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金寶、成龍之前,劉家良一直是公認的最重要的武術導演,他近乎開創了現代動作電影。
劉家良是黃飛鴻的嫡傳弟子,也是香港從動作指導晉升為導演的第一人。他一生拍片四百餘部,南拳北腿樣樣精通。
劉家良自幼跟隨父親劉湛練武,據他說曾經受過極其艱苦的磨練。以扎馬一招為例,他足足學了半年,當時的他只有七歲。
因為父親劉湛是林世榮大師的正宗嫡傳,對洪拳體系內的功夫掌握得非常全面,劉家良從他那裡學到了全套拳術、兵器、功法以及技擊實戰之法,尤其對傳統練功的程序、器械、技巧等有深入了解,這些後來都被他運用到了自己的電影裡。此外,他還通曉詠春、螳螂等多種南北武術。
劉家良十幾歲時,便跟隨父親劉湛參加電影拍攝,先在《黃飛鴻》等粵語片中跑龍套,後來涉足武術指導。其間,他與「北派」武師相互配合,取長補短,積累了大量銀幕武打經驗。
1963年,他與唐佳在拍攝《南龍北鳳》一片時開始合作,三年後因參與張鑫炎執導的武俠片《雲海玉弓緣》,在片中運用「威亞」技術,創造「凌空擊劍」的經典場面,而聲名鵲起,演職員表裡面第一次出現了「武術指導」這個稱謂,而這個武術指導正是劉家良。
成名後的劉家良被「邵氏」招至麾下,不久,他成為張徹導演的御用武指,從此進入了事業的黃金期。「張家班」最著名武俠片、功夫片,大都有他的貢獻在內。
劉家良沒有上過學,學識都是從片場上得來。隨著積累的日益增多,他開始有意進軍導演領域。1975年,他因與張徹不睦,離開「張家班」。「邵氏」公司為了留住人才,同意他轉做導演。他抓住機會,出手不凡,以《神打》一片一炮打響,從而成為香港電影史上由武術指導成功轉型導演的第一人。
在以後的近三十年時間裡,劉家班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屬於全盛時期,先後栽培了劉家輝、劉家榮、汪禹、小侯、惠英紅等功夫片演員。
劉家良陸續執導了數十部功夫片,幾乎部部精彩,有《少林三十六房》、《中華丈夫》、《長輩》、《十八般武藝》......
其中以《少林寺三十六房》最為著名,這部電影上映後成為當年香港影壇的十大賣座片,同時也把少林寺功夫片推向巔峰,弟弟劉家輝也在踏入電影圈五年後一舉成名,成為香港最紅的動作明星。
可以看出,劉家良的電影風格特色是「硬橋硬馬」,鏡頭通常會統攝武打演員的全身,使觀眾能夠欣賞到功夫的每招每式。他一般會讓演員在單個鏡頭內較量10個甚至15個回合,而演員在取景框內的移動是一個場景最大的活力來源。
他設計的招式是一身正氣,你來我往的拆招將功夫很大程度上展現出來,功架十足、揮灑漂亮,一貫主張硬橋硬馬真實功夫、拳拳到頭的武打路線。一度與成龍、洪金寶的動作喜劇分庭抗禮,平分天下。
徐克評價劉家良:為電影界打開一條剛強有力的武術風格。
經典動作:《少林搭棚大師》中的「竹棚闖關」
在這一段劉家輝與三德和尚的打鬥中,劉家良「硬橋硬馬」的動作設計風格很明顯,基本就是一板一眼的見招拆招。為了增強真實感,雙方在肢體碰觸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小小的停頓,就是為了讓觀眾看得更清楚。這一動作段落沒有太多花哨的設計,唯一花哨的設計就是運用了一些沙袋、竹子、木錐來作為動作的輔助手段。
後來,當別人都去追趕新潮流時,他仍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孜孜以求,力圖將功夫片這一香港特有的片種精益求精。他用鏡頭語言演繹武術的一招一式、運氣行功、發力用法,可謂臻於化境。如今,說起用電影表現傳統真功夫的最高水準,仍非劉家良莫屬。
劉家良在求新求變之餘,對傳統相當敬重,所以後來和徐克在《黃飛鴻》、和成龍在《醉拳2》鬧出不愉快,作為黃飛鴻曾徒孫,他有自己的堅守,他認為黃飛鴻不應該飛來飛去。許多人可能不認同這份堅守。
除了宣傳洪拳等傳統武術,劉家良還大力弘揚其蘊含的武德文化理念。
比如1981年的電影《武館》,他就為我們普及了一些舞獅知識,不能嗅屁股、眨眼、起單腳等,然後接著就是一場舞獅採青,劉家良用極為複雜又華麗的場景布局和設計來展現舞獅採青的過程,精彩的疊羅漢行雲流水,就如好萊塢歌舞片般奢華。
在他作品中,幾乎每一部都涉及於此,什麼「立德修身」、「尊師重道」、「民族尊嚴」、「止戈為武」、「少怨恨多寬恕」等等,都通過人物的言語或身體力行表達出來。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邵氏電影停產,加上新派武俠片的崛起和成家班等更具觀賞性的武術風格的出現,劉家班注重拳拳到肉的實戰風格被冷落。
在2010年金像獎頒獎典禮上,年過古稀的劉家良健步走上領獎臺,迎取他的終身成就獎。
千帆過盡,人海沉浮,回首一生的劉家良在臺上鏗鏘有力的說出一句話:
「我父親是劉湛,洪拳的!他師傅是林世榮,林世榮的師父,是黃飛鴻!」
2013年6月25日,劉家良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