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絲路筆墨江山
張錄成藝術簡介
張錄成是當代中國畫壇著名絲路大寫意畫家,絲路文化學者,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大學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書畫研究室主任,現任中國公共關係協會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張錄成生長在絲綢之路重鎮酒泉,後紮根新疆三十餘年,期間遊學於中央美院、中國畫研究院、北京大學,深入研究絲路文化,探索出了表現絲綢之路蒼茫、博大、雄渾、悲壯的筆墨語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絲路繪畫風格,廣受名家高評,被譽為「在傳統繪畫筆墨語言、繪畫境界、繪畫美學三個方面有所突破的畫家」。
張錄成曾多次參加全國美展並獲獎,作品曾在北京、香港、日本、新加坡、法國、義大利等地展出,多幅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博物館和畫廊收藏。作品《天馬圖》在佳士得香港2019中國當代水墨秋拍中領銜成交。
神韻天成邊塞詩思
———談談張錄成的畫
劉大為(中國美協主席)
張錄成多年來醉心於西部題材的創作。他的作品以關注現實、關注生活、關注中國畫隨時代而新的探索為特點,並形成鮮明的個人風格,為當代中國畫壇所矚目。
表現西部生活的作品很多,成就了很多優秀作品和大畫家。但我們不能只依賴前人已總結的程式規律和表現方法,而應當使自己整個身心投入自然、體悟自然,從而探索新的表現方法和表現形式。對此,張錄成做了非常有意義的探索。他擺脫了人們爭相追逐的或急功近利的「熱鬧」場面,而是常年奔走於天山雪域、戈壁沙漠,甘於寂寞,深入生活。經過數十年的艱苦努力,獨闢蹊徑,畫出了一批有思想、有深度、表現技法獨特、構成新穎具有國際視野的好作品,非常難能可貴。這些作品不是簡單的技巧堆砌,不是只為形式上的新奇,更不是張冠李戴「拼接」式的「製作」畫面,只圖表面效果。
而是用草書的手法潑灑生活的積累,展示地域人文歲月的積澱,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從堅實雄厚的生活基礎與繪畫基礎上探索,使作品充盈一種獨特的廣闊、雄渾、蒼茫的邊塞詩意,作品中表現的古道落日,戈壁荒漠中胡楊枯柳的蒼涼悲壯,草原牛馬、駱駝、生靈的野性張力,有一種超越表象,切入文化本體,在當代多元文化多重性上展開,使作品既有濃厚的地域性,又有鮮明的時代個性,更深刻地揭示了人們在這片廣袤蒼茫、亙古天地生生不息的精神世界。他的《塔克拉瑪幹野駝》《騰越》《古道佛光》等作品,以大寫意的手法,用枯筆焦墨,倜儻不羈地潑灑出群駝群馬的姿態神力和撼飈氣勢,中鋒勾其扼要,點、線、面反覆交錯的善用,調動草書線條的內在能動性,既形象生動又觸摸現實,賦予了天山南北沙漠古道、草原風情地域性特徵。傳統筆墨的錘鍊,不僅奠定了夯實的基礎,也為他探索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張錄成生長在絲綢之路酒泉,從小酷愛繪畫,以此特長招入新疆軍區,在大草原大沙漠裡生活了近20年。他以牛、馬、駱駝、胡楊為創作對象,紮根於偏遠的軍馬場,從此,他的心靈完全融入了這些天地生靈。要真正畫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必須先找到和自己心靈相通、氣息相合的生活土壤,在不斷的探索中,他終於找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切入點,他在這些生靈的身上找到了絲路文化的信息,承載其精神和力量的巨大能量。為了不斷充實自己,他先後求學於湖南岳陽、中央美院、中國畫研究院、北京大學諸名家,使繪畫視界得以升華。
他幾十年來堅持一面深入傳統,一面學習生活。他強調以寬闊的視角讀書學習,更注重畫外知識的積累,堅持讀書臨帖,在書法練習中升華筆墨語言,全面提高修養,使作品達到更高的境界。所以,他作畫胸有成竹,筆法精煉,形神自生。他的畫極富個性色彩,筆墨語言獨特,具有時代氣息和新的審美視界。
他對牛、馬、駱駝、胡楊的表現下過苦功,畫的速寫數以萬計,他對動物的運動結構,生活習性做過深入研究,並對動物在歷史演變、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十分了解,更對古絲路文化的遺存孜孜以求,並對這些和中原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徵格外用心。無論他畫的群駝、群馬、還是胡楊,都表現出了西域絲路文化曠古幽深的大境界,從而使他的畫有著不一樣的表現思想,不一樣的美學意境,以其蒼茫沉雄、極富藝術魅力的佳構為當代中國畫壇所矚目。
此外,張錄成的作品在追求傳統審美的同時,又不斷吸收現代水墨的營養,純化筆墨、解構筆墨,並將之抽象化,使畫面營造出一種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的氣魄。他將現實生活中真切的心理感受融入強化筆墨之中,高度提煉、概括以達到藝術升華,產生強烈的視覺張力和衝擊力。同時,又強化作品整體結構特徵弱化細節描繪,注重文化蘊藏而略其具表象,顯示出他的秉性與修養,呼喚對西域古道、天山草原文化乃至人生命運的思索追問。 張錄成對西部題材的探索,已臻一條寬闊的大道,我們祝他走得更高更遠。 2010年12月7日#藝惠藏#
「藝惠藏」殿堂畫家陳清泉的作品的山水畫雄偉壯闊多神秀氣象萬千
「藝惠藏」紅牆畫家陳清泉山水畫《氣壯山河》走進最高殿堂
「藝惠藏」抱甕者說—國畫大師霍春陽隨筆系列一
「藝惠藏」丁嘉耕是書壇泰鬥沙孟海、歐陽中石教授的得意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