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年齡大的孩子,同樣是學英語,可最終孩子的英語水平卻相差懸殊,最近A的媽媽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有一天,班裡英語老師給每個孩子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孩子回家之後閱讀一篇英語課文,然後由家長把音頻發到群裡以備檢查。很快,就有兩個孩子家長把音頻發到群裡了,A媽媽聽了之後非常吃驚,因為依照自己對A的了解,要完整的讀完這篇課文是很費勁的,而且很明顯別人家孩子的發音要更標準。A媽媽立刻意識到自己的孩子跟班上同齡的孩子有差距了。
A媽媽趕緊私下跟其中一個孩子B的媽媽取經,B媽媽道出了其中的答案。
1、啟蒙要早
B媽媽說,孩子在兩歲半左右的時候,她就開始讓孩子接受英語啟蒙教育了,最開始是讓孩子邊玩邊學,在課堂上老師會通過卡片、繪本、MP3的形式培養孩子對英語的興趣。回家之後,自己也會親自陪伴學習。
就這樣,日積月累,孩子聽到的詞彙越來越多,雖然剛入學的時候孩子表現的不是很明顯,但是時間長了,孩子對英語的掌握會越來越好,優勢也越來越明顯。
其實A媽媽以前也打算很早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但是又害怕影響孩子對母語的學習,所以一直等到孩子上小學才開始進行英語啟蒙,而這時同齡的孩子已經有了相當的英語基礎了。
2、注重方法的引導
為了讓孩子學好英語,A媽媽也下了很多的功夫,比如每天下班之後都會盯著孩子背單詞、練對話,但是發現效果並不好,孩子背了忘、忘了再背,搞的兩人筋疲力盡。
B媽媽告訴她,其實英語並不像想像中那麼複雜,關鍵是找對方法。拿背單詞為例,孩子在易貝樂經過幾年的「自然拼讀」的學習,已經可以根據讀音就能寫出單詞了。
另外,B媽媽說,她認為學英語是一件快樂的事,自己從來不強迫孩子學英語,都是孩子主動的在學。通過英語孩子能學到很多新的知識,英語水平自然提高了。
3、輸入貴在精而不在多
為了讓孩子有大量的輸入,A媽媽找了很多原版英文書籍給孩子讀,包括從網上下載的各種視頻、音頻、繪本等,但是總感覺效果不明顯,而且孩子讀著讀著就讀不下去了。
B媽媽說,給孩子提供足夠多的英語接觸機會是沒錯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對材料進行篩選,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給孩子讀的,要兼顧難度和興趣的平衡。
一般來說,在孩子的閱讀材料中,應該有80%是容易理解的部分,而20%是需要動腦思考的,這樣孩子才能有信心、也有興趣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