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合伙人:荀彧的理想生死劫

2021-02-08 溫乎


江湖傳言,

考驗一個人有沒有文化,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

認不認識「荀彧」二字。



讀三國,荀彧的名字最容易讀錯。


我當年就一口一個gou huo,現在回想起來,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沒文化真的太可怕了。


後來知道了荀彧的真實名字,又去詳細了解人物生平,才發現荀令君活的蠻憋屈的。


算是在夾縫中掙扎的人生。


他在少年時就被譽為「王佐之才」,只要努力上進好好發展,將來一定是當宰相的人,做治國平天下的偉業。


後來,潁川荀彧之名滿天下。


袁紹很欣賞他。


彼時,袁紹是新興崛起的軍閥,佔據了最富庶的冀州,坐擁幾十萬大軍顧盼自雄,所有人都看好他的前途。


而荀彧也逃難到冀州。


袁紹經常開酒宴拉攏他:「我有冀州在手,將來招攬烏桓鮮卑為外援,又有士族支持,何愁大業不成。」


「文若啊,跟我幹吧。」


這些條件都是伸手可見的,當時沒有人能拒絕。荀彧的很多朋友、同學都追隨袁紹,希望能混一官半職。


可荀彧不在乎。


他不在乎做什麼官、每個月有幾根大黃魚,而是腦海中構思好的治國方略,能不能實現。


想給天下治病,袁紹是辦不到的。


於是,荀彧南下投奔了實力弱小的曹操,他要和曹操一起實現自己的抱負。


此時,他們還是一樣的人。




荀彧不是單純的謀士。


如果把曹操集團看成公司的話,他既是創業元老,也是老闆曹操的合伙人,手中擁有大量原始股份。


如果沒有荀彧,也不會有曹操。


曹操剛創業時,並沒有什麼資本.無非是曹氏、夏侯氏兄弟等武將,和草創的軍隊,完全看不出有什麼成大業的預兆。


正是荀彧幫他一手組建了班底。


比如荀攸、郭嘉、陳群、鍾繇、司馬懿等等重臣,基本都是荀彧親自帶進組織內部,並介紹給曹操的。


或許一開始他們都不一定信任曹操,但是因為相信荀彧,所以選擇和曹操在一起:


「這個閹宦之後行不行啊?」


「老曹是個有本事的人,我們一起輔佐他。」


正是潁川精英紛紛來投,才讓曹操脫胎換圖,把草臺班子打造成豪華戰艦,而荀彧也成為文官之首。


他們是合伙人,不是上下級關係。


荀彧的「王佐之才」也讓曹操能專心軍事。


公元196年,曹操迎奉漢獻帝並遷都許昌,讓荀彧出任尚書令,相當於漢朝總理的職位。


他一直幹了很多年。


之前聊過,漢朝的問題在於士族、豪強兼併土地和人口,導致朝廷沒有穩定的稅收和兵員。


對於漢朝的疾病,曹操懂,荀彧也懂,並且他們的治療方案能達成一致。


這是合作的基本條件。


所以曹操的一系列改革政令,幾乎都是荀彧一手操辦的.屯田、整軍、招撫流民,荀彧事無巨細都辦的妥妥貼貼。


中原戰亂的年代,是他們合作的黃金歲月。


曹操帶著家族子弟兵在前線打仗,荀彧帶著潁川士族在穩定後方,一旦缺糧缺兵了,荀彧也能源源不斷地送來。


玩的就是大變活人。


官渡之戰時,曹操有點扛不住了,想著撤退算了。荀彧寫信說:「不能撤,再堅持一下就勝利了。你是最棒的,加油。」


結果曹操果真勝利了。


能搞後勤、能出謀劃策、能激勵動員,這種合伙人到哪裡去找?




荀彧也是曹操集團的形象代言人。


曹爸爸雖然做過太尉、家族也是鐵打的豪門,但畢竟是閹宦之後,在上流社會依然會被人嘲笑為土包子。


可荀彧不一樣。


他的叔叔們號稱「荀氏八龍」,荀爽更是有「神君」之稱,不論名望還是家族人脈,都被荀彧繼承下來。


或許有人看不起曹操,但絕不會有人看不起荀彧。


有了荀彧輔佐,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才能取得利益最大化.如果連士族都不認同,所謂天子也就成了雞肋。


那「奉天子以令不臣」到底是幹什麼呢?


擁兵自重的軍閥是絕不會在乎的,這把利劍的真正目標,是各地諸侯麾下的士族豪強。


三國的一切動靜都和士族豪強有關。


比如袁紹能兵不血刃的進入冀州,就是河北士族充當帶路黨,劉表能迅速穩定荊州,是贏得蔡、蒯兩家的支持。


得士族者得天下。


奉天子以令不臣,與其說令的是諸侯,不如說是用天子的名頭在統戰士族。


既然是統戰工作,曹操只能抓大局。


真正操作這條線的,依然是荀彧。


有多少人是為了潁川士族才投入曹營的,有多少人是因為荀彧才追隨曹操的,恐怕都說不清楚了。


這就是荀彧的合伙人地位。


主理內政、統戰外部.更重要的是,曹操集團內部和他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曹操真正能信得過的,恐怕只有武將了。


二把手做到此時,已經很危險了。


更何況,他們的理念也出現了分歧。




荀彧和曹操合作的基礎,是給大漢江山治病療傷。


一旦明確目標就奮勇向前。


曹操在這條路上一去不回頭,搞了屯田制只是治標,他為了治本不惜打擊士族扶持寒門,最後又用法家替代儒家,得罪了天下人心。


統一天下無望時,曹操的野心又極度膨脹。


他有錯嗎?


沒有。


功業達到曹操的地步,誰又能沒點野心呢?而歷來權臣,除了再進一步當皇帝以外,鮮有能善終的。


再說,江山本身就是人家打下來的。如果沒有曹操,天下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他想進步完全沒問題。


這是私心。


從公心而論,曹操想稱公稱王再稱帝,是不是想用皇帝的權威,把改革成果制度化呢?


未嘗沒有這樣的心思。


可荀彧不接受。


他從漢朝的舊秩序中走來,所見所聞都是400年漢朝發生的一切,歷史的慣性讓他顯得保守,和大多數人一樣,沒有推倒重來的勇氣。


而一旦推倒重來,最大的受害人其實是自己。


潁川士族賴以維持的根本,恰恰是漢朝的舊秩序.那些敵對勢力的統戰分子們,也是因為漢朝舊秩序才有對話的渠道。


曹操想一條路走到黑,把一切都堵死了。


再說,曹操大力提拔寒門,又何嘗不是擔心他的威望和地位.他也不可能不清楚。


說到底,荀彧只是管理人。


他藉助舊秩序成就一生功業,舊秩序又牽絆著他,不能和曹操一起攜手開創新世界。


不論曹操的對與錯。


那個年代的人,誰不是在摸索和試探呢?


他明知道舊秩序有問題,卻只能接受改良,不論私心或公心,他都不能橫下心來另起爐灶。


這是荀彧的宿命。


他只是管理者、執行者、二把手。


而曹操是領袖,他要做的是不受任何羈絆,調動天下人的活力,而不是為派系和情誼所牽連。


即便他也只是嘗試。


曹操即將稱魏公時,荀彧看到的是一生理想破滅,卻又夾在曹操和舊秩序之間進退兩難。


向前無路、回頭無岸,人生艱難莫過於此。


公元212年,荀彧在壽春憂憤而死。


生無可戀。




荀彧死了。


他一手打造的潁川士族集團,再也無力抗衡曹操,只能跪倒在鐵王座下山呼萬歲。


曹操也失敗了。


他最終無力抗衡歷史的慣性。


除了屯田繼續發揮作用,其他的都失敗了.法家沒有替代儒家道統,寒門也沒有穩定的上升通道。


偶爾幾次求賢令,又能有多大效果?


只有他們留下的潁川士族和曹魏親貴,依然享受著人間的花花世界。


做為潁川士族的第一代掌舵人,荀彧的名聲很好。


無論「冰清玉潔」或者「荀令留香」,後人都把最美好的詞彙贈予他,可荀彧的彷徨和無力又有誰會在乎?


他只需要像一塵不染的日月一樣,高高掛在天上。


只是精神符號而已。



相關焦點

  • 荀彧名字是何寓意?《九州劫》給你答案
    三國時期荀家可謂名人輩出,位居高管,特別是曹操智囊團中的荀彧更是聲名遠揚。他不僅為曹操推薦了不少能人異士,特別是給曹操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條建議,幫助曹操集團快速掌握主動權,從而發展壯大。雖然荀彧最後被曹操逼死,但荀家的地位卻並未受到影響,在晉代是依然非常顯赫。
  • 三國謀士荀彧
    三國時期,可謂是謀士如雲,武將似雨,今天來給大家講一下曹魏集團的謀士:荀彧(讀音:xun 二聲 yu 四聲 音譯過來為:尋玉);為什麼標一下讀音
  • 三國故事館丨王佐之才,比肩蕭何——荀彧
    笑談古今事,大仙論三國,大家好我是大仙。歷史的長河中,總是存在著一些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大能人,在三國中有這麼一位謀士「荀彧」,他的一生精彩,世人對他評價不俗,今天大仙和諸位聊一聊荀彧荀的故事。荀彧可以說是三國歷史中,頂級的謀臣之一,長期作為曹操的謀士,在曹操奠定基業、最終成就王業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 被杜牧評為偽君子,荀彧是忠於漢室的愛國人士,還是忠於曹操
    整個三國的璀璨,其實都離不開那些數之不盡的英雄人物,在無數人眼中,都有著諸多喜愛的英雄豪傑,或是曹操、或是劉備、或是諸葛亮、亦或是關羽、趙雲、張飛等猛將,而今則要來學一學易中天先生品一品曹操手下一位絕世謀士荀彧。
  • 【揭秘三國】荀彧收到曹操送的空盒子,為什麼要自殺?
    讀漢末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曹操能夠一統北方除了本身的能力之外,還有一個就是其麾下人才濟濟,尤其是被曹操稱「吾子子房」的荀彧貢獻最大。
  • 三國四大戰略家:荀彧、諸葛亮、魯肅、沮授!
    漢末三國可謂前所未有的大亂世,所以三國時期也是人才薈萃的時代,竊以為三國有四大戰略家:荀彧、諸葛亮、魯肅、沮授。漢高祖劉邦曾評價張良說:「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形容雄才大略,指揮若定。比喻很有才智的人無需上陣,只需做好前期的完善戰略部署,就能夠讓事情獲得成功 。
  • 三國家族投資史,荀彧的悲劇,究竟是由什麼造成的?
    三國時期從表面上看是魏蜀吳,三個國家鼎足而立,爭奪天下的故事,但從某一個角度來說,也可以說是眾多家族的一部投資史,比如說在三國時期鼎鼎大名的諸葛亮,諸葛家族的三兄弟做了一個非常高明的投資,三個兄弟分別在魏蜀吳三方勢力集團當中,雞蛋不能放到同一個籃子裡。
  • 讀不透荀彧之死,談何讀懂三國?荀彧之死代表了三國的政治主線
    若沒有荀彧相助,曹操想一統北方,估計還是比較困難的。不過最終荀彧的結局卻並不是非常好,在曹操稱魏公以前,荀彧遺憾去世,給眾人留下了許多遐想。荀彧之死關於荀彧的死,一直以來存在著兩種看法。一種看法是說荀彧死於憂鬱感傷,當時曹操想要進爵國公、加封九錫,而荀彧出聲反對。
  • 三國荀彧與郭嘉誰更厲害?荀彧是怎麼死的?
    曹操身邊有兩位重要謀臣,一個是鬼才郭嘉,另外一個是王佐之才荀彧,很多朋友都有疑問,荀彧和郭嘉兩人,誰會更厲害一點?
  • 三國故事的再創作《九州劫》帶給你完全不同的三國時代
    三國應該是很多中國人最熟悉的歷史時代了,從演義小說到電視劇都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到各式各樣的三國遊戲。2004年前後百家講壇上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系列則讓更多人對三國歷史有了興趣。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熟悉感覺讓三國題材的文藝作品在創作成為了一個非常難的事情。
  • 荀彧之死
    不過,荀彧又與諸葛亮、魯肅有一點不同,荀彧對他的主公,不僅託付了忠心,覲獻了才華,也寄望了理想。而恰恰是這份理想,最終導致了荀彧的悲劇。《三國志》裡,荀彧稱曹操的軍隊為「義兵」,因曹操「心無不在王室」。荀彧認為,曹操起兵,是為了扶漢朝於大廈將傾。所以,當董昭等人鼓吹曹操做魏國公之時,荀彧堅定地表達了自己的反對意見——只是這一次,曹操不再言聽計從,而是「心不能平」。
  • 少年不懂荀彧,讀懂已是中年人
    荀彧,這個名字常常被人念錯的三國謀士,一生不遺餘力地輔佐曹操,堪稱德才兼備,最終卻鬱郁而死。過去看《三國演義》只覺得荀彧的人生很憋屈,與曹操共事的二十多年的時間裡,他始終堅守自己心中的信念,而曹操的野心越來越大,兩人逐漸出現分歧……與曹操政見不合,讓荀彧進退兩難,落得悽慘結局。
  • 三國殺荀彧技能「驅虎」設計背景大曝光,虎為呂布,狼是何人
    這悲壯蒼涼的話語,讓一大批三國殺玩家成為武將荀彧的小迷弟。歷史上,他是智比張良的王佐之才,演義中,他是計安天下的曹家肱骨,有名的驅虎吞狼之計便是出自荀彧之手。所謂驅虎吞狼,意指令此攻彼,兩方自相殘殺,以讓設計者坐收漁翁之利,操作者需要有高超的手段,看清形勢,洞察兩方心理,方可令此計發揮理想效果。
  • 三國殺魏國文臣為何總有煙霧圍繞?畫師埋彩蛋,都和荀彧有關?
    三國殺原畫中的很多細節和伏筆都是畫師的刻意為之埋下的彩蛋。除了武將的服飾、武器等等細節,背景中的各種設計也不是空穴來風。比如魏國部分文臣身邊都有煙霧圍繞,目前共有三個武將的原畫有這樣的設計,而且其皮膚也都將煙霧作為明顯的意象表現了出來,這裡的煙霧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三國謀士之荀彧,成就曹操最關鍵人物(上)
    01若問誰是曹魏帝國的首席謀士,那非荀彧莫屬。他跟曹操的合作,奠定了曹魏在三國中的絕對優勢。荀彧最後在壽春憂鬱而死,有的說他是被曹操毒死的。敝人傾向於第一種說法。尤其當時三國還沒有統一,曹操更不會做這種蠢事。02荀彧,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人,算是今天的河南許昌人。家世相當好,爺爺老爹叔叔都是當官的,荀彧是個典型的官二代,還是個有智慧有能力的官二代。荀彧是跟司馬懿一樣的官二代,如此他比其他人有了更多的優勢,絕對是贏在了起跑線上。
  • 三國男子圖鑑|荀彧的悲歌
    ,但曹魏政權建立後,卻將荀彧排除出魏臣之列,直到鹹熙二年(265),末代皇帝魏元帝曹奐才追贈荀彧為太尉,這應該是司馬炎的旨意。從曹魏到兩晉再到南朝宋,在史家的筆下,荀彧的身份歸屬依次是漢臣、魏臣、漢臣。儘管曹魏和南朝宋都將荀彧視為漢臣,但兩者的側重點完全不同,曹魏認為荀彧阻礙曹操封公,所以不是魏臣是漢臣,而南朝宋則認為荀彧延續漢祚20餘年,對漢室有大功。
  • 《三國群英傳8》荀彧名將技能攻略 堅壁清野效果一覽
    導 讀 《三國群英傳8》中魏國陣營荀彧的名將技能堅壁清野是非常好用的,使用之後可以召喚1座城樓加入我軍,且以410%智力對自身範圍內敵方造成法術傷害,並在20
  • 荀彧,一個讓曹操手足無措的男人
    唯利是圖的李傕、郭汜在利益面前還好意思再次達成一致,又一起來追劫漢獻帝。楊奉與同護送的漢獻帝董貴人之父、安集將軍董承一起詐降李傕、郭汜,一面又藉助河東韓暹以及匈奴勢力才得以繼續東進,終於把漢獻帝送回了洛陽。
  • 劉備打著興復漢室的口號,為什麼忠於大漢的荀彧不過來輔助他呢?
    新三國中的荀彧劉備被「轉正」,要到宋朝我當年曹操在起兵之時就打著「為國討賊」的旗號,這使得他招攬了非常多忠於大漢的文臣武將,而他更是提出了人才不分門第高低,只要有才就能做官的口號,這使得更多的人願意投降曹操
  • 三國荀彧為什麼自殺?是曹操所逼還是另有隱情
    點擊標題下方 藍字 訂閱本號荀彧為什麼自殺?這個問題的答案,三國裡並沒有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