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亮、字曉琰,別署遯盦、信廬、空齋、觀風堂。1983年生於甘肅靜寧。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部書界新秀研修班成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草書專業委員會委員、培訓中心專任教師,甘肅省青年書法家協會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平涼市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甘肅省第五次文代會代表,政協靜寧縣第九屆委員會委員,書法導報社特約通訊員。結業於中國書法院研究生課程班。
作品獲全國第三屆行草書法大展最高獎、首屆"西狹頌"全國書法展最高獎、"信德杯"全國書法作品展最高獎、書法報"書法海選"書壇新秀最高獎、"國藝杯"全國書法作品大賽最高獎、"鼎元杯"全國電視書法大賽最高獎、"根親杯"全國書畫四條屏展最高獎、書法導報第二屆全國手卷展最高獎、"中國書法•翰墨天下"年賽最高獎、首屆甘肅省青年書法篆刻展最高獎、楊萬裡誕辰890周年全國書法展最高獎、"陸羽杯"首屆全國茶文化書法最高獎、第二屆"同龢杯"全國書法展二等獎、"嚴寅亮杯"全國書法作品展二等獎、"明博杯"全國名家書畫大展二等獎、"凱嘉杯"書法篆刻臨摹展二等獎、中書協培訓中心教學成果展三等獎、第二屆"王鐸杯"全國書法展三等獎、首屆國際詩酒文化大會書法銅獎、第五屆"商鼎杯"全國書法展銅獎、中國書壇中青年"百強榜"提名獎、第四屆"梁披雲杯"書法展提名獎等。
入展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作品展、第三屆"林散之獎"書法雙年展、全國第四屆草書作品展、全國第二屆大字書法展、全國首屆書法小品展、全國首屆書法臨帖作品展、首屆"鍾繇獎"全國書法篆刻展、"廉江紅橙獎"全國書法作品展、"鐵人杯"全國書法大展、第二屆中國西部書法篆刻作品展、中國•貴州"百裡杜鵑"全國書法展、慶祝建黨90周年全國職工展、"烏海杯"當代書法國際大賽、第四屆中國中小學書法節教師展、第二屆"沙孟海杯"全國書法篆刻展、第二、四屆"四堂杯"全國書法展、第四屆煤礦藝術節全國書法展、第三屆中日議員公務員書法展、甘肅書法名家百人作品展、首屆、二屆甘肅優秀青年書法家學術提名展等。
2016、2017年被甘肅省書法家協會評為年度"優秀書法家"。並先後獲得甘肅省委省政府敦煌文藝獎三等獎、平涼市委市政府崆峒文藝獎一等獎、靜寧縣委縣政府成紀文藝獎一等獎。
作品欣賞
興會淋漓 通脫瀟灑
——青年書法家楊東亮其人其書
雖處一地,認識東亮的時間相對較晚,那是2009年秋季靜寧「零度空間」成立後,在空間的12位作者中東亮屬年齡最小的。初識東亮,滿臉的靦腆與幼氣讓人喜愛,其書作亦是,此前在鵬軍君書法工作室已學習兩年,那時東亮的書法作品已經透露出了許多靈性與才氣、睿智與大氣,讓我看好。這期間,東亮又在中書協培訓中心行草函授班、隸書函授班學習,2012年赴中書協西部新秀研修班楷書班學習,2013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生課程班學習。或許是因為走出去培訓學習的原因,成就了他後來諸多讓人出乎意料的成績,讓我欣慰。近年來,東亮在中書協主辦的第三屆行草展、首屆"西狹頌"展、"信德杯"展中均榮獲書法最高獎。作品先後入展全國第十屆全國展、第三屆"林散之獎"雙年展、首屆小品展、首屆臨帖展等數十次大型展賽。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部書界新秀研修班成員,甘肅省書協創作與提高班授課教師。
有人說學書必須從楷入手,也有人說學書與年齡有關,這兩種說法都有其一定的片面性。但我認為學書關鍵在於路子和方法的正確與否,即使是路子和方法對了,如果沒有抓準古代經典法帖中適合於個體的經典之作,也很難入門與提高,這些只是對技的初級層面上的認識。
東亮就是一個從草書直接入手的書家,其草書師法孫過庭、二王、張旭、懷素、祝枝山等,草書分為章草、小草和大草,東亮於草能大能小,用筆變化無窮。孫過庭說「草貴流而暢」,也就是說,書草要流動暢達。所謂流動即為用筆靈活,不可拘束。一支毛筆可以順用、逆用、正用、側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純任自然,任意揮灑,放得開、收得住,牽絲出於自然,用筆仍有頓挫。所謂暢達,就是能凌空取勢,縱橫馳騁,無滯無礙,既有正書的凝重,決不能—筆帶過,用筆浮滑,又不能繚繞失度,徒增繁複。
東亮追求線條的動蕩感,動蕩生變化,動蕩充滿著無限生機,因為它傾注著書寫者的激情。草書點畫的韻律是以用筆的快慢節奏來表現書法動態美的方法,寫出了字的節奏,也就寫出了草書的特徵。劉熙載說得好:「行筆不論遲速,期備於法,善書者雖速而法備,不善書者,雖遲而法遺。」東亮在這一方面還特別強調其草書點畫質地的強勁、線條姿態的灑脫、結構的舒展、章法的得體、布局的適宜、神採與氣勢的充沛、韻律節奏的協調與整體作品的和諧,這些在他的獲獎作品中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東亮能在草書的點畫線條、字體結構、行列安排、章法布局中程度不等地比擬吸收;也能在神採奇趣、風度韻味、姿貌格調和骨力氣勢方面表現出來,這是他草書創作的高明之處。
凡長期書草者若不從其它書體或藝術門類中汲取營養進行調理,終必導致俗氣、流滑、浮燥與氣短之弊。東亮在這一方面是極其睿智和聰明的,他不固守於某一點,而是主動努力的去拓寬路子。他在經營好草書創作的同時,將視野拓展到了蘇軾的行書領域,這點更是難能可貴。蘇軾書法以胖為美,用墨豐腴、結字扁平、筆畫舒展、輕重錯落、嫵媚天真,在蘇軾的書法中,極少看到枯筆與飛白,而是字字豐潤,多呈扁平,蘇軾的所有作品都有此特點,如《赤壁賦》《洞庭春色賦》《辯才老師帖》《與董長官帖》等。我書蘇多年,蘇書自然率直、天真樸拙、溫良敦厚、肥扁樸拙、毫無狂怪做作之意給我留下的印象極深。東亮有著草書書寫的簡約與靈活性,所以,對於行書創作更加呈現活潑與瀟灑,行書創作形式以蘇軾手札形式為主,而且,更主要的是將小手札形式放大到了大幅作品創作形式中,將蘇軾的書卷氣躍然紙上,這在全國中青年書法家蘇字創作中是為數不多的。
蘇軾的思想通脫而瀟灑,不拘一格,其在文藝創作上多方面的才華又使他善於打通各種不同的藝術門類來進行體會與思考,從而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所以蘇軾的風格論與創作論都貫穿著一種「通」的精神,前者的具體表現是對不同風格的兼收並蓄並進而交融相濟,後者則表現為在各種不同的藝術門類之間進行功能移植與風格滲融。「通」本是古人非常重視的一種思想境界,《易•繫辭》有雲「極數知來之謂古,通變之謂事」的說法,唐人孔穎達說:「物之窮極,欲使開通,須知其變化,乃得通也。」在蘇軾看來,一切藝術都有內在的一致性,所有的藝術門類之間都有相通之處,它們在功能與風格上都是可以互相滲透、融合的。東亮以草通諸體的思想完全與蘇軾的通脫思想相吻合,他將行、楷、隸、篆及篆刻等達成了一種共同的默契與同步,這是一種書法創作的大境界也是一種高境界。從東亮近年創作出的行、楷、隸、篆及篆刻作品看,都是從草書等諸體裡面相互通脫出來的,行書師法東坡,楷書汲取魏碑,隸書浸淫張遷、石門、禮器等,篆書則以金文為主,諸體皆能。東亮既能做大字也能書小楷,篆刻更透出一股靈氣,格調清新,這是一種歷練與修為,在這點上很多人是做不到的。因為,在許多這樣的書家中有一種或兩種書體是比較專業的,其餘書體則就顯得比較業餘了,甚至有點俗氣與江湖。東亮的通脫是青年書家中的佼佼者,也是全國80後青年書家的代表。
當然,東亮作為一個年輕的書家,其書法創作還顯得有些稚嫩,尤其是小楷需要在深入經典的過程中寫出古雅與靜氣。因為,書法與人的修為和閱歷有關,東亮喜歡讀書,喜歡寫作,具有高雅的藝術趣味和修養,這對書法而言也是一種積累,相信在不遠的將來能在書法諸體的創作領域中走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來。
二0一五年六月王懷罡於閒齋
出品 | 監製 | 編輯 雲山堂主柏永舵
請君掃碼關注,更多精品與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