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五月初五,是咱們國家傳統節日端午節,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所以也叫做重五,如果將一年比作一天,歲中五月又恰如一日的正午,或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把「五」慢慢演化成「午」了,因為午時屬於「陽辰」,所以說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端陽」。
第一,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和傳說。
根據相關記載,端午節始於春秋的戰國時期,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最初是崇拜龍圖騰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根據《荊楚歲時記》上說,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天氣,所以說五月初五也叫做端陽節,另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叫法,比如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後來因為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這天抱石跳江自盡,當時的統治者為了標榜屈原的愛國情結,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並且在大部分地流傳至今。
第二,端午節的習俗,
1,吃粽子,粽子是咱們傳統的節慶食物,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祭祀祖先,神靈都已經用到粽子了,等到了金朝時期才算是端午節的節慶食物,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投江的屈原,讓屈原免遭魚蝦啃食。
2,掛艾草,民間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戶戶都要打掃庭院,以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所以端午節也有「衛生節」的說法,因為在這一天大家都在打掃庭院,殺菌防病。
3,賽龍舟,傳說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防止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現代賽龍舟通常是把船建造成為龍形,畫上龍紋,每年端午節舉行競賽,以表示對龍的尊重,也說明自己是龍的子孫,龍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