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速這一系列,在李寧的球鞋中算是一個元老級別的系列了,而且每次推出新一代的音速戰靴的時候,不論是鞋面還是中底,李寧都會在上面做一些或多或少的創新。音速系列的首席代言人是目前效力於波特蘭開拓者隊的麥科勒姆,他在季後賽中的表現也十分亮眼 ,與利拉德組成的後場雙槍成功率隊闖入分區決賽,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這雙音速7的表現。」
其實麥科勒姆也算是一位比較良心的代言人,雖然籤約了這麼長時間李寧依然還沒有為他設計出屬於自己的籤名鞋,但是他依舊任勞任怨,每當李寧推出一款全新的支線鞋款,麥科勒姆都會率先上腳,音速,空襲等受好評較多的球鞋的第一次亮相幾乎都是在麥科勒姆的腳上,本篇文章的主角也是由麥科勒姆上腳曝光。
這雙鞋被吐槽最多的一點之一就是這雙鞋的外觀,因為實在是和哈登2太像了,尤其是鞋身側面的可調節鞋帶孔,雖然說這一塊是從上一代音速6上延續下來的東西,但是整體造型實在是有抄襲的嫌疑。
首先最值得要說的就是這雙鞋的鞋楦,大家也都知道,之前一直在吐槽李寧那寬如海的前掌,不論李寧的哪雙鞋幾乎都逃不過前掌空虛這一缺點,可是這一缺點在這雙鞋上有所改善,官方也做出了說明,對這雙鞋的鞋楦做出了改善,所以說李寧用了這麼長時間才意識到自己的鞋楦設計是有問題的。
這雙鞋的前掌不再像之前那麼寬,而且最前端的鞋帶孔使用了類似於Nike的flywire的設計,是動態的,如果你的腳是那種特別瘦的,但是想要穿這雙鞋,那麼你可以在繫鞋帶的時候用力拉一下這裡,儘管鞋面可能會變形,但是也一定程度上解決前掌較寬這個問題。
接著要說的就是鞋身側面的這塊類似於哈登2的馬蜂窩鞋帶孔,這片鞋帶孔下面是一層薄紗狀的網面鞋面,是那種類似於蚊帳的材質,超薄的那種,所以說這雙鞋透氣性還是比較不錯的,雖然我們對於球鞋的透氣性沒有要求,但是這雙鞋的這一點還是需要重點說明的。
然後就是鞋面的材質偏軟,而且蜂窩鞋帶孔的材質也偏軟,鞋面上再找不到其他的TPU或者支撐材料,熱壓的話只有大腳趾處有一塊熱壓,其他地方也沒有,所以這雙鞋的鞋面支撐是屬於不合格級別的。鞋幫處的包裹感受很好,並沒有類似於哈登2那種不跟腳的現象發生。
然後到了這雙鞋的中底方面,這雙鞋的中底使用了李寧正在著力研發的lightfoam緩震科技,而不是之前一直使用的雲。首先說一下中底感受,這雙鞋的中底感受是屬於那種偏軟的,而且是軟中帶有一絲絲彈的那種感覺,總體來說軟大於彈。第二感受就是輕質,總感覺腳掌底下很空,這種頭重腳輕的感覺很奇怪。
目前國內的運動品牌似乎對中底科技有一些誤差,亦或者說是投機取巧的行為。目前的國產實戰鞋你上腳之後就會感覺很軟,擺脫了之前很多人對國產鞋中底硬如磚的印象。很多人上腳之後就感覺,我的天,這雙鞋腳感怎麼這麼好,而且目前依然有很多腳感緩震論的人,於是就和別人開始推薦這雙鞋,這雙鞋怎麼怎麼軟,怎麼怎麼舒適,和BOOST差不多等等,這雙鞋的也就這樣上去了。
這雙鞋就是屬於我上面所說的情況,只注重腳感,在緩震方面表現得就不怎麼樣,如果你穿這雙鞋去打一場高強度的比賽,你是小體重的朋友還好,如果你是大體重的朋友,你的膝蓋就會不堪重負,特別酸痛,而且到了後期中底也不再是那麼軟,所以說這雙鞋的緩震以及中底耐久度都是有問題的。還有一點需要說明,這雙鞋的中底腳軟的腳感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螺母鞋墊的功勞,去除鞋墊之後軟彈的腳感也不是那麼明顯。
還有一點算是這雙鞋硬傷的一點,這雙鞋的外底沒有進行任何加寬的處理,而且再加上特別厚的中底lightfoam造成的較高的重心,所以說這雙鞋的防側翻屬性完完全全不合格,當你穿這雙鞋進行一些側移或者變相或者急停的時候,這雙鞋的側面也不會給你一定的支撐,所以就支撐和防側翻來說,這雙鞋完完全全屬於差生的級別。
還有要說的一點就是這雙鞋的外底,這雙鞋的外底使用了菱形的紋路,這種紋路的抓地力還是不錯的。對於上一代音速的耐磨性還是給予一定的肯定的,雙層的外底早就了那雙鞋的耐磨,然而到了這雙鞋,基本就是三場外場就會磨平的水平,所以這雙鞋的耐磨還是比較差的。「
麥科勒姆本賽季的發揮還是不錯的,李寧在韋德退役之後也缺一位當家球星來保持品牌的熱度,但是就目前來說麥科勒姆貌似還不能滿足這位國內老大哥的胃口,所以說目前李寧的當務之急是籤約一名能當做門面的球星,才對以後的發展更加有利。而這雙李寧音速7,更像是在上一代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升級的版本,總體表現並不是很好。
From球鞋巴士,如有問題請聯繫刪除。
聲明:本人與文中品牌無任何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