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成都出現的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大家在為成都助力,也高呼「郫縣豆瓣加油」,凝聚著共同抗疫的力量。
然而,主旋律中出現了「雜音」。20歲女孩趙某,不幸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之後,關於她的姓名、住址、手機號、身份證號等信息在網絡流傳。這期間,有關她的一些流言蜚語也在散播,有人甚至根據她的一些活動場所,對其進行人身攻擊。騷擾、謾罵、人肉搜索等充斥著網絡暴力色彩的言行,對患者及其家屬造成了不小傷害。這樣的暴力該住手了,這樣的鬧劇該結束了。
疫情讓人揪心,網絡暴力更令人痛心。今天,趙某發文澄清了一些情況,作為病毒感染者,人們應該抱以最大的同情,而不是憑猜測、演繹來攻擊。趙某的個人信息是如何洩露的、她對疫情傳播有無責任,需要調查認定。目前,警方已找到涉事人員王某,其對散布洩露趙某隱私信息的行為供認不諱,已被依法予以行政處罰。這再次表明,公民個人隱私受法律保護,對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也將依法懲治。同時,也需警醒部分網民,務必要理性上網,文明發言,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以積極有為的行動維護抗疫的網絡環境。
疫情當前,我們不歡迎任何形式的幹擾,包括網絡暴力。有些人或許認為,掌握了患者信息,就相當於掌握了防疫的「主動權」。事實上,這些信息應該在詳實的流調基礎上,在合適時間節點,以正當的權威渠道來發布,而不是隨意散布。患者的正常生活、個人隱私,從來不是公共話題。公布個人軌跡等有關信息,也是為了尋找疑似密切接觸人,讓人們在是否需要核酸檢測等問題上做出合理判斷,有助於防止疫情擴散,而絕非讓人對他人的生活指指點點。假借防疫之名,肆意討論他人隱私、隨意轉發私人信息,甚至侮辱他人人格,都是在給防疫「攪混水」。
我們的敵人是病毒,而不是感染病毒的人;患者是新冠病毒的受害者,不應該成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趙某說,「第一次感受到了網絡輿論的力量」。這股力量本應該是溫暖的鼓勵、四面的相助、八方的聲援,遺憾的是變成了比病毒還可怕的網絡暴力。這警示我們,抗擊疫情,既要面對看不見的病毒,也要謹防在恐慌心理與圍觀心態之下產生的偏激成見、刻板印象,甚至是匿名性之下產生的暴力行為。這樣的網絡暴力,也可能讓其他人為了避免被攻擊而選擇隱瞞行程,反而影響到抗疫大局。無論從什麼方面看,這樣的流言謠言、網絡暴力,破壞力不亞於新冠病毒,對此不能縱容,應以法治手段堅決制止。
網際網路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它可以讓我們足不出戶,學到防疫知識;也可以讓一些人有時間、有空間,當起蜚短流長甚至無中生有「鍵盤俠」。在網際網路這個平等交流、暢所欲言的空間,任何言行都是有規則的,任何人也都要遵守規則,不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即便是信口一說、隨手轉發、跟風議論,都應該三思而後行。這不僅是對當事人的尊重,也是對網絡公共空間的呵護。暴力從來不會有生存土壤,網絡暴力同樣會被唾棄。重要的是,無論我們面對何種情形,疫情出現也好,突發事件也罷,都需要守規則、講規矩、知敬畏。
網絡暴力猶如一把「消音的槍」,控制不好扳機,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心中有光,陰霾自散;人人有責,「網暴」難存。疫情來了,沒有比抗疫更緊要的,不妨「鍵」下留情,把善意的力量匯聚起來,用行動守護大家的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