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4日,五四青年節,北京大學舉行了建校120周年紀念大會,校長林建華在大會上發表題為「大學是通向未來的橋」的演講。
當讀到要求北大學子〝要勵志,立鴻鵠志〞時,林校長明顯停頓了一下,然後將〝鴻鵠(hú)志〞讀成了〝鴻浩(hào)志〞。同時,他還將〝莘莘(shenshen)學子〞讀成〝菁菁(Jīngjīng)學子〞,這兩處錯誤,引發了網上激烈的討論,林校長為此還專門寫了致歉信,學習這兩個成語的代價著實太高。
同樣,在公共場合題字時,如果寫錯了字,也是一個尷尬的事情,但是並非所有寫錯字的都是沒文化的體現,有的則是有意為之,成為了經典,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位於河北的承德避暑山莊是清代皇帝夏季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地方,是當時除了北京之外的第二個行政中心。這個由康熙帝親筆御書的「避暑山莊」牌匾中明顯有一個錯字:「避」字右邊的「辛」多了一橫,不知道康熙帝是無意的還是有意為之,又有何寓意?
這面這個錯字,同樣來自康熙帝的御筆,「花港觀魚」位於杭州西湖,這裡繁體的「魚」字,下面由四點變成了三點,據說是康熙帝有好生之德,他題字時想四點代表「火」,三點就是「水」,所以有意少些一點,讓魚兒能在湖中自由生活。
位於江蘇揚州大明寺平山堂的「風流宛在」出自清代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流」字少了一點,「在」字多了一點,原來這是劉坤一追念歐陽修所作,歐陽修雖然是個大才子,但是也是個「風流太守」,所以劉坤一通過這種方式,希望少一點風流,多一點實在,用心良苦。
位於山東曲阜孔府門上對聯裡的錯字,最令人拍案叫絕,這幅對聯中上聯錯了一個「富」字,下聯錯了一個「章」字,「富」字的寶蓋頭變成了禿寶蓋,章字下面一豎直通上面,寓意:「富貴無頭」、「文章通天」。
位於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上也有一個明顯的錯字,這裡的「明」字中的「日」字寫成了「目」字,至於為何要這麼寫,有很多說法,其中避諱說有一定的依據。
類似的錯字,中國歷史上留下來的書法還有很多,如此看來,會寫錯字的,不一定都是沒有文化的,有的是太有文化才寫錯的,那些古代的錯字都成了經典,對待我們同時代的人,是不是我們也應該包容一點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