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電視節目,戲真的超多耶

2020-12-22 和訊

  作者 | 放學堵他

  編輯 | pibo

  提到臺灣,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美食?美景?偶像劇?霸道總裁?統統答錯!第一反應當然是——抓馬!

  先科學解釋一下「抓馬」——英文單詞「drama」的諧音,本意為「戲劇」,但現在多解釋為「有戲劇性的」,也就是通常說的「誒,你戲很多吶!」(突然臺灣腔)一般指人或事很誇張、很情緒化、很吸引注意、很戲精。

  想想那些年看過的臺灣綜藝,再想想其他新聞政論電視劇……是不是想到了一堆戲精本精?

  part 1

  臺灣電視節目,各有各的抓馬

  臺灣的電視節目到底有多抓馬呢?從內容上就可見一斑。

  最有名的《康熙來了》雖然被稱為下飯綜藝,但裡面的重口味可不少。

  比如《康熙來了之年終總結大會朋友篇》這一期,嘉賓潘若迪居然在節目裡大談屎尿屁,稱沈玉琳在自己的沙發上拉屎。沈玉琳自然不能承認,趕緊辯解稱自己坐到了咖喱便當上面,所以才會在沙發上留下黃色的印記……

  更抓馬的還在後面。眼見自己解釋不能,沈玉琳竟然開始反擊潘若琳,稱他和65歲的保姆泡澡,還說潘若迪泡澡時唱山歌。如此胡謅八扯,居然還編得有模有樣,氣得潘若迪差點把他踢飛。

  屎尿屁混雜著葷腥無忌,再加上臺灣腔和綜藝效果,真是又shock又好笑,像這樣有趣的梗,臺灣電視節目隨便翻一翻就是一大把,吼,你說臺灣節目怎麼醬抓馬了啦!

  先來看看綜藝節目,這裡面處處是抓馬名場面。

  《康熙來了》《全民大悶鍋》《女人我最大》《國光幫幫忙》《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大學生了沒》……綜藝風格全都不拘小節,主持人犀利尖銳、口無遮攔,許多參演嘉賓也多是通告藝人,這類藝人以跑通告為主,在各個節目中摸爬滾打,自然鍛鍊得伶牙俐齒,渾身是梗。

  這類節目通常很有料,因為大家超敢說,什么女明星超私密八卦情事、政界調侃、靈異鬼話……只有你想不到,沒有臺灣節目談不到,總之,百無禁忌。

  談話之外,惡搞、整蠱的無釐頭套路也是臺灣綜藝一大心頭愛。據媒體統計,素顏卸妝、翻明星包包一度成了臺灣綜藝的流行主題,此外,什麼陌生人激吻、吃蟑螂、舔腳、比腳臭……各種抓馬情節紛紛上場。甚至為了上通告,《黑澀會美眉》裡十幾歲的美眉都要去學各種抓馬才藝。

  ▲那些年最愛的卸妝環節

  在另外一檔電視節目《綜藝大熱門》裡,為了向觀眾展示女藝人剛起床素顏的樣子,MC居然拿著穿了好幾天沒洗的襪子臭醒女嘉賓。

  ▲這誰頂得住啊

  而在《娛樂百分百》中,還留下了小S在節目裡舔Makiyo腳的抓馬內容。

  綜藝節目如此抓馬也就算了,臺灣還盛產抓馬電視劇。那些年一起看過的臺灣偶像劇,抓馬情節歷歷在目。365款霸總鼻祖、365種耍酷炫富的方式……想想小時候爛熟於心的偶像劇臺詞,是不是雞皮疙瘩都起了一身?比如2004年的《紫禁之巔》,因為一句「不要再打了」,在表情包界硬生生殺出了一條血路。

  八點檔鄉土劇也沒能逃脫抓馬魔咒。動輒幾百集一播好幾年,更要命的是極其複雜纏繞的劇情和剪不斷理還亂的人物關係。詳情指路《看其他劇要錢,看臺灣劇要命》。

  要是說綜藝和影視劇都是娛樂產品,抓馬還能理解。可是臺灣的新聞節目為何也如此抓馬呢?

  你以為播新聞的都是這樣——

  那你可是天真了,其實臺灣的新聞節目可能表面看起來也如此嚴肅,但一開口,就讓你滿是疑惑——「這樣軟萌的臺灣腔,怎麼都不覺得是在播正經新聞!」

  而且即使是在嚴肅政論節目中,也是動輒就會吵起來。先不說茶葉蛋和榨菜,比如已經停播的政論類節目《正晶限時批》,某期節目裡,主持人大呼「全世界的水果屬臺灣的最好吃」,結果農業學家迅速補刀,稱「那並不是事實」。主持人也是,都不和專家對臺本的嗎?

  別急,還有後續,在農業專家打臉之後,還有一位嘉賓當場暴走,表示「你居然說臺灣的水果不如大陸好吃,我實在聽不下去了!」

  ▲嘉賓當場嗆聲,就是這麼抓馬

  這位嘉賓,就憑您這銷魂的表情,真的不考慮出演影視劇麼?

  part 2

  抓馬是臺灣電視節目的精髓

  縱觀臺灣節目,我們不難發現它們的節目效果只有兩個字,那就是「誇張」。

  甭管什麼節目都如同打了雞血的電視購物一樣,主持人和嘉賓都有可能隨時化身咆哮教主馬景濤,似乎他們的臺本裡就不曾有過逗號、句號、省略號,恐怕都是清一水兒的感嘆號!!!

  這一特點在臺灣的政論類節目裡表現尤為突出。遮去標題單看節目,總給人一種嘉賓馬上就要喊出「只要998,一個電話帶回家」的感覺。

  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曾經製作了一個系列節目《中國電視史》。其中講述了臺灣電視節目或廣告的一些過程,同時也解釋了臺灣節目歷來的抓馬套路。

  比如在臺灣,不管什麼電視節目都深諳《雷雨》之道,總是喜歡在出現衝突或反轉之時加入打雷、閃電等特效,再不濟就是配上「哇」「啊」這樣的背景音,搞得所有節目都跟情景喜劇似的。

  而節目中特有的臺灣腔加重了這種抓馬感——臺灣腔特別的拖字、咬重音、「啦、吼、誒、吧、呢」一連串語氣詞等特點,魔性洗腦效果奇佳,以至於衍生的表情包都自帶音效。

  花裡胡哨的「花字文化」是另一個抓馬利器,小s系列表情包的出圈也得益於這些「用力過猛」的花字。其實,花字的「始祖」是日本上世紀末的節目,而最初的臺灣綜藝受到很多日本文化的影響,因此也很早開始使用花字,並且在花字的抓馬力度上加入了獨特的臺灣特徵。

  此外,抓馬這一特點在節目標題上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比起港媒,臺灣節目標題的抓馬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像一檔調解欄目《分手擂臺》,期期標題都很吸睛。什麼《19歲富二代與相差12歲老師不倫師生》《我想要變性,請給我自由》《姊妹陰謀奪取幸福家庭》……感覺和《知音》和《故事會》一脈相承啊!

  ▲來源:知名博主@蘿貝貝吐槽臺灣新聞標題

  part 3

  為什麼臺灣的電視節目這麼抓馬?

  其實臺灣節目的抓馬也有部分無奈之舉。

  比起來大規模的燒錢綜藝,臺灣節目以抓馬風格獨樹一幟,一方面可以保障收視率,另一方面又可以省錢,何樂而不為。

  據媒體統計,2010年前後,臺灣同時開播的談話類節目超過40檔。除了主持人,每期節目的嘉賓在5-10人之間,對藝人的需求量非常大。為了在省錢的基礎上出收視率,不得不在內容和效果上愈發抓馬。

  而日韓綜藝風格的傳入,臺灣綜藝開始廣泛吸收「整人」套路,結果效果奇佳。

  但其實在臺灣電視節目越來越抓馬的背後,卻是相關工作人員的辛酸。或許他們也並不想誇張,並不想套路,但是抵不住臺灣媒體業的衰落。

  早期的臺灣媒體業是相當繁榮的,1962年臺視的成立,成為了臺灣電視的開始,之後的1969年和1971年,中視與華視相繼開播。此後的30年裡,三臺鼎足而立,平分秋色,產業一片榮景。

  當時的三臺人才濟濟,經營者善於運營,專業者時有佳作,為後來的諸多節目提供了優秀的模板。這是臺灣電視節目的輝煌,卻也為後面的套路化留下了隱患。

  1993年,「有限廣播及衛星廣播電視法」的通過,結束了三臺寡佔市場的時代,臺灣市場進入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可惜臺灣的市場規模狹小,最終還是形成了過度競爭,經營者無利可圖,只能削減人力成本和製作費用,最終導致臺灣人才外流。

  並且為了競爭收視率,電視內容還是向譁眾取寵的內容傾斜。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國外及內陸綜藝節目的強勢崛起,給臺灣的電視節目造成了最後一擊。

  在某檔臺灣節目裡專家給出了確切的數字,臺灣最好的電視節目最多只能賣到5億人民幣,但是大陸的綜藝卻能賣到20幾億人民幣,二者早已不是一個量級。

  市場狹小,人才外流,資金缺乏……有著這樣的因素,臺灣的電視節目真的想不抓馬都難了。

  但式微之下,我們也難免會懷念起看著臺灣節目下飯的日子,畢竟正是這些抓馬的節目曾經陪伴我們度過一個個開心與不開心的瞬間。

  你印象最深的臺灣節目是哪個?

  留言裡分享一下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上流UpFlow。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

相關焦點

  • 【十年一顧】霹靂布袋戲上過哪些有名的電視節目?
    CCVT4《新聞特寫》隨著霹靂布袋戲在大陸市場的逐漸拓展,霹靂布袋戲近些年在電視熒幕上的報導也不斷增加,今天小編帶大家一同回顧一下過去十年裡霹靂布袋戲上過哪些有名的電視節目吧
  • 當代臺灣電視購物節目發展研究
    在臺灣目前的電視頻道網絡中,共上線播出四大電視購物集團的電視購物節目,即EHS東森購物、富邦MOMO購物臺、VIVA TV以及森森U-LIFE購物臺。根據臺灣地區通訊傳播委員會的相關規定,臺灣地區的電視購物頻道可上線播出總數為9個。
  • 臺灣電視節目沒落 大陸電視盒子大受追捧
    臺灣曾是個明星輩出的地方,但如今打開島內的電視臺,除了娛樂新聞外,便很難尋覓到大牌藝人的身影,這也是臺灣電視節目衰落的一個顯著標誌。  從元旦到春節這段時間,大陸各大衛視掀起明星爭奪戰,一時間螢屏上熠熠生輝,明星們也是賺得盆滿缽滿。反觀臺灣,很多電視臺的晚會或娛樂節目卻陷入找不到明星的窘境。
  • 電視節目表app推薦 臺灣節目/蘋果專用
    ⚠️直播軟體為免費軟體,節目源來自於網絡,由於各地網絡不用,個別電視臺有可能存在無法連接的情況。
  • 臺灣歷史文化漫談:布袋戲
    布袋戲愛看戲的臺灣人大部分的臺灣人都有一個看布袋戲長大的童年,或許看戲的地點不同,故事不同,廟會野臺、戲院、或電視鑼鼓、金光現在有人把臺灣布袋戲分為傳統(古典)布袋戲和金光戲兩類,前者以鑼鼓為後場,使用小型典型戲偶,能演出南管或北管古典戲為代表﹔後者以西樂後場,使用新造型較大戲偶,演出新編武俠戲為特徵,以及民國59年以後的電視布袋戲。無論是古典布袋戲或金光布袋戲,都隨著時代背景變化,求新求變。
  • 臺灣的普通民眾能收看到大陸的眾多電視節目嗎?
    臺灣的普通民眾能收看到大陸的眾多電視節目嗎?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眾所周知,我國的電視業越來越發達,那麼,位於臺灣的普通民眾能收看到大陸的眾多電視節目嗎其實在以前網絡還不太發達的時候,在臺灣並不能接收到大陸的電視節目,但是如果當臺灣的電視臺買了大陸的版權,那麼在臺灣還是能夠看到大陸很多的節目。臺灣電視臺有自己的電臺系統,在他們的電視裡,都是臺灣的電視頻道。但是臺灣的電視上並不能直接像大陸的電視一樣,直接看到電視頻道,而是能看到單個的電視節目或者電視劇。
  • 臺媒:與大陸電視沒法比 臺灣綜藝節目問題出在哪裡
    圖/薛聖棻提供臺灣《聯合報》28日文章,原題:金鐘獎過後,臺灣電視圈再度恢復一片死寂與沉默喧囂之後,觀眾期待的轉變,似乎還不見端倪。寬帶盒子送上各國或地區精採的節目單,終於有了不一樣的選擇,但是這些新競爭者的加入,是更增加了本地內容創作者的經營困難,還是可以跳脫韓國綜藝的框架和巧婦無米的悲情呢?
  • 臺灣公視戲劇頻道在線電視直播
    是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接受文化部,「公共廣電與文化創意、數位電視發展兩年計劃」[1]補助建置的電視頻道,也是臺灣第一個高畫質電視頻道,2008年5月15日睌上8點起開始試播,第一個播出的節目為連續劇《美味關係》,2012年7月24日正式開播。HiHD節目內容以紀錄片、戲劇、文化藝術、休閒娛樂和體育賽事等為主。
  • 大快人心,這類電視購物節目被停播
    一提起電視購物,小編的腦子便開循環播放「只要998,xxx帶回家,你還猶豫什麼,趕緊拿起電話訂購吧」的魔性嘶吼式廣告語。還有帶貨主持那浮誇的演技,時不時用嘴巴咬、腳底踩、雙手砸等來證實這商品質量是真的好。試問,誰小時候沒有經歷過被橡果國際(旗下產品:好記星、背背佳、氧立得等)支配的恐懼?
  • 大陸綜藝節目逆襲臺灣 電視人:錢多完勝點子多
    臺灣電視節目面臨困境臺灣綜藝教父 王偉忠  日前,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總決賽終於落幕,在收穫高收視和「瘋狂刷屏」的同時,節目傳到臺灣演變成臺灣電視人的大討論。《我是歌手》的熱浪還沒有結束,隨後播出的江蘇衛視《星跳水立方》、浙江衛視《中國星跳躍》、湖南衛視《中國最強音》又接連通過臺灣電視新聞滾動播出,掀起島內「大陸綜藝節目逆襲,臺灣綜藝節目怎麼辦」的「口水仗」。  臺灣電視節目因市場狹小、政策限制等原因,面臨空有創意領先卻資金短缺、人才流失的難題。
  • 應該是電視上最有趣的戲仿節目了。
    好消息好消息,電視熒幕上最聰明,最有趣的節目之一——《紀錄進行時》第三季回歸啦!同樣的長度,同樣的創作陣容,和更多的優秀演員。
  • 臺灣電視政論節目新秀輩出 TVBS"新聞夜總會"將停播
    臺灣電視政論節目新秀輩出 TVBS"新聞夜總會"將停播 2013年05月29日 07:44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在娛樂中,你知道臺灣電視娛樂節目概念的界定與釐清嗎?不妨看看
    臺灣電視娛樂節目概念的界定與釐清 在對臺灣電視娛樂節目進行系統的探究與分析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究竟該如何界定電視娛樂節目的概念。 根據唐世鼎、黎斌編著的《世界電視節目薈萃》一書中的概念界定,電視娛樂節目即為通過一定的中介形式,並調動大眾參與,以形成娛樂氛圍的一類節目。
  • 臺灣電視節目誇讚大陸快遞:黑科技程度前所未有!
    最近,臺灣的電視節目咋回事?先是某主持人說大陸人太窮吃不起榨菜,說大陸人窮的只能天天喝五糧液「借酒澆愁」。後來不知道什麼情況,突然轉換忽悠思路,開始誇讚大陸,北鬥、大興機場都誇個遍。 前兩天環球時報報導,臺灣一檔節目又出來誇大陸了,驚嘆大陸快遞:黑科技程度前所未有!
  • 臺灣電視節目出鬧劇!徐正文、王世堅互罵不停,究竟是為了啥?
    臺頭聞編輯:暗藍自從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臺灣同胞以及臺灣商人就陸續的向大陸進行支援物資,據最新消息顯示,臺灣商人乘包機返回臺灣,但是乘坐飛機的247人中有一人確認感染肺炎病毒,但是正經確診感染肺炎病毒的臺灣商人並不被其他244人所認識,這也使得感染肺炎病毒的臺灣商人身份成謎
  • 臺灣電視節目質疑神舟十一號新聞造假 網友:一國兩智
    原標題:臺灣電視節目質疑神舟十一號新聞造假 網友:「一國兩智」據臺灣《旺報》短評,近日瘋傳一則視訊,摘自三立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與來賓討論大陸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對接新聞,質疑大陸造假。視訊引起大陸主流媒體注意,這些所謂疑點,都是陳年往事,早就被權威人士澄清過了,三立臺是在炒冷飯。大陸網友留言:證明「一國兩智」!「一國兩智」雖然刻薄,卻不無依據。
  • 電視電影,或許是臺灣影視業一條別樣新出路【臺劇新報】
    》《川流之島》本來是臺灣中視自製的電視電影,在2016年的金鐘獎就成為得獎大戶,拿下迷你劇/電視電影類的最佳影片、導演、編劇、女主和新人五個大獎導演詹京霖在中視慶功宴退,可守,被電視臺買去,在相關的電視電影單元,以及網絡播放進,可攻,參加電影節,甚至院線放映電視電影,或許真的是臺灣影視未來一個融入大華語概念版圖的折中產品
  • 臺灣東森戲劇頻道在線高畫質電視直播
    自1997年9月正式更名為『東森電視臺』,由早期的二個電視頻道經營,逐步擴充到目前的八個電視頻道經營。  東森電視臺目前共經營八個自製頻道,為臺灣省內頻道公司中自製頻道數量最多者,且頻道類型亦均屬臺灣省內最受歡迎的主流頻道包括新聞、電影、綜合、卡通等類型頻道。
  • 臺灣電視金鐘獎入圍名單公布 幾家歡樂幾家愁(圖)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中國臺灣網9月20日消息 綜合臺灣媒體報導,19日,臺灣新聞主管部門公布今年電視金鐘獎入圍名單,2011年金鐘獎共計有113家公司1567件作品報名,報名件數創下歷年新高,經評審,共有32個獎項151件作品入圍,頒獎典禮將於10月21日在臺北中山紀念館舉行。有人獲得提名即意味著有人未獲提名,且看臺灣電視金鐘入圍名單讓幾家歡樂,幾家愁。
  • 同宗同源,為什麼內地布袋戲落後臺灣霹靂這麼多?
    所謂「南布偶,北皮影」,皮影戲和布袋戲是中國在幾乎沒有什麼文化娛樂的時代,最重要的文化消遣消遣方式。以前是時間比節目多,現在是節目比時間多,由於競爭力太過低下,皮影和布袋幾乎已經從現代大眾的視線當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