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1 日是「世界阿爾茲海默病日」。
在中國,大約 1000 萬人被阿爾茨海默症困擾,居世界之首,大約有 550 萬美國人有阿爾茨海默病。在國內,老年痴呆的患病率已隨著年齡的升高呈顯著增長趨勢:75 歲以上達 8.26%,80 歲以上高達 11.4%。
在近百年來,醫學界雖然通過研究發現了許多關於阿爾茲海默症的致病機理和相關靶點,如 「β- 澱粉樣蛋白(Aβ)假說」、「Tau 蛋白假說」 等,但仍然尚未完全揭示其涉及多個系統功能障礙的複雜致病機理。
由於阿爾茲海默症的發病機理至今沒有徹底闡明,雖然有眾多大藥企都重金投入新藥研發,但美國 FDA 只批准了 5 款治療阿爾茲海默症藥物上市,近 17 年來完全沒有新藥獲批。目前為止,還沒有能夠幹預病程乃至徹底治癒阿爾茲海默症的藥物出現。
也正是由於存在巨大的、未被解決的市場需求,阿爾茲海默症成為了國內外藥企集中力量攻克的熱門領域之一。
國內:39 項阿爾茲海默症相關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
據藥物臨床試驗登記與信息公示平臺數據,截至 2020 年 9 月 21 日,全國共有阿爾茲海默症藥物相關臨床試驗 97 項,多達 39 項阿爾茲海默症相關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如下圖所示)。
圖丨國內正在進行的阿爾茲海默症相關臨床試驗(來源:藥物臨床試驗登記與信息公示平臺)
從試驗進度上來看,長春華洋的琥珀八氫氨吖啶片(一種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在國產新藥中的研發進度較為領先,2017 年率先進入 Ⅲ 期臨床。此外,禮來和阿斯利康共同研發的 LY3314814(一種β- 分泌酶裂解酶(BACE)抑制劑藥物)、綠葉製藥的石杉鹼甲緩釋片也都處於 III 期臨床階段。
6 種藥物已獲中國或美國監管機構批准
2019 年 11 月 2 日,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宣布有條件批准治療阿爾茲海默症原創新藥甘露特鈉膠囊(GV-971,「九期一」)的上市申請,「用於治療輕度至中度阿爾茲海默病,改善患者認知功能」。這是首款國產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獲批上市原研新藥。
GV-971 是一款靶向腦 - 腸軸作用機制的藥物,通過重塑腸道菌群平衡,抑制腸道菌群特定代謝產物的異常增多,減少外周及中樞炎症,降低 β 澱粉樣蛋白沉積和 Tau 蛋白過度磷酸化,從而改善認知功能障礙。聯合研發單位包括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綠谷製藥公司。
國家藥監局的《藥品註冊管理辦法(意見稿)》對 「附條件批准」 做出了這樣的規定:藥物臨床試驗過程中,符合以下情形的藥品可申請進入附條件批准程序:治療嚴重危及生命且尚無有效治療手段的疾病的藥品,藥物臨床試驗已有數據證實療效並能預測其臨床價值的。
事實上,在過去一段時間內,GV-971 這款新藥頗受學術界和業界的爭議。鑑於阿爾茲海默症療法的緊缺性和病患的需求,國家藥監局批准了 GV-971 的上市申請,但在這款藥物上市後,仍然被要求繼續進行藥理機制方面的研究、繼續進行長期安全性有效性研究、並完善寡糖的分析方法。如果後續數據不理想,可能意味著這款藥物會被撤回。
圖丨中美批准的阿爾茲海默症藥物(來源:公開信息)
而在美國方面,至今為止 5 種 FDA 批准的藥物均屬於輔助性治療藥物。除 2003 年上市的美金剛是興奮性胺基酸受體(NMDA)抑制劑以外,其餘四款藥物均為膽鹼酯酶(AChE)抑制劑;他克林由於毒副作用太大,目前已經退市。自美金剛上市之後的 17 年時間裡,FDA 僅在 2014 年批准了複方多奈哌齊 + 美金剛的聯合用藥,此外便再未批准阿爾茲海默症新藥。
和中國相似的是,在國外,阿爾茲海默症相關新藥的研發同樣如火如荼,但禮來、阿斯利康、強生、輝瑞、羅氏等製藥巨頭的多個單抗藥物均曾在 III 期臨床階段遭遇失敗,為藥物研發蒙上了一層陰影。據美國製藥行業協會 2018 年 12 月報告數據顯示,1998~2017 年期間,共有 146 項阿爾茲海默臨床試驗失敗,多家大型藥企自 2000 年以來共投入 6000 億美元,大多數「顆粒無收」。
針對阿爾茲海默症這類致病機理不明、靶點不明的疾病,科學界進行藥物研發就如同「瞎子摸象」,面臨著諸多難題。值此世界阿爾茲海默症日,我們期待基礎研究的突破能夠為新藥研髮帶來更大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