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在一定程度上同時也是交戰雙方後勤保障系統的比拼。在戰鬥間隙,士兵如果能夠快速安全地吃到美味可口的食物,既能在生理上補充人體消耗,減少非戰鬥減員,同時也能夠提升士氣。
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61個國家直接或間接參戰,那麼這些國家軍隊夥食都在怎樣的水平呢?
01 美國
在主要參戰國中,美軍的戰時口糧毫無疑問是最好的。好到什麼程度?美軍甚至可以在二戰時享受冰淇淋。我甚至懷疑在整個戰爭期間美國大兵就沒挨過餓。
美軍戰時口糧從大原則來說保證每個士兵都可以吃到新鮮的水果、肉類,還為士兵提供各種零食。具體來說,二戰時美軍的口糧分為B、C、K、D四類。
B口糧實際上是供多人食用的口糧,有5-in-1和10-in-1兩個版本。所謂「5-in-1」就是指能滿足5個士兵1天的食物,口糧裡包括蔬菜、水果、肉類、果汁、麥片、餅乾、糖果、鹽、白糖,同時「5-in-1」還提供了3種不同的菜譜。「10--in-1」比「5-in-1」增加了黃油、速溶咖啡、果醬、甜點、香菸、淨水藥片等,菜譜從3種也增加到了5種。
C類口糧則是單兵攜帶口糧,是6個小罐頭。其中3個是肉類,另外3個是麵包類。D口糧則是巧克力棒,士兵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溶於水當做飲料,D口糧的目的是快速給士兵補充高熱量。
而K口糧則可以滿足12名士兵一天的量。裡面有12個士兵的一日三餐,黃油、速溶咖啡、果醬、巧克力、午餐肉罐頭、火腿罐頭等等都有。後期,K口糧還加入牛肉罐頭和奶片。
在零食飲料上,美軍也是供應充足。可口可樂當時就是一路跟著美軍建廠,可以說可口可樂成為世界品牌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美軍。
02 德軍
德軍的口糧按照部隊等級不同,劃分為四類:戰鬥地區、佔領區、本土、國內機關文職人員。本文主要講講戰鬥地區的德軍口糧。
戰鬥部隊的口糧主要由黑麥麵包、黃油、香腸、土豆、巧克力、蔬菜、蜂蜜、糖果組成,鹽糖等調味品也一應俱全。也會有紅酒或啤酒等酒精飲料。由於德國人本身不愛吃蔬菜,所以蔬菜的比重比較小。
北非地區的德軍,口糧是由義大利供應,主食變成了黑麵包和幹豆。德軍對義大利人提供的口糧基本是不滿意的。德軍把義大利提供的牛肉罐頭叫做「墨索裡尼的屁股」,難吃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03 日軍
日軍一向弱於後勤建設,其口糧自然是比不上美德兩國,但是比中國軍隊和日本普通家庭還是要好的。
說到日軍的夥食,就要區分日本海軍和陸軍了(兩家也是互相看不順眼)。
日本陸軍口糧的主要構成就是飯糰、味增湯、米飯,午餐肉罐頭、魚罐頭、餅乾、糖果、白糖。當然日軍後勤供應比較差,所以日本陸軍需要經常性在當地搶掠,以戰養戰。
而海軍比起陸軍來說,吃的就好太多了。日本海軍一直是以英國海軍為模板,強調「紳士」(再怎麼裝也是強盜),吃的喝的都向英國看齊。肉這種來說是天天都有的,軍艦上還給軍官們供應西餐。大和號戰列艦因為豪華的夥食還得了「大和旅館」這樣的外號。
直到日本投降,海軍還是保持這一套高規格的飲食標準。而陸軍則慘太多了,太平洋戰爭後期都快吃不上飯了。
04 中國
由於二戰時我國孱弱的國力,在軍隊夥食上是比較差的。同時由於軍隊派系多,彼此間的後勤能力不同,夥食差距也比較大。
國民黨中央軍是大米蔬菜、肉類、豆類,紙面上看還可以。但國民黨軍隊上下腐敗嚴重,層層剋扣。基礎士兵是很難達到紙面標準的,米飯也不是大米,能找到什麼米就吃什麼米吧。這樣的結果就是大量士兵營養不良,體力和耐力差。
八路軍新四軍大部分則更多是因地取材,能找到什麼吃什麼,會餐時有肉。東北抗聯在冬天常常找不到吃的,日軍封鎖嚴密,只能吃樹皮、草根,生存環境十分艱難。
05 蘇聯
蘇聯作為一個大國,在戰爭初期軍隊口糧一度也是很差的。蘇德交戰之初,德軍很快佔領蘇聯糧倉烏克蘭導致蘇軍出現糧食緊缺。蘇軍不得不在黑麵包裡加木屑,蘇聯人的大列巴甚至硬的可以當武器。後期美國對蘇聯進行援助後情況才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