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藏龍門石窟流散造像身首「合璧」,「數字復位」見成果

2020-12-22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獲悉,前天(9月23日)在位於洛陽龍門西山的奉先寺北壁,一件一比一3D列印的佛首被龍門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員安放在一尊等身立佛的殘像上,佛首和殘像斷面完全契合,實現了造像的準確復位。

這件3D列印的唐代佛首造像原件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除了這件唐代佛頭像,上海博物館還收藏有另外4件出自龍門石窟的佛造像。此次身首「合璧」系上海博物館研究員李柏華和龍門石窟研究院研究人員合作進行的復位研究成果,另外4尊佛造像的具體位置也已基本確認。

龍門石窟研究院方面表示,這是龍門石窟流散文物首次實現「數字復位」,開啟龍門石窟流散文物「數字回歸」之路。

9月23日,龍門西山奉先寺北壁,一件一比一3D列印的佛首被龍門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員安放在一尊等身立佛的殘像上。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公元493年),經東魏、北齊、隋、唐、五代、北宋諸朝,斷續營造達400多年。作為中國三大石窟之一,龍門石窟於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其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龍門石窟

上世紀20年代以後,隨著歐美和日本的考察團把石窟佛像圖片資料對外公布後,為外界所知,並遭到大規模盜鑿,造成很多造像身首異處,至今仍流失海外。

據上海博物館研究員、佛像研究專家李柏華對「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介紹,在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佛教造像中,有五件石刻據其特徵被判定為龍門石窟的佛教造像,包括北魏交腳彌勒菩薩造像2件,唐代佛頭像1件、神王頭像1件,菩薩立像1件,這五件造像都是上博《中國古代雕塑館》的重要展品。

北魏交腳彌勒菩薩造像 上海博物館藏 (受訪者供圖)

北魏交腳彌勒菩薩造像 上海博物館藏 (受訪者供圖)

神王頭像 上海博物館藏 (受訪者供圖)

菩薩立像 上海博物館藏(受訪者供圖)

「長期以來,上海博物館各個時期專業佛教藝術研究的李鴻業、馬承源,及後來的黃仁波與季崇建等專家學者,都一再認定這五件造像源自龍門石窟。但由於時代的因素和條件的限制,這五件造像在龍門石窟具體窟龕及在窟龕內的位置,一直未能考證。」李柏華對澎湃新聞說。

去年5月份,龍門石窟研究院研究員楊超傑、副研究員焦建輝到上海博物館參觀考察,經過現場仔細觀察其中兩件造像後,確認其出自龍門石窟無疑。因為這個機緣,三位學者協商共同合作對上海博物館藏龍門石窟流散雕刻進行復位研究。

 兩件交腳彌勒菩薩造像虛擬復原圖 (受訪者供圖)

日本學者關野貞考察所攝交腳彌勒菩薩歷史照片(左上角)(受訪者供圖)

「我請上博信息中心同事安排,由相關科技公司對館藏龍門石窟的唐代佛頭像與神王頭像,以及2件北魏交腳菩薩像完成了3D掃描,並在比對研究時,幫助進行虛擬復位和復原。」李柏華說。

唐代佛頭像(正面) 上海博物館藏 (受訪者供圖)

唐代佛頭像(反面) 上海博物館藏 (受訪者供圖)

 

上博老一代專家學者李鴻業與馬承源赴龍門石窟奉先寺考察所攝照片(受訪者提供)

這件唐代佛頭像高40釐米、寬30釐米,1957年以時價80元購自北京振寰閣。佛首面龐渾圓,眼部微鼓,具有典型的盛唐造像特徵。李柏華表示,早在1958年上博老一代專家學者李鴻業先生與馬承源先生曾赴龍門石窟考察,二人認定其為奉先寺的佛像,但因缺失的立佛數量眾多,未能確認具體位置。

奉先寺北壁金剛力士外側下層圓拱形大龕居中立佛頭部殘跡(受訪者供圖)

佛頭像與奉先寺北壁金剛力士外側下層圓拱形大龕居中立佛身軀虛擬復原圖(受訪者供圖)

此次合作復位研究,龍門石窟研究院副研究員焦建輝依據佛首後部斷茬切面,將奉先寺所有等身立佛一一查看,發現北壁金剛力士外側下層圓拱形大龕的三尊立佛居中者,能與之對應。再通過上博李柏華此前聯繫掃描的三維數據,經過虛擬拼接契合無間,確定佛首就出自中間的立佛。

日本學者澤村專太郎考察龍門石窟所攝該龕照片截圖(受訪者供圖)

據介紹,1916、1921年兩次拍攝龍門石窟的日本攝影師山本明所攝奉先寺北壁照片和1923年日本攝影師巖田秀則拍攝的奉先寺北壁照片都顯示龕內居中立佛頭部尚存,說明這尊佛首遭到盜鑿應當在1923年之後。

經過核查、比對和三維數字模型模擬復原,另外3件來自龍門石窟的上海博物館館藏佛教造像也一一找到原位,分別是出自古陽洞的兩尊北魏交腳菩薩像以及出自萬佛洞的一尊唐代天王頭像。

賓陽中洞 皇帝禮佛圖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這件流散在外的唐代佛首,可視為是龍門石窟眾多流失海內外造像的縮影。據不完全統計,龍門石窟內有600到700尊佛像可以確認遭到過人為盜割,包括《帝後禮佛圖》、盧舍那大佛手掌等都來自龍門石窟,現收藏在美國的知名博物館中。而已知的近百件收藏於海內外公私收藏機構的龍門石窟流散文物,也多數面臨著原位不詳的困境。

多年來,時常有非法流失海外的石窟造像見諸拍場,石窟造像出處認定困難也讓流失文物追索、回歸不易。比如

澎湃新聞此前曾報導,2018年,一件佛首在蘇富比中國佛造像專場中上拍

,後因被質疑與日本學者拍攝的龍門石窟舊照中記錄的石窟未被盜鑿前的佛造像高度相似,疑為龍門石窟流失文物而被撤拍,但這畢竟是少數,也沒有直接促成文物的回歸。

西方和日本的考察團曾留存下不少中國石窟在遭受大規模盜鑿前的影像資料,如日本佛教史學家常盤大定和建築史學家關野貞合著的十二卷

《支那文化史跡》

就保留了詳盡的調查報告和大量圖像,這為石窟造像出處的認定和中國石窟原始面貌的復原帶來便利,但是僅依靠石窟舊影去追尋和認定文物出處依然存在極大的偶然性。

關野貞和常盤大定合著的《支那文化史跡》一書中拍攝的龍門石窟佛本尊照片

此次奉先寺佛首的數字復位,或為其他流散文物「回家」提供新的可能。據澎湃新聞所知,遭受盜鑿更為嚴重的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近年也致力於數字復原和保護方面的探索。6年多來,天龍山石窟跟美國芝加哥大學等合作,在全世界9個國家的近30座博物館進行佛造像的三維數據採集,並藉助最新數字復原技術,讓流失百年、分隔兩地的造像身首合一、再現天龍山石窟舊貌。

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在接受洛陽當地媒體採訪時說,他們目前已和國內外多所大學、博物館建立合作,為更多龍門石窟流散文物尋找「回家之路」,通過數位技術不僅復原石窟藝術,更讓千年石窟「活」起來。

相關焦點

  • 4件龍門石窟流散佛教造像「回歸」 首次實現國內流散石質造像文物...
    等身立佛「身首合一」李礪瑾攝河南日報訊(記者郭歌李宗寬通訊員李礪瑾)9月23日,在位於洛陽市龍門西山的奉先寺北壁,龍門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員將3D列印的原比例佛首安放在一尊等身立佛的殘像上,佛首和殘像的兩個斷面完全吻合,代表著國內首次實現流散石質造像文物
  • 龍門石窟流散佛首「回歸」原位!首次採用……
    23日,在位於龍門西山的奉先寺北壁,一件一比一3D列印的佛首被龍門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員安放在一尊等身立佛的殘像上,佛首和殘像的兩個斷面完全吻合。這開啟龍門石窟流散文物「數字回歸」之路也是國內石質造像流散文物首次實現「數字回歸」去年5月,龍門石窟研究院研究員楊超傑和副研究員焦建輝了解到上海博物館有5件館藏文物來自龍門,但在龍門的具體位置尚不得知。
  • 龍門石窟第二次大規模外展 76件(套)精美文物亮相深圳【視頻】
    龍門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員介紹。  亮點二:「海外文物回流」持續受關注,8件回歸流散文物吸引公眾目光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弱民貧,龍門石窟被大規模破壞、盜鑿,大批石窟佛造像流落海外,直到80餘年後才開啟了「回歸」之路。
  • 平涼的石窟造像
    甘肅平涼雲崖寺石窟該線是雲岡石窟佛教藝術向西傳入隴東的主幹道,涇川王母宮石窟、南石窟寺和莊浪雲崖寺石窟的造像風格正是受到來自這條線路上的文化影響應運而鑿。西起涇汭河交匯處的王母宮石窟,東至涇明鄉太山寺石窟之間,在涇河兩岸及其山溝中的石質沙巖上開鑿著眾多佛教石窟群,因分布長度累計約100餘裡,故稱「百裡石窟長廊」。據2000年普查,全縣現存窟龕600多個。
  • 星龕奕奕翠微邊-洛陽龍門石窟魏唐造像藝術
    此為孝文帝漢化改革後龍門造像服飾的一代新風,表明北魏造像進入了全面漢化的時代。這很可能是接受了南朝文化與佛教藝術的影響。龍門石窟位於九朝之都洛陽南郊,所處之地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河流淌其間,故又稱「伊闕」。唐代白居易稱:「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佛教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也是中國魏唐時期皇家石窟藝術的最高代表。
  • 太原天龍山石窟流失海外的第8窟佛首造像回歸!
    肉髻低平,面相豐滿圓潤,眼睛上挑,雙目下視,嘴角內凹,露出笑容,立體感更強,承襲了「張得其肉」的塑畫風格。第八窟窟內造像形式多變,雕刻細緻實用,具有時代寫實感,呈現出向唐代風格過渡的特徵。隋代造像延續北齊造像端莊慈祥風格,但線條刻畫趨於圓潤,是逐步形成唐代豐腴自如造像風格的重要過渡期。
  • 炳靈寺石窟 & 華嚴寺遼代造像
    炳靈寺石窟是中國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其中以169窟內十六國西秦時期的造像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我國早期佛教藝術的特色。窟內造像大部分為公元四世紀末到五世紀初的作品,以泥塑和石胎泥塑為主。其中如第18、23、6、7、9等龕內的造像,就是最突出的作品。18龕內的造像,是窟內最早的造像,為石胎泥塑。儘管石胎上的泥塑大部分脫落,也由其身軀的矯健,輪廓的清晰和一絲不苟的風格,反映出古代工匠們創作態度的認真,23龕內的佛像,也是窟內較早的造像之一。五尊佛像,並排而坐,由其豐滿的體量、挺拔的身姿和莊重的神情所體現出來的是佛的威嚴與神秘,使觀者自然地產生一種肅然起敬之情。
  • 平城魏碑與雲岡石窟北魏造像題記
    事見《魏書·帝紀第四·世祖紀上》:「今制定文字,世所用者,頒下遠近,永為楷式。」作為北魏政治文化中心,平城地域匯聚著眾多的書法大家如崔玄伯、盧淵、裴敬憲等,他們是構建並奠定北魏平城書法體系與藝術風格形成的漢族文人代表。太武帝時,崔浩等奉詔撰修國史,敘成國書三十卷,立石銘刊,盡述國事,備而不典。
  • 天龍山石窟 | 第三至第六窟的名品造像
    從印度傳播到華夏大地後,大概從魏晉開始,至隋唐,中國石窟藝術達到高峰。因為佛教教義的影響,佛教造像開鑿要嚴格遵循「如是我聞」的通例,很少有人去妄加斧鑿。所以來華很長時間以後的佛造像中,依舊包含印度健陀羅藝術、及多式等藝術特徵。
  • 龍門石窟考古新成果發布
    10月19日,在龍門石窟保護成果發布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學術交流大會上,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史家珍發布了龍門石窟考古新成果,吸引了人們濃厚興趣。其中一些新出土的佛教造像通過圖片亮相時,拂去塵埃重見天日的面容和微笑,穿透千年時光,依舊動人。
  • 1922年 天龍山石窟
    這兩個窟中的造像保留了始現於5世紀晚期一直延續至6世紀中期的北魏(386年一534年)晚期佛教風格特徵,窟內許多雕塑都是主龕周圍牆壁上描繪禮佛者、佛門弟子、維摩詰菩薩和文殊菩薩的淺浮雕,窟頂則有神祇飛天的浮雕,石窟建造的資助者目前已無從知曉,但可認定石窟為六世紀建成,有人也認為其修建很可能與高氏家族有關。
  • 4集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正在熱播!
    中國四大石窟,甘肅佔了一半中國十大佛像,甘肅也佔半壁江山而且中國最早的石窟群幾乎都集中在甘肅三千裡絲路古道上佛教文明與中華文明的交流碰撞誕生了獨一無二的敦煌石窟藝術和涼州造像模式佛教造像中國化大循環的起點就在涼州。作為中國內地石窟鼻祖的涼州造像,上承新疆克孜爾石窟,下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深刻影響了中國內地的石窟營造。
  • 4集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今晚央視首播!
    >中國四大石窟,甘肅佔了一半中國十大佛像,甘肅也佔半壁江山而且中國最早的石窟群幾乎都集中在甘肅三千裡絲路古道上佛教文明與中華文明的交流碰撞誕生了獨一無二的敦煌石窟藝術和涼州造像模式佛教造像中國化大循環的起點就在涼州。作為中國內地石窟鼻祖的涼州造像,上承新疆克孜爾石窟,下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深刻影響了中國內地的石窟營造。
  • 河南這個地方,中國三大石窟聚齊了!
    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分別於1987年、2000年、2001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此次在洛陽博物館,相距甚遠的三大石窟難得「齊聚一堂」。「今年是龍門石窟申遺成功20周年,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聯袂展覽,充分展示了石窟宏大的規模、豐厚的歷史文化、精美的藝術和數十年來的遺產保護歷程、成果。」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說。
  • 麟遊有個慈善寺,有隋唐風韻石窟造像,還有漆水清流的風景
    記憶與思緒裡的麟遊,離宮之冠的九成宮與風味獨特的血麵條是最深印象,再次走進暑天麟遊,尋求清涼的三天裡,來到漆水之畔的慈善寺,隋唐兩朝的石窟精美佛造像,青翠圍繞的秀美漆水河,懸崖之上的摩崖石刻,給麟遊印記增添了文化深痕,也深感了西府大地的文化厚重。
  • 中日臺9位學者發布雲岡石窟最新研究成果
    中日臺9位學者發布雲岡石窟最新研究成果 2014-11-12 12:37:0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太原11月12日電 (胡健 通訊員宣林)記者12日從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研究院獲悉,來自日本筑波大學、臺灣屏東教育大學、大同大學和雲岡石窟研究院的9位學者發布了一年來對雲岡石窟研究的新成果。
  • 金庸譽為「南天瑰寶」- 雲南劍川佛教石窟考察記(1) 概述與南詔王造像
    ********雲南劍川石窟在中國石窟藝術史上佔有重要一席之地。中國社會學泰鬥費孝通先生多次考察,譽為「北有敦煌壁畫,南有劍川石窟」。大俠金庸稱之為「南天瑰寶」。七十多年來,自1950年宋伯釗先生第一次考察開始,國內佛教美術和考古專業人士對劍川石窟進行多次系統考察和大量研究,對其有了深刻全面的認識。1962年劍川石窟被定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觀察 | 寧波:雲岡石窟數位化 如何應用與存儲數據?
    終於在2015年,與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建築大學等共同成立「數字雲岡聯合實驗室」,文物數位化保護正式步入發展快車道。2016年,雲岡石窟研究院數字處通過三維雷射掃描技術,生成洞窟中各個方向的剖面圖,使洞窟得以多角度展示,為雲岡石窟建起了三維的「數字檔案」,並上線「雲岡石窟全景漫遊」。
  • 寧波:雲岡石窟數位化,如何應用與存儲數據?
    不同於今日文物數位化的如火如荼,2005年,雲岡石窟對窟內文物進行數位化時,國內「石窟界」數位化工作大多還沒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