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4 來源:學生司
于欣龍,男,漢族,26歲,2005年-2009年就讀於哈爾濱工程大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並獲得學士學位。2009年因符合國家個性化人才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條件,保送本校研究生,現攻讀機械設計及理論碩士專業,同時現任哈爾濱奧松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在校期間曾參加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國機器人大賽暨Robocup公開賽、全國挑戰杯科技學術作品競賽、亞太機器人大賽等多項賽事,取得優異成績,在校期間獲國家、省級、校級獎勵與表彰共36項,申請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與外觀專利6項。曾代表學校參加2007中國機器人大賽榮獲空中機器人組固定翼15公斤冠軍、5公斤級亞軍。2009年休學創業,是哈工程非常特殊由科技創新轉型為創業的優秀學生代表,也是哈工程第一個註冊實體公司的在讀大學生,受到多家媒體宣傳報導,2012年創業期間義務為各大高校分享創業經驗十幾餘場,帶領一大批有創業夢想的年輕大學生走向創業之路,曾榮獲曾黑龍江省「優秀大學生」,校「科技創新先進個人」,阿里巴巴東北地區「最具創新精神網商」和黑龍江「最具潛力網商」獎等多項榮譽, 2011年榮登中國80後大學生青年創富榜。
創業如歌,或是一曲高亢的交響樂,或是一段輕快的圓舞曲,或者只是一支毫無頭緒的旋律。無論是怎麼樣的歌,在于欣龍看來,都是如此的悅耳與催人奮進。那麼,作為創業路上的歌者,他是怎麼為自己的項目定調的呢?成功創業的背後又有著一段怎樣的故事呢?
創業的前奏:興趣是堅持下去的動力
「只要是自己喜歡的事,認定了便永不言棄,直到把它做出一定成績。」在旁人眼裡,于欣龍是一個執著於愛好與夢想的人。在研究機器人之前,他曾狂熱地迷戀文藝表演,練雙節棍、學武術、玩吉他……那時的他是名副其實的校園十大歌手,原創音樂製作人,是「非常6+1」的被選人才,是全省大學生才藝大賽最佳媒體印象獎的獲獎者。
「原本我想在音樂領域有所發展,直到後來參加學校的工程訓練中心的實驗室的學習實踐,並作為學校主力隊員參加中國機器人大賽並榮獲空中機器人組固定翼15公斤級冠軍、5公斤級亞軍的好成績,才讓我對機器人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談起他的轉變,于欣龍這樣說,也就是在那一次全國大賽上,偶然間讓于欣龍認識了香港迦密主恩中學的簡老師,兩人一見如故,共同暢談未來機器人市場美好前景。這之後,那位老師還通過郵件給于欣龍發來了很多機器人領域的最前沿發展動態信息及產品資料,這讓他大開眼界,也大大增長了他對研究機器人的興趣。
「每個機器人都離不開它的『大腦』——機器人控制器。但是這一機器人關鍵部件,通常依賴於國外價格較貴的成品。我能不能在這一核心部件的研究上下下功夫,自己嘗試著做做看?」就是這樣一個大膽的想法,開啟了于欣龍專攻機器人研發的創新路。
2007年的冬天,當人們陶醉在銀裝素裹的雪景中時,于欣龍卻幾乎每天泡在工程訓練中心的實驗室裡,與廉價的電路板和普通的電烙鐵打交道,專注地研究各種功能的機器人的機電控制原理。一旦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向老師、學長請教,遇到難題就一點一點地去摳,反覆地調試研究。在逐漸的摸索中,「多功能六自由度機械手」「仿蜘蛛爬行機器人」等一件又一件鮮活的機器人作品也應運而生。
艱辛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2008年5月,于欣龍的第一件產品——機器人控制器出爐。做成之後,把產品掛到網上銷售,不久他以幾百元的價格售出了第一件控制器。在別人看來,一個大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做出產品,賣出這個價錢挺不錯的了,但他覺得,從研發、選元件到焊接電路板,再到後期功能調試,每一個細小的部分都是心血之作,實際的辛苦和這個價格比起來要沉重得多。但是,因為有興趣的支撐,于欣龍並不覺得辛苦。
信念的漸強音:「堅忍才能成功」
2009年5月,于欣龍帶著作品「仿蜘蛛爬行機器人」參加了哈爾濱工程大學組織的科技成果轉化會。此次科技成果轉化會裡,他的作品得到了評委老師的一致好評,並且被校團委推薦到了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一番交流之後,科技園覺得于欣龍的項目很有市場,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考慮到研發需要比較安靜的環境,他們為于欣龍的團隊提供了辦公場所。而就在此時,于欣龍的團隊成為了校大學生創業聯盟成立以來第一批子公司,憑藉對機器人的熱愛和對創業的渴望,于欣龍創辦「機器人基地」創新工作室,專門從事仿生機器人研發,2009年4月27日哈爾濱生活報以《「仿蜘蛛機器人」旋轉挺靈活》為題對其研發的機器人進行報導。2009年9月15日哈爾濱生活報以《大學生造出「變形金剛」 可自如變形》對其細緻報導,相繼在各大機器人網站與媒體進行轉載。產品也從單一的控制器發展到研發傳感器、驅動器、通信模塊、機器人零件等多類產品。
「創業初期的困難是不可避免的,我只能以堅忍不拔的的精神堅持下來。」面對創業起步階段的艱難,于欣龍相信「信念的力量是無窮的」。為了註冊公司辦理營業執照,他忙乎了近兩個多月。2009年10月28日,于欣龍匯聚眾多機器人愛好者組建哈爾濱奧松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營業執照辦理下來後,于欣龍和他的團隊又在研究公司的商標圖案,為了特別的商標設計,他們夜以繼日地忙乎,一周後寓意深刻的公司商標面世時,于欣龍才長舒了一口氣,「堅持才能成功,付出總有回報!」如今,于欣龍的公司不僅是哈爾濱工程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大學生創業基地的重點孵化企業,也是哈爾濱工程大學第一個在校大學生正式註冊經營的公司。
其所創辦的公司自成立以來始終以推動中國機器人事業發展為宗旨,致力於教育化機器人、智能電子開源硬體的研發及普及推廣,公司不僅採取多元化的經營模式,集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還緊跟形勢建立了多個網絡平臺進行產品推廣, 2009年11月29日哈爾濱生活報以《在讀研究生創辦機器人基地》對公司發展情況進行整版跟蹤報導,2010年6月于欣龍接受哈爾濱電視臺採訪完成一部全面介紹哈爾濱地域特色、歷史傳承、人文發展、經濟騰飛的對外系列宣傳欄目——《哈爾濱印象-學子創業夢》錄製。針對各種機器人比賽的增多,他的公司還主打為參賽的學生提供各種移動平臺、控制器、驅動器、傳感器、電機等產品。目前許多中學開設的簡易機器人製作課程中用到的平臺,就是他的公司為其訂做的產品。
從最初的愛好到現在的職業,于欣龍感慨頗多。創業之路上的艱辛,他用堅忍應對,他的創業故事演繹著大學生的成功與風採。
休學不是休止符:放棄是為了更好地前行
創業道路,不僅存在著許多艱辛,而且伴隨著一些非此即彼的艱難選擇。
2009年,于欣龍憑藉著自己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突出成績被保送哈爾濱工程大學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這幾乎是每一個大學生夢寐以求的,而令眾人沒想到的是,他卻向學校提出休學申請,來創辦他和其他團隊成員打造的「奧松機器人基地」。
「這並不是正常學子應該走的路……」許多同學和老師都為他的做法惋惜,面對老師和同學們的不解,于欣龍卻有自己的人生規劃。「我想嘗試和別人走不一樣的路。只有嘗試過後才會知道,當時的選擇是否正確,即使失敗也不留遺憾。機器人基地正是爬坡攻堅的時候,需要集中精力把它帶到正軌上來,等到公司的管理、銷售、批量生產等各項業務都穩定下來,我再專心完成自己的學業。」
的確,當時于欣龍網店銷售的火爆引來了同領域網上賣家的競爭,甚至有賣家通過「複製」的方法,完全移用于欣龍製作的產品圖片、教學視頻、產品應用資料。「在商家惡性競爭的情況下,我並不懼怕,因為競爭對手只能複製現有的東西,並不能複製我的思想和學識」于欣龍坦言,現在他發現大學四年的課程沒有白學,真正理解到了什麼是學以致用,不舍就不會有得,休學能使他集中精力搞創業,會讓公司發展地更快。
「規模不能壟斷市場,只能用科技創新領跑。創新的領域需要不斷推陳出新,只有加快創新的步伐才能在他人之先。」於是,于欣龍逐漸探索自己的獨特經營理念,他所帶領的團隊在加快創新研發、製作腳步的同時,還為客戶提供了多項增值服務:他們將機器人綜合教學視頻以及控制器應用等內容都拍攝成了教學視頻資料,無償提供給客戶。
毫無疑問,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于欣龍這樣的膽識與遠見。「因為我們還年輕,所以我們更應該放手去闖,去發現,去探索人生中那些未知的方向。沒有可能與不可能的抉擇,只要你願意想,只要你敢於選擇,不管怎樣,也總會為這樣與眾不同的人生留下精彩的一筆!」面對自己的選擇,于欣龍欣慰地說。
成功的延長音:科創精英再闢新天地
每個行業都有競爭,于欣龍說:「現在有些公司複製我們的經營模式、仿冒我們的產品,為此,我們不但註冊商標申請專利尋求法律保護,而且不斷推出新品以應對競爭。在成長的路上,我們希望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希望相關部門給予大學生創業更多的政策扶持,也希望對我們的項目感興趣的公司、企業和個人與我們合作。現在,我們正廣招人才,希望有更多的新鮮力量加入我們,共鑄我們的創業夢!」
公司成立後,隨著客戶需求量的不斷增大,如何能保質保量及時地完成大批量的需求也成了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面臨這樣一個突出難題,于欣龍決定自己出設計,把生產外包出去。他開始專門擠時間聯繫企業,然而走訪中卻一次次地碰釘子,「起初大工廠認為我們的訂單數量很小所以不願意做,而手頭的資金又很少……」無奈之中,于欣龍想出了「弱弱聯合」的發展模式,決定再試著通過網絡尋找可以聯手合作的企業,在執著的尋找中,慢慢地找到與其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解決了批量生產的難題。
目前,于欣龍團隊不斷發展壯大,在研究探索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之上,一直積極開發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現已研發出2WD輕量型移動機器人、4WD輪式監控機器人、履帶監控機器人、AS-6DOF系列雙足競步機器人、六自由度多功能機械臂、多路伺服舵機控制器、藍牙模塊、RB系列電子積木教學套件等近400多種產品,並以網絡銷售的方式銷往世界各地。
從創業伊始的機器人基地創新工作室,到正式商業化運作的奧松機器人公司,于欣龍一直在不斷開拓創新,始終堅持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專業化的服務。他所帶領的創業團隊能夠站在行業內資訊前沿,為客戶提供與國際接軌的最新技術信息。他喜歡互動與分享,在創業期間毫不吝惜自己的時間與學弟學妹們交流學習,分享自己的創業心得,2012年內義務為各大高校分享創業經驗十幾餘場,他希望帶領一大批像他一樣有著創業夢想的年輕大學生避開艱難險阻,成功地走在創業的大道上,披荊斬棘,一路高歌,鏗鏘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