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1戰鬥機,超級大國已經向某國推銷了好多年,就是不見大的進展。所謂的F21,其實就是洛馬F16 Block70批次戰鬥機的出口猴版。按照洛馬的想法,不但要一次性出口200架之多,還要把這條老式生產線打包轉移,榨取最後的巨額利益。為了讓項目更有吸引力,F21這個名稱編號也算是動過不少心思。F21的編號顯示僅僅比F22低一點,又比J20高一個編號,暗示是一種可以和隱身機一戰的「先進戰機」。懂行的當然都知道是忽悠,不過總會有真信了的。另外,一旦未來某國組裝的F21戰機因為質量問題徹底砸了牌子,那也是F21的問題,不會捎帶砸了F16已經建立起來的口碑,可謂想得非常長遠。那麼這麼一個「看起來很完美」的項目,目標客戶國為何就推三推四不接盤呢?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有幾個具體的因素:
第一,就是超級大國推銷的太急切,目標客戶並沒有中東大戶那樣的超級財力。F21作為猴版還開價1.5億美元一架,200架就需要300億美元,加上武器和配件,400億美元下不來;如果再打包推銷生產線,恐怕全部轉移完成,至少就需要六七百億美元。這基本是目標客戶家全年的軍費總額。但是這筆軍費要養活幾百萬人的海陸空三軍。怎麼可以為了買一種飛機而全部花完?就是一年能拿出七八十級別的專門預算,也要至少10年才能整個差不多。但是從採購陣風極其慢的速度也可以看出,目標客戶往往是先畫個超級招標大餅,再買少量的飛機,實際資金實力比外在的表象少得多。超級大國想一口氣吃個超級大肥羊,在這家客戶身上還真不好辦。第二,在於目標客戶本身對這個項目也有很大的疑慮。首先在於這就是F16的變形而且還是猴版。
對於非盟友國家,超級大國出口猴版的配置,遠遠沒有宣傳冊上吹噓的那麼強大。主要的雷達航電甚至武器都是縮水版本。甚至連最基本的發動機都會縮水。原版F16上用的是F100系列發動機,而F21上居然首批次可能用F414發動機代替,只有完全買了生產線才可能允許配套F100系列發動機。讓一種用慣了大推的戰機臨時改用中推,這算哪門子事情?另外當代空戰都已經是網絡中心戰,單機性能再強,沒有強大的數據鏈的支持也發揮不出大的作用。而F21的數據鏈問題,洛馬從來也沒鬆口,這和發動機一樣都是未來的談判陷阱。其次,F16一直是目標客戶國主要對手裝備的主力機型。而目標客戶國本身就看不上這個對手。作為「人J物亦鄙」的一種機型,或多或少都有一點牴觸情緒。第三,則在於按照以往的歷史經驗,凡是原裝引進美式飛機生產線的國家,都會把自家辛辛苦苦幾十年建立起來的航空產業的底子迅速的敗光。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目標客戶國也怕到最後,
落個竹籃打水一場空。而現在目標客戶國剛剛有了光輝戰機這個「全村的希望」,而且還相當難得的完成了首次艦上起降;正在對戰機完全國產化信心大增。現在突然半路殺出一個F21,如果全面接盤,恐怕要把現有資源全部吞掉。第四,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目標客戶國買戰機,一向都有固定的公關費,這種公關費甚至會高達項目總費用的50%!而超級大國出口的軍機,所謂的公關費都歸類為銷售費用。是被國會卡死的,只有5%。這點小意思怎麼能做成600億美元的大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