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學時,不少男同學總喜歡把自己的手指掰得咔咔作響,自認為是一種很帥的動作。長大後,漸漸發現自己身上某處的關節在不經意間也會咔咔作響,比如轉一下脖子,或者只是簡單的跑跑跳跳。眾所周知,關節可是個非常重要的部位,它總是這麼咔咔作響,真的不會有什麼問題嗎?
正常情況下的生理性彈響
有人蹲起時膝關節會有響音,有人走路時髖關節會發出輕輕的「嘎嘎」聲,有人攥手指會聽到手指有聲音,有人轉脖子頸椎時會有聲音……這些聲音,我們通常稱為「彈響」,並不是跑步造成的運動損傷。當關節活動時,關節面之間,軟骨墊與關節面之間,肌腱和關節囊之間等,總會發生摩擦而發出聲音。在大部分人身上,這種聲響並不明顯,而在有些人身上,則聽起來比較清楚。
一般來說,只是有彈響,但外表不紅不腫,也沒有感到疼痛,不影響活動,就屬於生理性彈響,不需要特別處理,也不必過於惶恐不安。如果出現疼痛,影響到活動了,比如跑步,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進一步評估。
小時候,家長總會恐嚇男孩子們手指掰多了會得關節炎,但其實關節彈響時,關節周圍的毛細血管、末梢神經會受到刺激,從而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是有助於解痙、消炎的,並不會造成關節損傷,所以不會發生關節炎。另外,掰手指也不會導致關節粗大,因為關節粗大的實質,是關節受損後的骨質增生,既然關節沒有損傷,自然也不會增大。
所有關節彈響都是正常的嗎?
正常情況下的生理性彈響必須同時滿足四個條件:只發生在關節受到突然的牽拉或屈折時;彈響前,關節必須有一定時間的休息期;響聲清脆、單一、不重複;伴有疼痛或不適感,彈響後常有輕鬆感,有時疼痛或不適可能並不明顯。
如果不符合這四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那麼就是病理性彈響了。肌肉拉傷等外傷,會導致肩關節病理性彈響;骨頭脫位,或關節太靈活,會導致肘關節病理性彈響;跟腱承受力過大,或肌腱受損,會導致腳踝病理性彈響;軟骨撕裂,會導致膝關節病理性彈響;有顳頜關節問題或磨牙問題,會導致下巴病理性彈響。
其中,較為常見的就是膝關節彈響,又叫做「彈響膝」,一般是膝關節的多種損傷造成的,比如很多人由於缺乏運動,造成關節腔內液體太少,就很容易會聽到彈響。如果經過醫生檢查後,能夠確定沒有發生什麼關節病變,那麼就是單純的彈響膝,不會帶來任何痛苦,對人體的影響也不大,不用進行任何特殊治療。如果在下蹲等動作時感到明顯疼痛,那就可能是病理性彈響膝了,其中半月板損傷就是最常見的原因,需要儘快去醫院做檢查。
一般來說,出現關節響的人以老年人多見,其次是青壯年和從事單一活動的工人,比如洗碗工和車床工人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現關節響、關節發燒發紅的情況,需要首先考慮關節內的感染,尤其是化膿性感染,其次要考慮腫瘤的發生,尤其是惡性腫瘤,一般會在短時間內迅速長大,腫塊往往突出於皮膚,導致皮膚發紅髮燙等。
無論是否經常出現關節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加強自身安全防護,避免外傷;運動前充分熱身,尤其是要讓關節附近肌肉的延伸性得到充分預熱,防止運動時出現急性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