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Matija Medved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刷起Facebook、Instagram或Twitter來很難停下來?你有沒有注意到,你總是焦躁不安,時刻想要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想要得到你需要的所有信息?這種渴望就是好奇心。但並不是所有的好奇心都是平等的,通過了解好奇心是如何工作的,你可以在任何時候用它來改變習慣,讓自己感覺更好。
正如我在前幾篇專欄文章中談到的,我們的大腦需要準確的信息來規劃未來。當我們不知道某件事的時候,就會有一種不安的、希望了解更多的渴望,驅使我們很多人去獲取信息。
好奇心分兩種:愉快的和不愉快的
2005年,心理學家Jordan Litman提出了好奇心的分類,他將好奇心分為「出於興趣的好奇心」(I-curiosity)和「出於不安的好奇心」(D-curiosity)。前者代表「興趣」,即對知識的渴望所帶來的愉悅;後者代表「不安」,意思是如果我們獲取的信息不足,我們就會進入一種不安、不愉快、迫切想要知道的狀態。換句話說,好奇心——我們獲取信息的動力——既可以把我們帶進一種愉快的狀態,也可以把我們帶進一種焦慮的狀態。
讓我們再具體分析一下。
想知道疫情什麼時候結束?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停止隔離、走上街頭?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會有多嚴重?這就是你不安的好奇心在作祟。當你渴望在開會的時候看簡訊的時候,你可能也會有這種感覺。這種不確定性導致你的手機在你的口袋裡暗暗發燙——你就是忍不住想知道誰給你發了簡訊。
這種不確定性的減少——源自於「不知道」的壓力——是紐約市在地鐵系統中安裝數字標牌的原因。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人們寧願知道一輛15分鐘後才來的車,也不願意不知道一趟2分鐘後就到的車——是的,我們的大腦就是這麼瘋狂。
另一方面,當我們對更廣泛地了解某個特定主題感興趣時,就會激發起另一種的好奇心。這不同於填補信息空白,因為一開始就沒有信息空白可言。當我們外出探索自然或學習新事物時,並沒有一個我們想要達到的特定的點。我們只是在享受學習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出於興趣的好奇心」。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有好奇心呢?事實證明,好奇心建立在我們大腦中進化上保守的、基於獎勵的學習機制上。正如我之前寫過的,這一學習機制幫助我們記住在哪裡尋找食物以及如何避免危險。
基於獎勵的學習依賴於正強化和負強化。你想做更多讓你感覺好的事情,少做一些讓你感覺不好的事情。在穴居時代,這對於幫助我們找到食物(好的)和避免危險(壞的)是非常重要的。
好奇心可能也是如此。
好奇心與以獎勵為基礎的學習是一致的,這一觀點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研究的支持。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的Matthias Gruber和他的同事們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讓學生們回顧一系列瑣碎的問題,並對他們在回答每一個問題時的好奇心進行評級。在好奇心達到頂峰時,大腦中的多巴胺通路會以更高的強度被激發,獎賞中心和海馬體(大腦中與記憶相關的區域)之間的聯繫也會更強。強烈的好奇心使學生記住更多的信息,而不僅僅是瑣碎問題的答案。
Tommy Blanchard和他在羅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和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同事進行的另一項研究,他們觀察了眼窩前額皮層,即與獎賞價值相關的區域,它會賦予不同事物價值。事實上,在對靈長類動物的研究中,Blanchard的團隊發現,當靈長類動物渴望獲得信息時,它們願意放棄獎勵(比如喝水)。
綜上所述,這些研究表明「求知慾」不僅僅是一種比喻。好奇心與基於獎勵的學習遵循相同的基本行為路徑,甚至已經銘刻在了我們的大腦中。
不同的好奇,不同的獎勵,不同的結果
不同的好奇都有其獨特之處。就它們對我們身體的感覺而言,它們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出於不安的好奇心是封閉的,而出於興趣的好奇心是開放的。它們的獎勵結構是如何驅動這些行為的呢?在出於不安的好奇心的驅使下,得到答案可以得到回報,但在出於興趣的好奇心的驅使下,整個探索過程的感覺非常好。
這一點至關重要,原因有二。首先,有了興趣,我們不需要外部的東西來獲得回報——它是內在的回報——第二,正因為如此,這種驅動力永遠也不會耗盡。
社交媒體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可以利用這兩種好奇心。我們可能會無意識地刷手機,或者主動地使用它來學習新東西。如果我們不注意,我們甚至可能不會注意到我們正在上述兩種方法切換:滑動屏幕直到我們覺得有趣的東西來閱讀。
那麼,我們如何利用優化好奇心來驅動學習呢?就像我這樣的科學家喜歡做的那樣,這可以用倒U型曲線的形式表示出來。想像好奇心在縱軸上,知識在橫軸上。知識很少,好奇心很低。當我們開始獲取知識時,好奇心就會上升,並最終趨於穩定。當我們獲得更多的知識時,好奇心會減少,因為信息的空白被填補了。
換句話說,好奇心似乎遵循著一個關於信息的黃金法則。對某件事的不確定性太少,不會激起好奇心,而過多的不確定性會引發焦慮。要找到好奇心的最佳位置,就必須站在倒U型曲線的頂端,並掌握足夠的信息來保持好奇的狀態。
利用好奇心來改變習慣和學習
我們大多數人認識自己和探索世界的態度都是出於不安的好奇心,把未知的東西當作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自己的好奇心往往正是觸發無益的習慣循環的東西——比如無休止地滑動手機屏幕。
習慣是怎麼形成的,對這個問題學界其實研究了不少,這些基礎知識足以讓你對自己的經歷產生好奇心。進一步激發這種好奇心可以讓你發展出智慧,讓你確切地知道自己的思維是如何運作的,這樣你就可以從中獲益。你可能已經看到它如何使你保持在倒U型曲線的頂端——對你的習慣越來越好奇,也對你陷入習慣循環時你能做什麼感到好奇。
正如Einstein所言——「好奇心有它存在的理由。當一個人思考永恆、生命和現實的奇妙結構的奧秘時,他不能不感到敬畏。如果一個人每天只是試圖理解這個秘密的一點點,那就足夠了。永遠不要失去好奇心。」
看看你是否能開始養成對一切都好奇的習慣,包括所有未知的東西,這樣你就可以一次探索一點點,而不是陷入對未來的擔憂。
【來源:新華網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