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國內最火的原創綜藝節目莫過於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詩詞大會》上最刺激的環節莫過於「飛花令」了!而復旦才女武亦姝亦因為玩轉了「飛花令」而最終獲得大賽冠軍,被網友稱為才貌雙全的「國民女孩」。
我們《國寶檔案》為這樣的節目叫好!在低俗橫行的網絡文化中,能有這樣一個宏揚中國古文化的節目,真的讓人激動!
「飛花令」屬於古人「行酒令」的一種,其實在它之外,還有眾多腦洞大開的雅令。
要聊到「飛花令」,就不得不提及中國源遠流長的酒文化。酒令是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筵席上是助興取樂的飲酒遊戲,萌生於儒家的「禮」,最早誕生於周。飲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傳統的表現,又是他們飲酒藝術與聰明才智的結晶。
「飛花」出自唐代詩人韓翃的名詩《寒食》中的「春城無 處 不 飛花」。行飛花令時選用詩和詞,也可用曲,但選擇的句子一般不超過7個字。這裡舉個例講講這種遊戲的規則。酒宴上甲說一句第一字帶有「花」的詩詞,如「花開堪折直須折」。乙則接「落花人獨立」,花在第二字位置上。丙接「感時花濺淚」,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以此類推,花在第七個字位置(也就是最後一字)則一輪完成,可繼續循環下去,答不上或答錯的則罰酒。
其實在唐代,帶有「飛花」二字的詩句不少,如武元衡的「飛花寂寂燕雙雙」,顧況的「飛花簷卜旃檀香」,薛稷的「飛花亂下珊瑚枝」,薛曜的「飛花藉藉迷行路」……
為何只有「春城無處不飛花」被公認為「飛花令」的緣起?其原因有二,一是韓翃是唐德宗李适欣賞的詩人,其二是韓翃本人也是好酒之人,其詩作中不少都和酒有關。
在本季《中國詩詞大會》中,節目組引進並改良了「飛花令」,為每場比賽設置一個關鍵字,不再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雲」「春」「月」「夜」等詩詞中的高頻字,在場上選手完成答題後,由選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團答題成績的第一名,來到舞臺中間,輪流背誦含有關鍵字的詩句,獲勝者直戰擂主。「飛花令」是真正高手之間的對抗,挑戰者必須在極短時間內完整說出一聯詩句,這不僅考察選手的詩詞儲備,更是臨場反應和心理素質的較量,因而「飛花令」的競賽感很強,這是觀賞性和文化內涵兼備,因此產生了強勢的朋友圈刷屏現象。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人類的心智都是相通的,自古以來,中國有「飛花令」這樣的文字遊戲,西方也有像PUZZLE這樣的拼圖填字遊戲,兩者都是考驗智慧,只不過中國式的PUZZLE文化底蘊更厚重一些。其實「行酒令」也遠遠不止「飛花令」一種,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是「對句」,酒席筵前行令也常常採取聯對形式。
行令聯對常見的形式是一人出上聯,另一人對下聯,對不出則飲罰酒。還有一種形式是限定題目,每人作一副對聯,作不出者罰飲酒。傳說中的宋代文學家蘇洵一日家宴上限以「冷香」二字聯對行令的故事,便是一例(水向石邊流出冷,風從花裡過來香)。此令要求上下聯句尾分別是「冷香」二字。
還有一個比較燒腦的腳「析字」,也可以叫「釋字」,是通過對字的分析解釋,引申出某種道理和內容,構成行令語言。明代馮夢龍《古今譚概》記載韓雍和夏壎喝酒行令,要一個字裡有大人、小人,並用諺語二句來證明它,韓雍說道:「傘字有五人,下列眾小人,上侍一大人。所謂有福之人人服侍,無福之人服侍人。」
中國酒令名目繁雜,無法精確統計到底有多少種類。據清代俞敦培著《酒令叢鈔》記載,大體分為四大類,即:古令、雅令、通令、籌令。《中國酒令大觀》(麻國鈞麻叔雲編著)則分為:覆射猜拳類68種;口頭文字類348種;骰子類128種;骨(牙)牌類38種;籌子類78種;雜類56種等六大類,計726種。
覆射猜拳分覆射令和猜子令,兩者都是藏起某物,令對方猜射;或一人說出一字,以該字隱某物,令對方也以一字射此物。覆射遊戲早期的玩法主要是制謎猜謎和用盆盂碗等把某物件事先隱藏遮蓋起來,讓人猜度。這兩種耍法都是比較直接的。
後來,在此基礎上又產生了一種間接曲折的語言文字形式的覆射遊戲,其法是用相連字句隱寓事物,令人猜度,若射者猜不出或猜錯以及覆者誤判射者的猜度時,都要罰酒。
《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描寫的覆射酒令即與此同。比如,寶釵和探春擲骰對了點子後,探春便覆了個「人」字,寶釵說「人」字泛得很,探春又覆了一個「窗」字,兩覆一射。寶釵見席上有雞,便射著探春用的是「雞窗」、「雞人」二典,即覆的「雞」字,因而射了一個「塒」字。探春一聽,知他射著,用了「雞棲於塒」的典,這叫「雙覆一射」。(雞窗:傳說晉代袞州刺史宋處宗得一長鳴雞,經常放在書齋窗邊,雞忽然會說人話,同處宗終日交談,處宗因而學問大進。後人遂用雞窗代稱書。雞人:古代皇宮內用侍衛頭戴紅色配飾於清晨報曉,貌似公雞狀。後用雞人指報曉。)再如,李紈和岫煙對了點後,李紈便覆了一個「瓢」字,用了「瓢樽空掛壁」的典,即覆的「樽」字,岫煙射著,說了一個「綠」字,概用了詩句「愁向綠樽生」的典。二人才會意,各飲一口。
無論是在餐廳還是酒吧,今人都喜歡猜拳助個酒興,而猜拳則是唐代「手勢令」的後裔。划拳又作「豁拳」、「豁指頭」,它又有「拇戰」、「拇陣」的雅稱。明代李日華的《六研齋筆記》、清代郎廷極的《勝飲篇》均有記述。
「行酒令」可以大俗也能大雅,市井百姓和文人雅士都熱衷此道。四川宜賓有一個「曲水流觴」遺址,是宋代文人黃庭堅留下的,他當時是為了向晉代書法家王羲之致敬。「曲水流觴」乃中國文人雅集的標榜典範,因此流芳千古。源於公元1600多年前王羲之,與謝安、孫卓等42人開了一次特別「嗨」的派對,派對上誕生了中國史上最有腔調的「行酒令」。
當時,42人將盛了酒的觴放在溪中,由上遊浮水徐徐而下,經過彎彎曲曲的溪流,觴在誰的面前打轉或停下,誰就得即興賦詩並飲酒。
(長按上面二維碼圖形,關注「國寶檔案」)
「飛花」出自唐代詩人韓翃的名詩《寒食》中的「春城無 處 不 飛花」。行飛花令時選用詩和詞,也可用曲,但選擇的句子一般不超過7個字。這裡舉個例講講這種遊戲的規則。酒宴上甲說一句第一字帶有「花」的詩詞,如「花開堪折直須折」。乙則接「落花人獨立」,花在第二字位置上。丙接「感時花濺淚」,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以此類推,花在第七個字位置(也就是最後一字)則一輪完成,可繼續循環下去,答不上或答錯的則罰酒。
其實在唐代,帶有「飛花」二字的詩句不少,如武元衡的「飛花寂寂燕雙雙」,顧況的「飛花簷卜旃檀香」,薛稷的「飛花亂下珊瑚枝」,薛曜的「飛花藉藉迷行路」……
為何只有「春城無處不飛花」被公認為「飛花令」的緣起?其原因有二,一是韓翃是唐德宗李适欣賞的詩人,其二是韓翃本人也是好酒之人,其詩作中不少都和酒有關。
在本季《中國詩詞大會》中,節目組引進並改良了「飛花令」,為每場比賽設置一個關鍵字,不再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雲」「春」「月」「夜」等詩詞中的高頻字,在場上選手完成答題後,由選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團答題成績的第一名,來到舞臺中間,輪流背誦含有關鍵字的詩句,獲勝者直戰擂主。「飛花令」是真正高手之間的對抗,挑戰者必須在極短時間內完整說出一聯詩句,這不僅考察選手的詩詞儲備,更是臨場反應和心理素質的較量,因而「飛花令」的競賽感很強,這是觀賞性和文化內涵兼備,因此產生了強勢的朋友圈刷屏現象。
酒令花樣多
大俗且大雅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人類的心智都是相通的,自古以來,中國有「飛花令」這樣的文字遊戲,西方也有像PUZZLE這樣的拼圖填字遊戲,兩者都是考驗智慧,只不過中國式的PUZZLE文化底蘊更厚重一些。其實「行酒令」也遠遠不止「飛花令」一種,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是「對句」,酒席筵前行令也常常採取聯對形式。行令聯對常見的形式是一人出上聯,另一人對下聯,對不出則飲罰酒。還有一種形式是限定題目,每人作一副對聯,作不出者罰飲酒。傳說中的宋代文學家蘇洵一日家宴上限以「冷香」二字聯對行令的故事,便是一例(水向石邊流出冷,風從花裡過來香)。此令要求上下聯句尾分別是「冷香」二字。
還有一個比較燒腦的腳「析字」,也可以叫「釋字」,是通過對字的分析解釋,引申出某種道理和內容,構成行令語言。明代馮夢龍《古今譚概》記載韓雍和夏壎喝酒行令,要一個字裡有大人、小人,並用諺語二句來證明它,韓雍說道:「傘字有五人,下列眾小人,上侍一大人。所謂有福之人人服侍,無福之人服侍人。」
中國酒令名目繁雜,無法精確統計到底有多少種類。據清代俞敦培著《酒令叢鈔》記載,大體分為四大類,即:古令、雅令、通令、籌令。《中國酒令大觀》(麻國鈞麻叔雲編著)則分為:覆射猜拳類68種;口頭文字類348種;骰子類128種;骨(牙)牌類38種;籌子類78種;雜類56種等六大類,計726種。
猜拳:唐代「手勢令」後裔
覆射猜拳分覆射令和猜子令,兩者都是藏起某物,令對方猜射;或一人說出一字,以該字隱某物,令對方也以一字射此物。覆射遊戲早期的玩法主要是制謎猜謎和用盆盂碗等把某物件事先隱藏遮蓋起來,讓人猜度。這兩種耍法都是比較直接的。後來,在此基礎上又產生了一種間接曲折的語言文字形式的覆射遊戲,其法是用相連字句隱寓事物,令人猜度,若射者猜不出或猜錯以及覆者誤判射者的猜度時,都要罰酒。《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描寫的覆射酒令即與此同。比如,寶釵和探春擲骰對了點子後,探春便覆了個「人」字,寶釵說「人」字泛得很,探春又覆了一個「窗」字,兩覆一射。寶釵見席上有雞,便射著探春用的是「雞窗」、「雞人」二典,即覆的「雞」字,因而射了一個「塒」字。探春一聽,知他射著,用了「雞棲於塒」的典,這叫「雙覆一射」。(雞窗:傳說晉代袞州刺史宋處宗得一長鳴雞,經常放在書齋窗邊,雞忽然會說人話,同處宗終日交談,處宗因而學問大進。後人遂用雞窗代稱書。雞人:古代皇宮內用侍衛頭戴紅色配飾於清晨報曉,貌似公雞狀。後用雞人指報曉。)再如,李紈和岫煙對了點後,李紈便覆了一個「瓢」字,用了「瓢樽空掛壁」的典,即覆的「樽」字,岫煙射著,說了一個「綠」字,概用了詩句「愁向綠樽生」的典。二人才會意,各飲一口。
無論是在餐廳還是酒吧,今人都喜歡猜拳助個酒興,而猜拳則是唐代「手勢令」的後裔。划拳又作「豁拳」、「豁指頭」,它又有「拇戰」、「拇陣」的雅稱。明代李日華的《六研齋筆記》、清代郎廷極的《勝飲篇》均有記述。
「行酒令」可以大俗也能大雅,市井百姓和文人雅士都熱衷此道。四川宜賓有一個「曲水流觴」遺址,是宋代文人黃庭堅留下的,他當時是為了向晉代書法家王羲之致敬。「曲水流觴」乃中國文人雅集的標榜典範,因此流芳千古。源於公元1600多年前王羲之,與謝安、孫卓等42人開了一次特別「嗨」的派對,派對上誕生了中國史上最有腔調的「行酒令」。
當時,42人將盛了酒的觴放在溪中,由上遊浮水徐徐而下,經過彎彎曲曲的溪流,觴在誰的面前打轉或停下,誰就得即興賦詩並飲酒。
(長按上面二維碼圖形,關注「國寶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