學內,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是陝西唯一一座木質古塔。文峰木塔共三層,六角攢頂,四重簷,冀角高挑,玲瓏俏麗。塔高24米,登塔遠眺,阡陌交錯,遠山如黛,涇渭如鏈。
據記載,此塔初建於北魏天興年間(398-404),現塔為宋代古建築。這座歷經千年風雨侵蝕的古塔,至今仍在永壽武陵山巍然聳立。
古塔眾多,可見鹹陽的佛教文化在歷史上相當鼎盛
除了這12座,還有不少古塔已經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你的家鄉還有留存下來的古塔嗎?
一起聊聊你對家鄉古塔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