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校長會聯合騰訊教育聯合舉辦的「科技,創造教育新未來——第三屆專業學校改進計劃年會」在騰訊濱海大廈召開。騰訊雲副總裁、騰訊教育副總裁王帥出席年會,並圍繞「後疫情時代的教育服務升級」發表了主題演講。
騰訊雲副總裁、騰訊教育副總裁王帥
疫情爆發期間,騰訊教育積極承擔支持「停課不停學」的社會責任,並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王帥指出,企業應該要有預判性,需要根據形勢變化不斷地思考教育環節下一個可能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去做教育產業的服務和助手。
回溯這一路的抗「疫」歷程可以發現,騰訊教育從提供直播技術支持空中授課到開發作業批改減輕教師負擔,再到提供在線繳費、復學碼等解決方案提升學校的組織管理能力,一步步地深入到了智慧校園的全場景應用,並不斷探討服務的新模式。
針對後疫情時代的教育服務重點,王帥認為,一是要做好教育產品的易用性;二是應建立企業和學校的教師聯培機制,幫助學校進一步提升信息化能力。當前,騰訊教育正在推出一系列針對師訓市場的人才聯培解決方案:如基於教育體系的人才素養培養新訴求,開放騰訊人才培養資源、技術資源、空間資源、生態資源,針對教育局局長、校長、校園CTO等不同人群打造「來了」系列研學項目,以探究式、互動式、沉浸式的網際網路式人才培養模式,為教育體系提供人才培養新樣態。
王帥表示,騰訊做教育的定位很清晰,就是做好開放平臺,容納更多長處,從教育生態和底層通用進行布局,把這兩塊進行連接,打造未來教育。
以下為演講實錄全文:
各位專家、校長、老師: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想簡單匯報下騰訊教育從疫情開始所做的一些事情。
先看一份報告,其實最早我們在定義人-貨-場,並圍繞教育場景來看待這三者交叉關係時,預測未來5年是在線教育蓬勃發展的五年。而疫情對於在線教育是利好,大大提升了其發展速度,尤其是最近半年,大部分原來做在線教育的公司業務量基本上都翻了很多倍。在後疫情時代,新基建成為熱點討論話題,教育新基建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也在圍繞5G探討各種未來教育的可能。
騰訊教育在疫情期間,服務比較多的是區縣教育局。最早我們做這件事情是從武漢開始的,因為當時公司全力支持武漢的抗疫工作,在第一時間從國外調集了物資運到武漢。而在春節前,我們收到一個問題:(武漢)學生們的上學問題該怎樣解決?
過去的信息化因為沒有經過大量線上測試,理論上可能都是可以支持的,但疫情來了之後,發現情況並非如此。以武漢為例,武漢空中課堂的全程我都參加了,很緊張:我們24小時值守,看到底會不會有問題。我們的團隊給了很大信心。比如閱兵,騰訊做這種直播可以支持幾千萬人觀看。事實證明,我們扛住了這個壓力。其實,在這種場景下迭代升級會遇到很多問題。但疫情來了之後大家發現不重要,最重要到底有沒有上課工具,到後期有沒有一個好用的上課工具。
我自己對那段經歷的印象很深刻。疫情來了之後,其實大家並沒有做好完全的準備,我們當時基本上面臨的問題都是,第一天提的需求第二天要上線,每天都接到大量需求。那會基本上凌晨兩三點討論需求然後開始開發,第二天八點開始試課上課,每天重複這個過程。深圳市教育局其實也特別辛苦,因為基本上在跟我們一起探討這些問題。我也看到其實很多老師,原來根本沒有使用過這個工具,到底怎樣去用,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可能在我們這些從畢業就開始用手機用電腦,用各種在線化工具的人看來,很多問題都不是問題,但是真正走入校園,很多不是問題的問題最後都成了問題。
我們後來又面臨一個問題,在學校這個服務場景裡面,跟做微信是不太一樣的:學校還是重服務,需要更多人輔助去做。右邊圖片是同事拍攝的,我自己也經歷過,基本上疫情期間辦公是隨時在線,這個是網際網路的特點,小孩放在旁邊就要開始處理工作。讓大家成就感最大的是,我們做的這些東西最後受到了認可,最高的認可是自己小孩就在用這些東西。以深圳為代表,大部分深圳同事的小孩上課就是使用我們開發的工具,也包括最後的健康上報,內部認可度非常高。大家認為以前通宵都是非常值得的。
在整個過程當中,我們也在反思一個問題。說句實話,我覺得騰訊更多的是做好服務和助手,需要根據疫情變化和行業趨勢去探討,下一個可能的需求是什麼,持續通宵的工作不是正常的工作模式,我們應該要有預判性。疫情開始的時候,我們要提供上課工具。之後,我們還要去解決學校需要的一些組織管理能力問題。比如,我們後期也解決了很多老師沒辦法上在線實時互動課程的問題,因為需要點播類的課件去做。其間,龍華區給廣東省貢獻了大量優秀的課件,做廣東點播類的課程讓學生去學習,同時有很好的互動性。我們當時去看下一步是什麼,下一步騰訊有幾個可以參與的事情。第一個是作業,因為老師在前面兩三個月大量使用線上工具後,線上的能力提升是非常快的,因此我們開始聯合生態夥伴去做AI判卷的能力。
騰訊是最快具備復工能力的,在確保員工的健康申報之後,我們想移交到學校裡面。我們跟深圳市教育局奮鬥了連續三周的時間去做這個事情。其實當時,還面臨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原來我們認為學校的各種組織架構關係信息應該是非常全面的,但真正做信息化系統的時候發現,學校可能會有很多份,但哪份最準他不知道。但復學這個事情必須要準,因為不知道學生有沒有接觸敏感地區、人,不然不敢讓你來學校。所以,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給學校提供簡單易用的組織架構和身份管理的能力,同時這一套也要和市、區教育局有非常好的溝通,這樣可以大大減輕老師和學校的管理工作。
在復學階段結束之後,我們判斷了未來兩個趨勢:一個是在線繳費的能力,因為有很多學校,尤其是民辦學校,其實還是有大量的繳費過程。不知道各位有沒有去過醫院,現在醫院不能收現金,通過在線繳費減少疫情的傳播,那麼未來學校也會是無現金交易的趨勢,所以我們快速做了在線繳費;再往下一步走,一定是線上師訓的能力,老師需要使用實時在線的工具,那麼對老師能力的培養一定也是線上線下共存的方式。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不斷去看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當然我們更多是從智能化管理角度以及未來智能化決策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騰訊的定位非常清楚,第一做好服務,做好開放平臺。在整個設計當中,會分為教育生態和底層通用大布局模型,把這兩塊做更多的結合,去打造未來的教育。
另外,這次疫情期間還看到另外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學校學完之後,怎樣讓他們更願意去消化。在前兩年,我們一直在青少年人工智慧編程上有投入,結合騰訊特點和合作夥伴特點,快速去做線上的AI體驗,讓學生更有興趣去使用這些,而不要把時間過度消耗在看短視頻等等上。
最後是我們的空中課堂,包括騰訊課堂,整個過程在騰訊內部也算是經過了一個比較大的轉變。因為這是一個需求不斷變化的快節奏過程,整個過程中我們收穫很大。我們跟更多的教育局建立了信任,也帶來了一個更大的變化。過去我們很多的建設都是一次性的採購型建設為主,但跟最新的網際網路思維有很大差異,網際網路思維以服務為核心,以功能快速迭代為最基本的能力,但這些在一次性採購建設過程當中是很難實現的。比如說,我們這次疫情期間遇到各種問題,你發現原來一次性採購的系統可能達不到要求,你想讓它快速迭代升級,原來的企業是沒有這個意願做這個事情的,但網際網路以採購為核心就比較容易做到。
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人用過騰訊會議,它就是典型的服務型產品,會不斷迭代自己產品能力,通過調查反饋知道自己最剛需的需求,然後快速去迭代,這個會在未來成為做智慧教育最好的形式。包括上課的方式,我相信大家用的上課方式不一定是最符合學校需求的,只是說因為臨時應急必須去上,那麼未來怎樣達到學校對上課平臺的要求,那一定是有一個持續迭代發展的過程。希望學校在使用這種產品更多是從服務角度,而不是一次性購買這個角度,不管再怎樣一次性購買,現在的軟體都會在一兩年出現迭代,購買很難跟上迭代速度,最後老師使用的時候會面臨一堆的問題。
下面,簡單跟大家談一些當時在和老師接觸過程中的感受。我真的看到很多老師其實很熱愛這個行業,在疫情期間很多老師是最先返回學校的,原因是他希望在學校的課堂裡上在線課程,我跟幾個老師交流完很感動。因為上課平臺的滿足性沒有那麼強,或者是老師的使用水平和工具能力也沒有達到當時的要求,那麼很多老師會自發想各種各樣的辦法。比如說有些數學老師,在線課堂會有一些智能白板的東西,但是這些老師不太會用,怎麼辦?很多老師把手機架起來,弄一個白板在上面用,然後會批量採購電子白板。看到老師們在沒有這些設備的情況下想辦法怎樣更好地上課,以及自發去寫一些教程教大家怎樣使用教室裡面的電子白板等,這些事情真正感動了我們。
所以,我們希望未來在信息化能力的易用性上要有更大提升,比如說很多老師信息化能力沒有那麼強,但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幫助他們:第一是產品要做到易用性,第二是更多的企業和學校老師的聯培機制,我們在深圳也做了很多這樣的活動,大家一起探討未來應該怎樣把網際網路能力和教育能力更好去做結合。
騰訊針對師訓市場提供了一系列人才聯培解決方案,基於教育體系的人才素養培養新訴求,開放騰訊人才培養資源、技術資源、空間資源、生態資源,針對教育局局長、校長、校園CTO打造了「來了」系列研學項目,以探究式、互動式、沉浸式的網際網路式人才培養模式,為教育體系提供人才培養新樣態。
在線上課的形式不是疫情才有,以前有很多培訓機構也會用,但疫情來了之後跟以前的差異還是很大的。我們看到老師和學生的情感交流要比培訓機構多很多,剛開始上在線課,我們作為服務人員要加入群裡面隨時處理問題以及觀察課堂差異性,一個老師在上課講十分鐘,他跟學生說我看不到你們臉,很不適應,然後點一個學生讓他打攝像頭,學生說老師我起來沒有洗臉不開,這樣一些情感式的交流在教育裡面是很重要的。
因為有了情感的交流,才能讓學生心靈有更好的疏導。這次疫情期間,我們跟師範大學做心理諮詢的線上能力,剛開始的初衷是解決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心理疏導的問題。我們外界可能更多看到的是正能量的地方,但一線人員在當時那麼大壓力下其實是非常缺少疏導途徑的,當時上線的平臺每天諮詢量都是幾千人,通過打電話或微信去疏解他們的壓力,也聯合了心理諮詢的老師進行心理排解。我們後面把這一套用在了深圳一些學校裡,也希望能夠更好地梳理學生心理問題。我們認為,學生成績不一定是最重要,重要的是綜合能力的發展,尤其在今天深圳的快節奏發展裡,學生心理健康一定是排在第一位的。
另外,我想給大家分享的是疫情帶來的一個變化,我們發現課件的貢獻其實排在第一位,很多老師確實是更擅長用網際網路視頻、圖片去製作更多的課件,怎樣實現課件貢獻這個優勢?前幾天,做區塊鏈投資答辯會時,大家也在討論這個問題——教育的課件跟區塊鏈通過市場化和非市場化運作在未來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最後,我希望騰訊跟合作夥伴能夠一起,做更多在校園裡面簡單易用的產品,能夠最終實現開放共贏!謝謝各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