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演講】王明珂:神話與歷史

2021-02-14 臺灣人文與學術

 

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尖端講座系列】第十場

講題:神話與歷史

 


主講人:王明珂(中央研究院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主持人:楊肅獻(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時間:20201014日(三)15:00-17:00

地點:臺大校史館1樓外文系會議室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5SW42D6987d8VBsZ7

(此次活動為實體講座,不會有同步線上直播。錄製影片將於活動結束後約一個月,上傳到本院Youtube頻道和臺大演講網,屆時將會於FB上公告影片更新上傳訊息讓觀眾朋友知道喔!)

 

主辦單位: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合辦單位: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王明珂,美國哈佛大學博士(1992),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所特聘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學術領域為結合史學與人類學的中國民族、中國少數民族、遊牧社會、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等研究。曾長期在青藏高原東緣從事羌、藏族田野考察。從田野研究中 「化奇特為熟悉」 地瞭解歷史記憶、族群認同與人類生態間的關係,然後藉此 「視熟悉為奇特」 地重新詮釋與反思我們熟知的一些歷史與民族知識,以探索華夏與 「華夏邊緣」 人群在歷史上的人類生態變化。主要著作﹕《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遊牧者的抉擇》﹑《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

 

摘要:

我們自小便聽說或經學習而得知一些神話與歷史,我們也能分辨神話與歷史。這是一個社會化過程﹔個人在社會中習得神話與歷史及它們間的區分,個人也因此被社會馴化,對其缺乏反思性認識。這便是為何他者相信的歷史,我們卻常視之如神話;為何在時代變遷中,神話可能變成歷史,而歷史卻變成神話;為何人們因相信神話而締造歷史,以及將神話包含在歷史建構中——皆因人們活在特定社會現實情境中,或為鞏固現實社會情境。

 

 

 相關信息擷取自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http://www.ihs.ntu.edu.tw/

相關焦點

  •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再版
    >(著名歷史人類學家王明珂成名作,理解中國歷史與民族的關鍵讀本;從以人類生態為基礎,通過歷史的記憶與失憶,人群建構集體想像、凝聚情感、確立邊界,鞏固和擴張群體資源以供內部分享,這是族群問題的歷史本相。 ◆ 內容簡介—————————————————————————————————————— 《華夏邊緣》是著名學者王明珂討論中華民族族群認同與歷史發展的重磅研究,為回答「什麼是中國人」提供了全新路徑。王明珂認為,「當我們在一張紙上畫一個圓形時,事實上是它的『邊緣』讓它看起來像個圓形。」
  • 學聞丨歷史語言研究所慶祝九十週年學術研討會
    歷史語言研究所慶祝九十週年學術研討會時
  • 李貞德研究員接任史語所所長,王明珂卸任
    據悉,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王明珂所長聘期至本(109)年2月29日屆滿,自本年3月1日起由研究員李貞德博士接任,交接典禮訂於本年3月2日(星期一)上午10時,於史語所研究大樓7樓704室舉行。卸任所長王明珂特聘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博士,曾任史語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特聘研究員、人類學組主任、副所長、東吳大學歷史系兼任客座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合聘教授、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兼人社中心主任、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訪問研究學者,並自106年3月1日起兼任史語所所長。
  • 【學聞】故宮博物院考古與歷史所見之玻璃─文化、經濟與藝術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文化、經濟與藝術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簡介玻璃在人類歷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從美索不達米亞、埃及、羅馬帝國,一直到近、現代的東西方文明中,玻璃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近年來,有關考古與歷史玻璃的研究方興未艾。不同時期的玻璃文物,其背後所反映的,正是各個時期不同社會與區域之間的文化和經濟互動。在東亞與東南亞地區,玻璃最早的出現可追溯到約西元前五世紀。中國的玻璃製造技術,約發展於春秋戰國時期。
  • 【線上演講】 蔡偉傑:大清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的內陸歐亞邊地移民本土化比較研究
    IAAS Lecture: Settler Nativization in the Inner Eurasian Borderlands of the Qing and Russian Empires大清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的內陸歐亞邊地移民本土化比較研究
  • 【學術演講】 張宇衛:跟著商王打獵去
    商王動物園:甲骨中的蟲魚鳥獸系列演講
  • 【學術演講】 李孝悌、李貞德、林富士:「中國社會文化史」系列講座(附課程大綱)
    期待透過更多元、廣泛的面相作為切入點,帶領大家對於中國歷史進程和時代風貌有更全面的認識並通曉其各方面的歷史概況與發展。  一、明清與二十世紀的中國社會與文化 李孝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前香港城市大學文史系系主任)地點:達賢圖書館七樓羅家倫講堂 社會史與文化史在過去半個多世紀
  • 會議資訊|「中國遠徵軍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學術研討會議程
    」,關注中華民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軍前往緬甸與同盟國協同作戰的過程,探討其在政治、社會、經濟、外交與文化、族群等各層面產生的影響。本計畫團隊業已分別在本年3、4、5月辦理分組工作坊,集中工作焦點,並訂於8月25日與26日舉辦學術研討會,亦規劃會後出版,期能分享心得提出前瞻性觀點,引起學界重視。兩天會期將有五場論文發表、兩場青年論壇,另安排檔案文獻座談、專題演講,以及「國共內戰時期之蔣介石先生」新書發布會,希望得以從多元的觀點,縱橫交織出更為完整的中國遠徵軍歷史圖像。
  • 「中華法理的產生、應用與轉變:刑法志、婚外情、生命刑」學術研討會
    「中華法理的產生、應用與轉變:刑法志、婚外情、生命刑」學術研討會 一、會議時間:2017年7月19-21日二、會議地點:本所文物館5樓會議室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法律史研究室 法制史研究具有跨學科、跨斷代的特質,惟當今由於學術分工細緻化,研究者多專注於自身研究領域,難以熟稔其他時代、地域史料或研究取徑
  • 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
    為了加強對於這類特殊遺產的保護和管理,揚州市人民政府、UNESCO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於2016年11月19日至20日在中國江蘇省揚州市舉辦「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該會議旨在以基礎研究為出發點,針對中古時期具有文化商貿交流性質的港口城市,其構成的文化線路,覆蓋的文化區域,由點及線,由線及面,展開歷史資訊、價值評估、保護管理和展示利用等多方面的研究。
  • 第五屆『漢化·胡化·洋化:傳統社會的挑戰與回應』國際學術研討會
    第五屆「漢化·胡化·洋化」傳統社會的挑戰與回應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6年11月4日至5日(週五至週六)地點:中正大學文學院國際會議廳(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168號)主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 11
  • 新書資訊|《第一屆 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
    此一研討會主題標示了本系教師的研究專長,也幾乎涵蓋了人類歷史的各種面向。歷史研究者在特定的想像空間中掘發史料,任由思考馳騁,解釋歷史,建構歷史。本次會議,參與者眾。不同領域的歷史學者分享研究成果,討論熱烈,跨越了各自的想像空間。  2014年,本系研擬學術發展特色,決定以「族群論述與國家治理」作為近期學術發展的方向。
  • 林美容:劉枝萬博士的學術貢獻與啟示
    原編按:本文為紀念臺灣民俗學奠基者劉枝萬教授系列文章……本文經林美容教授授權發表,為「劉枝萬與水沙連區域研究學術會議」之專題報告文稿,最早發表於:潘英海,《劉枝萬與水沙連區域研究》,新北市:華藝學術出版,2014年。
  • 第四屆東亞文獻與文學中的佛教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
    第四屆東亞文獻與文學中的佛教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 9月
  • 『長城內外:歷史時期北方邊塞地帶的人群、生計與社會進程』學術研討會
  • 論壇 | 「文獻學與學術史」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
    「文獻學與學術史」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為促進新時期、新形勢下文獻學與學術史的深入研究
  • 「文獻學與學術史」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議程
    「文獻學與學術史」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為促進新時期、新形勢下文獻學與學術史的深入研究
  • 我們在臺灣推薦---臺灣人文與學術2019年年度推薦書目(一)
    推薦書目:劉紹華,《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臺北:衛城出版,2018。本書視角不再局限於羌,而放大至北亞遊牧部族,利用人類學視角從遊牧部族角度認知北亞遊牧部落及其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本書分別從理論梳理、個案分析與整體總結三個層面探討了北方遊牧部族及其與漢帝國的關係。
  • 日本學術資料總庫(歷史類九十七種)
    、振興紀錄史料保存活動為其成立目的,此為其所建置的線上資料庫,除了提供「全國歷史資料保存利用機關聯絡協議會」的組織、背景介紹,以及發行刊物、機關會員名冊等線上查詢瀏覽外,並提供日本各地學術研討會的情報和相關學術單位的連結。
  • 第七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第七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