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中美經濟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

2021-01-19 金融界

  「美中經濟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高端訪談·中美關係)

  ——訪美國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

  中美關係是國際關係中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合作是雙方的唯一選擇。美國人如何「打量」中美關係?今日,本報推出「高端訪談·中美關係」欄目,採訪美國政商學界等知名人士,傾聽美國各界對中美關係發展的理性聲音。

  「美中兩國經濟相互依存度極高,一方採取任何行動都會對另一方產生很大影響。」美國耶魯大學傑克遜全球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摩根史坦利亞洲區前主席史蒂芬·羅奇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表示。

  羅奇指出,出口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從改革開放的1979年到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的2007年,中國出口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從約5%增長到近38%。30多年來,美國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之一,目前,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國。

  與此同時,美國經濟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中國。過去10年來,中國是美國除北美地區市場外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現已成為美國第三大出口市場。長期以來,中國也是持有美國政府債券和其他美元資產最多的國家,對美國長期的預算赤字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支撐。美中貿易額從1979年的25億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5196億美元,38年間增長了211倍。由此可見,美中兩國經濟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

  在羅奇看來,相互依存是一種互動的關係。如果一方改變交往條件,另一方勢必要作出回應。具體來說,如果美國對中國在貿易領域進行某種懲罰性行動,中國很可能要以牙還牙。那樣就會惡性循環,演變成為美中貿易戰,不只會兩敗俱傷,而且會產生溢出效應,對世界經濟造成巨大傷害。

  「中國經濟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羅奇認為,相較於1980年至2011年間10%左右的年均經濟增長率,中國經濟增速現在雖有所放緩,但是2016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這一比率大大超過了其他經濟大國的貢獻。例如,美國經濟雖因穩定復甦廣受讚譽,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只有0.3個百分點,貢獻率只是中國的1/4;歐洲經濟復甦乏力,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只有0.2個百分點,日本甚至不到0.1個百分點。事實上,所有發達經濟體合起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只有0.8個百分點,而中國的貢獻超過了這一總和。

  羅奇說,自2008年美中投資協定正式開始磋商以來,已經進行了30多輪艱難而緩慢的談判。兩國分歧不斷縮小,對跨境投資原則取得廣泛一致,特別是在透明度、技術轉讓、控股限制以及「國民待遇」等非歧視性規定上取得明顯進展。如果雙邊投資協定能夠達成,川普政府將有機會在促進美國經濟增長上取得成果。對於增長緩慢的美國經濟來說,沒有比未來幾年開拓世界上最大市場更好的出路了。

  「美國和中國都需要應對本國面臨的特殊挑戰。」羅奇說,美中兩國有一個共同的戰略目標——再平衡。中國需要從出口導向型經濟、投資刺激型增長向個人消費型經濟轉變,美國則需要從過度消費型經濟向促進投資和出口型經濟轉變。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中國人需要少儲蓄、多消費;而美國人則正好相反,需要少消費、多儲蓄。兩國如果在經濟結構調整上取得成功,將有效加強雙邊關係。

  (本報華盛頓3月20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21日 03 版)

相關焦點

  • 米爾斯海默:中美不能指望靠經濟依存關係避免衝突
    (接上文) 觀察者網:中國學者總喜歡說中美關係不是零和博弈,說中美可以在一些事務上合作,但現在越來越多人傾向於將中美在許多領域的關係描述為零和博弈。有人拿美蘇冷戰與當下的中美關係作比較,您認為中美是否已經處於冷戰當中,還是正在滑向冷戰?
  • 中美金融相互依賴關係分析(三)
    今天我們接著上期的推送,進一步對中美經濟進行分析。 筆記十:如何對中美金融相互依賴關係中的「金融恐怖平衡」的情景進行分析? 中美金融相互依賴關係中的 「金融恐怖平衡」,主要體現在中國減持美國國債後面臨的經濟損失。這一損失從中國金融政策的視角來看,主要表現為央行政策目標之間的衝突即貨幣政策的選擇困境。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對美國的證券投資更加集中在美國國債這一低收益率債券上。從 2010 年開始,中國對美國國債的月度出售額保持不變但買入量為零。
  • 大變局「進行時」中美關係該如何期待?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美關係被認為是對全球未來影響最大的關鍵變量之一。深度交融的兩大經濟體在過往幾年陷入雙邊關係40多年來的最低谷,一波三折的美國大選後,中美關係是否會迎來轉圜?中美應如何面向未來建立建設性雙邊關係並推進全球治理?
  • 丁仁方:臺灣對大陸經濟依存度還是很高
    丁仁方表示,美臺之間定位有朝向半官方化方向在走,例如,「臺北法案」要協助臺灣鞏固「邦交」、參與國際組織及加強美臺經貿關係,其中最大影響就是美方未來要協助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對於大陸的一個中國原則會有衝突,包括臺灣要加入像WHO這類的國際政府組織,未來中美雙方一定會有很多衝突。
  • 如何看待當前的中美關係
    其二,中美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與訴求存在明顯差異。中美不僅在建立什麼樣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上存在分歧,在如何建立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上,也存在矛盾。 其三,美國追求絕對安全與中國維護日益擴展的安全利益之間的矛盾。美國的霸權心態註定了其追求絕對安全的訴求。由於缺乏戰略互信,中美兩國在亞太地區容易陷入「安全困境」。
  • 中美關係惡化原因及未來走向
    所謂的「新冷戰格局」,指的是即中美兩個國家經貿、政治與意識形態基本隔絕;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與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經濟體系、政治體系、意識形態體系,相互對立、對抗以及相互攻訐。川普上臺以來,中美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多個方面的矛盾日益突 「甩鍋」對象,中美關係雪上加霜。
  • 王晉斌:應對中美關係變局,中國的經濟策略儲備有哪些
    此次大選後,對中美經濟關係會有哪些影響?目前,有研究者用「脫鉤」、「規制」或「競合」等詞語來形容,這本身就說明了中美經貿關係的複雜性。這種複雜性體現在,一方面中美經貿、金融關係存在相互依存的現實;另一方面美國把中國視為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中美經濟競爭的強度已經達到了歷史高點。
  • 展望拜登時期的中美關係——崔天凱出席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會
    在全球經濟復甦、抗擊新冠疫情、開展全球治理、應對氣候變化和地區安全挑戰等各個領域,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訴求大於分歧,兩國在雙邊、地區和全球性議題上擁有巨大的合作潛力和空間。中美兩國自1979年建交以來,經歷了諸多風雨。中美兩國雖然「回不到過去」,但可以通過重建互信,構建基於對話、合作與互利的雙邊關係,使兩國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確保中美關係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
  • 中國焦點面對面:大變局進行時 中美關係該如何期待?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國新聞網「中美不但沒辦法『脫鉤』,而且經濟聯繫越來越緊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美關係被認為是對全球未來影響最大的關鍵變量之一。深度交融的兩大經濟體在過往幾年陷入雙邊關係40多年來的最低谷,一波三折的美國大選後,中美關係是否會迎來轉圜?中美應如何面向未來建立建設性雙邊關係並推進全球治理?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著名智庫專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做出權威分析。
  • 何亞非:大選後中美關係調整的空間與可能
    美國「兩院一府」和一些重要智庫意識形態濃厚的冷戰式講話這兩年持續不斷,嚴重惡化了兩國關係的生態環境,誤導了社會和民眾。  目前,對中美關係有兩個偏激解讀。一是過分樂觀,認為中美關係惡化前所未有,但依然是「兩國關係好也好不到哪裡去,壞也壞不到哪裡去」,因為兩國經濟相互依賴程度高,又有「確保相互摧毀」的核威懾(MAD),不可能發生全面衝突和戰爭;二是過度悲觀,認為如今中美關係與1914年前英德關係從架構和驅動因素看都驚人相近,戰爭恐怕難以避免。
  • 中國焦點面對面:大變局「進行時」,中美關係該如何期待?
    來源:中國新聞網(cns2012)作者:安英昭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美關係被認為是對全球未來影響最大的關鍵變量之一。深度交融的兩大經濟體在過往幾年陷入雙邊關係40多年來的最低谷,一波三折的美國大選後,中美關係是否會迎來轉圜?中美應如何面向未來建立建設性雙邊關係並推進全球治理?
  • ...總統川普舉行會談指出:經貿合作是中美關係的穩定器和壓艙石
    雙方認為,今年以來中美關係取得重要進展。中美關係事關兩國人民福祉,也關乎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合作是中美兩國唯一正確選擇,共贏才能通向更好未來。  雙方同意繼續發揮元首外交對兩國關係的戰略引領作用,加強兩國高層及各級別交往,充分發揮4個高級別對話機製作用,拓展經貿、兩軍、執法、人文等領域交流合作,加強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溝通和協調,推動中美關係得到更大發展。
  • 不讓綁架中美關係的陰謀得逞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 題:不讓綁架中美關係的陰謀得逞新華社記者高文成美國政府日前出臺新規,收緊對中共黨員及其家屬赴美籤證政策,再次公然挑動意識形態對抗,肆意毒害中美關係。
  • 羅振興:新冠疫情對美國經濟及中美經貿關係的影響
    在應對疫情方面,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防止了金融危機的發生,財產政策防止了短期內出現經濟和社會危機,而隨著疫情逐漸緩和各州開始重啟經濟,預計美國經濟將於8月或10月開始復甦,但復甦前景不確定,W型復甦可能性較大。在經濟陷入嚴重衰退、W型復甦的情形下,疫情將進一步惡化中美經貿關係,加快中美經濟從失衡向平衡轉變。
  • 中美關係在新國際格局下走向何方?這些大咖這麼看
    研討會上,不少專家都對大國競爭尤其是中美競爭加劇感到擔憂,對於如何發展中美關係,如何管控分歧以減少衝突,這些專家也都紛紛獻計獻策。例如,美國哈佛大學傑出服務榮休教授、甘迺迪政府學院前院長約瑟夫·奈認為,中美之間不是新冷戰,也不僅僅是大國競爭,而是「合作性競爭」關係。
  • 探索中美關係新範式及全球安全治理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美對華戰略思維的轉變是根本性的,處理中美關係長期依賴的「路徑」發生了漂移。而在官方層面,處理對美關係更多強調鬥爭性已是既成事實。在外交政策和國際關係研究中,「範式變化」是指國家間關係處理的基本方式、原則和目標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  隨著美對華政策討論的深入,「範式」一詞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
  • 中經觀點:中美關係不應被蓬佩奧之流擾亂節奏(一談維護和穩定中美...
    來源:經濟日報惡毒攻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治制度,蓄意歪曲並全盤否定中美關係的歷史,突然要求關閉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惡意阻礙兩國間正常人文交流,肆無忌憚地打壓中資企業,大肆鼓吹中美「脫鉤」……近來,蓬佩奧等一小撮美國政客恣意妄為,瘋開歷史倒車,
  • 王緝思:中美兩國公眾是如何看待兩國關係的?
    絕大部分受訪者都相信,兩國之間的共同利益大於分歧,中美經貿關係的穩定發展對雙方都有好處,美國是中美貿易戰的始作俑者,美國領導人處理對華關係的態度是不可信任的,而中國的對美政策符合中國利益。 從本次調查可以看出,中國公眾比專家對中美關係的看法更偏向樂觀,對川普政府處理對華關係的信任度也比專家高。我們對這一微妙差別的解釋是公眾和專家的信息來源有差別。
  • 感受「習奧會」體認中美關係和平當家
    我去年訪美時曾講過,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我現在依然這樣認為。今天,我同歐巴馬總統在這裡舉行會晤,主要目的就是為中美關係發展規劃藍圖,開展「跨越太平洋的合作」。  也就是在這次安納伯格莊園「習奧會」上,中美兩國元首就新形勢下需要一個什麼樣的中美關係、中美應該進行什麼樣的合作來實現共贏、中美應該怎樣攜手合作來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等中美兩國政府和人民關注、國際社會關注的中美兩國關係走向三個重大問題,進行了磋商,作出了雙邊共同推動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戰略性決策。
  • 崔天凱與哈佛教授對談中美關係:只要懷有真誠願望,就能實現相互理解
    中新社華盛頓12月4日電 「坦率講,我的一些美國同事仍然沒有意願真正恪守相互尊重的原則。沒有相互尊重,就永遠不會有良好的相互理解。」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與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阿利森對話時如是說。  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年會3日以視頻會議形式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