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獨特的種族政治結構

2021-02-08 木嶼君zZZZ

形成獨特種族政治結構的原因

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從從英國獨立之前,民族結構複雜。馬來族、華族、印度族是三大主要民族,約佔總人口的90%。其中,馬來人佔67.4%,華人佔24.6%,印度人佔7.3%。馬、華、印三族之間的政治協商、博弈和妥協使得馬來西亞能夠順利實現獨立和建國。但是這也成為現在馬來西亞國內民族矛盾緊張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來看一下三族之間協商的結果:

1,馬來人執政黨巫統(馬來族人的政黨)同意給予華人和印度人公民權,即公民權採取出生地原則,凡是在馬來亞出生的人自動成為公民。

2,華人和印度人必須承認馬來人特權,並且寫進憲法保護(馬來西亞憲法第153條款賦予權力予馬來西亞最高元首保護馬來人和其他土著特權的責任):

(1)政治方面,國家元首、政府總理以及主要的內閣成員均由馬來人擔任,同時,政府公務員實行嚴格的「配額制」(固打制),即民事部門馬來人與非馬來人的比例是4∶1;外交部門、海關部門為3∶1;同時承認蘇丹(包括最高元首)的地位以及馬來語作為國家的官方語言。

(2)教育方面,無論什麼學校(包括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學校)必須強制教授馬來語,「必須上共同的馬來亞課程」。

(3)經濟方面,馬來人也受政府照顧。如憲法確認了馬來人保留地制度,政府頒布「新經濟政策」,推動建立「原住民信託委員會」(MARA)及「土著銀行」等機構扶持馬來人。

馬來西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把種族保護寫進憲法的國家,正是當初的妥協,造成了入進馬來西亞非常脆弱的民族關係。馬來人認為,自己是馬來西亞的土著,應該享受「特殊待遇」;華人和印度人則認為,馬來人並不是當地土著,而是和華人、印度人一樣都是外來移民,只因在此之前建立了馬六甲王朝,遂自稱為土著,既然雙方都是外來的,馬來人就不應該以土著身份多索取權利。由此造成現在馬來人和華人印度人不可調和的矛盾。

儘管歷屆政府逐漸認識到民族矛盾給國家造成的傷害,也開始維護種族之間的和諧,出臺各種平衡不同族群之間的政策。但是,馬來人「一族獨大」的種族政治格局沒有改變。任何觸及和威脅馬來人利益的事件都可能激起馬來民族主義分子的抗議,甚至引發種族衝突。

種族矛盾現狀和具體表現

成立馬來民族統一機構(The 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簡稱巫統/UMNO,是馬來人政黨,成立於1946年5月11日。在2018年以前,一直是馬來西亞執政黨及國會第一大黨,長期控制著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領域。2018年落選,在野黨希望聯盟在選舉中獲勝。

"土著權威組織"是2008年9月馬來西亞第十二屆全國大選後,新成立的馬來人非政府組織,成員約30萬人。該組織主張實現6大目標:捍衛伊斯蘭教作;捍衛馬來語作為國語的地位;維護馬來蘇丹的權利;維護馬來人特權;保護土著民族;維護國家主權。

1969年的「5.13事件」

由於民族關係脆弱,導致經常發生對抗運動,先後爆發了1969年的「5.13事件」、1970年華人「獨立大學」與馬來人「民族大學」的爭鋒、1987年「華小高職事件」與「茅草行動」、1999年《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大選訴求》風波以及2008年「華人寄居論」風波等。在馬來人與印度人關係方面,2007年11月,印度人「興都權益行動委員會」(Hindraf)發動了大規模遊行示威,抗議政府將印度人邊緣化,要求公平對待印度裔公民。

由以上的的各種表現不難看出,馬來人信奉的是馬來人至上的種族主義信條,不管是馬來人的平民也好,還是精英階層,都充滿著一種對其他民族的敵對看法。從18世紀華人印度人移民到馬來半島伊始,由於華人和印度人的勤奮和聰明,很快馬來地區上層富人階級大部分都是非馬來族人,而當地土著擔心會在社會中被弱化,一直尋求"馬來族人的馬來西亞"。這就是二戰以來,馬來族人一直實行馬來人至上的種族主義的歷史原因。如下圖所示,不用多說,看名字就知道,華人佔大部分。

也有人也認為,種族主義正是馬來族群人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因為華人和印度人過多。但我不認同這種說法,因為即使有一天馬來族群人佔到了馬來西亞人口總數的絕對控制比列,我相信馬來族人還是不希望喪失在國家中享有的特權,因為他們不會去支持一個要求他們放棄特權的領袖。

郭令燦

獨特的種族政治結構對馬拉西亞未來發展的影響

從馬來西亞實行"新經濟政策"以來,馬來西亞華人和印度人佔總人口的比列已經大幅度下降。華人在1970年佔總人口的35.6%,而到了2010年下滑到24.6%;印度從10.8%下降到7.3%。馬來西亞的種族主義政策大大削減了馬來西亞的優勢,縮小了國家的人才智庫,不利於政府打造一個擅用各民族所長的社會。在全球化的今天,人才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而馬來西亞願意為了一個族群的主導地位而犧牲國家的人才,這將會使馬來西亞在全球競爭中處於劣勢,不利於國家的長遠發展。

馬來西亞近十年國內生產總值,單位:10
馬來西亞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

參考資料:

1,《李光耀觀天下》-李光耀 2013年8月6日

2,《當代馬來西亞的民族主義——以「土著權威組織」為例》-駱永昆 2017年01月

3,馬來西亞國家統計局

4,馬來西亞聯邦憲法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為何留不住華人?種族「玻璃天花板」逼走百萬華人
    與此同時,種族話題並未缺席。馬來西亞是世界上少有的制定「旨在保護多數民族(即馬來族)」平權法案的國家,身為該國第二大族群的華人已深受其影響數十年,大批人因此移民海外。如果說這些還未偏離馬來西亞大選傳統的政治性,中資企業無辜「躺槍」就有些新鮮了。要知道,在馬來西亞過去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中,外交或國際問題很少成為選舉話題。
  • 政黨輪替對馬來西亞意味著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巫統的誕生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文化、多元種族、多元宗教、多元語言並存的國家,主要由三大民族所組成,即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翻開歷史,馬來西亞的政治關係可以說錯綜複雜。最後,英殖民政府妥協,成立了馬來亞聯合邦,馬來種族享有馬來特權。隨後華人成立了馬華公會,印度人成立了國大黨,這三黨後來組成了聯盟,馬來亞也隨之走上了帶有種族色彩的政治格局。
  • 種族歧視——美國白左的政治碰瓷秀
    對左派來說,拿種族問題來碰瓷早就是熟練得不能再熟練的政治伎倆,2012年,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本科生阿比蓋爾·費雪提起訴訟,對德克薩斯大學的招生政策提出質疑,稱其具有「種族意識政策」。因此,結論是:在美國,白種人正在遭受亞裔的種族迫害?????再拿一個外國例子來說,馬來西亞的華人一直是該國最富裕的人群(十大富豪中華人佔了八個),那麼是否可以得出結論說大馬的華人是馬來西亞政治地位最高的群體?
  • 馬來西亞「排華」嗎?
    1969年,馬來西亞擁有一千萬人口,其中巫族佔53% ,華族佔37% ,印族佔10% ;首都吉隆坡約有45萬人口,其中華族佔55% ,巫族佔25% ,印族佔19% ,其他種族佔1%。1969年,馬來西亞舉行第三屆全國選舉,反對勢力獲得50.9%的得票率,第一次超越聯盟政府(國民陣線之前身)。反對黨在5月11日進入吉隆坡慶祝勝利並且遊行。
  • 馬來西亞最特別的餐廳!
    馬來西亞由三大種族組成,馬來人、華人、印度人。
  • 政治攻訐,種族歧視無解 「師公鬥法 病人吃虧」
    謝卓芳連日來,美國反種族歧視抗議活動持續舉行。當地時間8月29日,數千人走上威斯康星州基諾沙市街頭舉行和平示威,為日前遭警察槍擊受傷的非洲裔男子雅各布·布萊克呼喚公平和正義。種族主義深深紮根於美國政治體系中,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根本原因是司法部門始終未從根源上反省種族主義的危害,缺乏防止少數族裔與執法部門對抗的制度設計。但近年來,美國政治高層長期關於移民和「白人至上主義」的言論,更縱容了具有種族主義傾向的人,加劇了美國社會分裂。美國執法當局對黑人暴力執法情況嚴重,且很少受到追究。
  • 馬來西亞沙巴州15名政治秘書就職 謝銘聖是唯一華人
    馬來西亞沙巴州15名政治秘書就職 謝銘聖是唯一華人
  • 馬來西亞胡逸山博士:毛希丁執政後對華態度或比馬哈蒂爾更正面
    、廣西民族大學客座教授胡逸山(Ei Sun Oh)深入分析馬來西亞政治大變局與中馬關係。問題1:馬來西亞此次政治危機何以發生?胡逸山:導致馬來西亞政治危機有兩個因素:一個是馬哈蒂爾和安華之間的政治鬥爭。雖然他們在希望聯盟(以下簡稱「希盟」)時達成協議,馬哈蒂爾在擔任首相後,把位置為傳給安華,但是馬哈蒂爾因治國理念、意識形態等原因,並不肯交棒給安華。
  • 馬來西亞再次「變天」,華人成最大輸家?
    不容忽視的華人角色縱觀歷史軌跡,儘管馬來人在馬來西亞政治領域的主導地位無法撼動,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馬來西亞各政黨甚至黨內各派系的競爭日益激烈及民主化進程的發展,佔據馬來西亞總人口23%的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歷屆大選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 馬來西亞的痛:東馬來西亞的沙巴、砂拉越為什麼有分裂傾向?
    這段歷史,被記載在馬來西亞的「全國教科書」裡面,並清楚說明這是「馬來西亞全國史」。但馬來西亞的國情,在歷史上其實是由多次分分合合所組成的,並不能夠以「泛馬來西亞」的歷史觀進行概述。    貳 從平等地位到變為州:新加坡被迫獨立後的沙巴、砂拉越   隨著馬來西亞的成立,種族及政策比例也隨著調整。在1963-1965年這段時間,新加坡就與馬來亞中央政府出現了許多政策上的矛盾。
  • 馬來西亞最高元首呼籲民眾:不要讓國家再次陷入政治動蕩中
    16日,馬來西亞國家最高元首阿卜杜拉發布公告呼籲人民,尤其是政治人物,一起自我反省,不要讓國家再次陷入政治動蕩之中,馬來西亞還在面對新冠疫情威脅,前景不明朗並且面對許多問題。 阿卜杜拉強調,政治人物應該拋開分歧和敵對的意見,反之應該通過協商的方式解決問題,一切須以馬來西亞聯邦憲法為依據。
  • 中企在馬來西亞併購的主要風險和規避措施
    由於馬來西亞投資法律體系完備、與國際通行標準接軌、各行業操作流程較為規範,加之其臨近馬六甲海峽,輻射東協、印度、中東市場等獨特的地緣優勢,吸引了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各國企業赴馬來西亞進行投資併購。總體來講,馬來西亞投資併購環境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地理位置優越,位於東南亞核心地帶,可成為進入東協市場和前往中東澳新的橋梁;經濟基礎穩固,經濟增長前景較好;原材料資源豐富;人力資源素質較高,工資成本相對較低;民族關係比較融洽,三大種族和諧相處,政治動蕩風險低。
  • 94歲馬哈蒂爾稱仍會留在馬來西亞政治舞臺,拒絕毛希丁道歉
    亞太日報編譯 谷悅近日,94歲的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穆罕默德對外表示,他將馬來西亞的領導權「拱手讓給」了一個「出賣」他的盟友,但他堅稱自己仍然有責任繼續在馬來西亞的政治舞臺上扮演角色。2月24日,馬哈蒂爾辭去總理職務,使馬來西亞政局陷入了短暫的混亂。
  • 馬來西亞巫統宣布政治「停火」,總理穆希丁政權又過一關
    馬來西亞巫統宣布政治「停火」,總理穆希丁政權又過一關 澎湃新聞記者 許振華 2020-10-22 17:06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政治體制獨特優勢何在
    【關鍵詞】中國政治體制 獨特優勢 跨越式發展 【中圖分類號】D621 【文獻標識碼】A在1949年以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和政治制度,為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 印度獨特的種族文化:達羅毗荼人膚色很黑,但不屬於黑人
    達羅毗荼人的膚色很黑,看似和黑人非常的像,但是他們不屬於黑人種族。達羅毗荼人的相貌特徵是:長臉型,中等身材,捲髮呈黑色,唇薄,皮膚為淺褐色。南歐的白種人於公元前4000~前3000年到達印度,與當地人混合形成達羅毗荼人種,他們創造了哈拉巴文明。公元3000年前的印度土著皮膚就是非常黑的,公元前1750年後,哈拉巴文化逐漸消亡。
  • 為什麼馬來西亞要把新加坡踢出去,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呢?
    馬來西亞首相便建議汶萊、砂勞越等地聯合起來,這樣更有實力對抗印尼的擴張。這個建議看起來非常美好,汶萊是拒絕了,不過新加坡舉行了全民公投,加入了馬來西亞。可這個蜜月期非常短暫,沒多久,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發生了很多問題,像種族衝突等問題,甚至多次爆發流血事件。最終馬來西亞把新加坡踢了出去。
  • 2018年5月馬來西亞第十四次大選
    順便提一句,在1969年「五一三事件」之前的1964年,新加坡就發生過華人和馬來人之間的種族暴亂,而新加坡在1965年正式從馬來亞聯邦獨立出去了。而也有一種說法認為「五一三事件」是巫統內部政治鬥爭的結果,目的在於推翻馬來西亞第一任首相、「國父」東古·阿卜杜勒·拉赫曼,並強化「馬來人至上」的地位,李光耀之前也表達過類似的意思,以至於巫統威脅要控告他。
  • 馬來西亞排華嗎?
    百度是這麼介紹馬來西亞的,截止2015年,馬來西亞總人口30638600人。其中馬來人55%,華人24%,印度人7.3%,其他種族0.7%。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華語使用較廣泛。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什麼概念?馬來西亞三千萬人口,華人佔了將近四分之一,排什麼華?怎麼排?
  • 在南非政治發展進程中,種族起重要作用,階級鬥爭退居次要地位
    在南非政治發展進程中,階級鬥爭對權力之爭幾乎不起什麼作用。種族起重要作用,而階級退居次要地位。一些小的政黨,比如工黨,有其階級基礎,但其種族主義色彩更濃一些,沒能超越膚色障礙。主要的政治組織,不管是白人的還是黑人的,儘管都從各社會階級中吸收成員,但更主要的是基於種族或民族關係,更強調膚色或語言問題,其政治綱領中社會經濟方面的問題處於次要地位。即便是非白人解放運動也是以種族為基礎,強調政治解放,他們在社會經濟問題上一直存在分歧。因此,除了膚色問題,要想對這些政治組織做左或右的區分會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