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4月23日,一項中央特派的「任務」被重工業部鋼鐵工業管理局副局長楊維帶到了包頭市。
和楊維一同前來的還有石景山鋼鐵廠設計處的幾位行政幹部和技術幹部。
早在1949年12月底,在第一次全國鋼鐵工業會議上,黨中央就明確指示:
將包頭列為「未來鋼鐵中心」之一!
為此,中央和包頭市緊密配合,組建了一支以楊維為首的專家團,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如火如荼地開展了「包鋼」的籌備工作。
首當其衝的是廠址的選擇。
1953年4月——5月,專家組先後兩次在包頭周圍地區勘察,共選出10處廠址。
但並非全部都是理想的地點,除了萬水泉附近條件更符合實際需要以外,其餘9處都存在各種問題。
這時,蘇聯專家米楊維奇建議:
可以適當擴大廠址選擇的地區,並將各種條件按照權重列出來作為對照!
7月,由楊維和包鋼設計總工程師安德列耶夫組織領導,選址小組和蘇聯專家開始第二次廠址考察,又勘察出了5處廠址。
加上之前已經踏勘的10處,一共有15處地區列入候選名單。
經過全面詳細的調查和各項技術經濟條件的對比、分析後,宋家壕、萬水泉和烏梁素海這三處地區進入了「決賽圈」。
為了最終確定選址位置,蘇聯方面特意請來了蘇聯黑色冶金工業部國立冶金工廠設計總院院長別良契可夫。
他在飛機上就仔細地研究過了「包鋼小組」提供的報告,一下飛機就立刻召集了一次會議。
別良契可夫強調:
被選廠址在做總體布置時,要適合流水作業,減少廠內運輸。
另外,被選廠址還要有多餘的土地面積保證工廠最大發展的可能性。
負責包鋼廠址選擇的中國代表楊維心裡其實很著急:
因為選址問題,專家小組已經籌備了三個月了,包鋼要想完成「一五計劃」的目標,時間相當緊迫。
為此,他們曾向蘇聯專家提出建議:
是否可以先成立一間中小型鋼鐵廠進行試產,等勘探處更合適的位置再進行大廠建設。
蘇聯專家的答覆是:
這樣做既浪費資源,又浪費人力物力,為了中國的經濟考慮,不應該這樣做。
於是,包鋼的選址問題只能按照蘇方「慢工出細活」的要求解決。
最終,經過三個方面的考量,宋家壕地區勝出,成為「包鋼」的選址地:
第一、地形合適
宋家壕廠區除東部與昆都侖河河床間有陡峭的崖岸外,向北、向西、向南都比較平坦,廠址有自由布置之餘地,住宅區亦可布置在工廠附近。
第二、地層構造良好
宋家壕廠區的地層為粘性土、砂和大塊碎石類土壤層層相間,雖不是重型廠房很理想的天然地基,但從土壤的承載力及對建築物的沉降方面來說,是比較良好的。
第三、供水便利
宋家壕廠區位於昆都侖河河畔,昆都侖河河床有良好的蓄水層,對於將來的工業用水大有益處。
楊維看完報告後,大腿一拍:「這個地方好!」
他趕緊向中央匯報了選址的進展,1954年6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財經委員會批准包鋼在宋家壕建廠!
在確定了包鋼廠址後,蘇聯專家和中方技術人員開始緊鑼密鼓地進行包鋼廠址的工程地質勘察和水土分析工作。
蘇聯黑色冶金工業部國立冶金工廠設計院用20天時間完成了包鋼廠區勘探的總平面圖設計並交付給中方。
在實際操作方面,蘇聯專家阿拉諾維奇對中方技術人員進行了具體的指導:
在廠區測量問題上,中方人員準備採用「量距法」,即根據幾何形面積進行計算,好處是計算面積準確,弊端則是耗時耗費很長。
蘇聯專家建議,可以採用「視距法」,利用已知長度,推算與之對應的距離,可以很好地契合包鋼廠區地勢平坦的實際情況。
執行的結果是,大大減少了工作量,使整個工程量縮減了三分之一,提高了效率。
完成了包鋼廠區的基本設定以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
儘可能地精確勘探附近的礦藏量,以便確定今後的生產規模!
包鋼的礦石主要來源於白雲鄂博區域。
負責勘探這一區域的是「241地質勘探隊」,早在1950年,這支勘探小組就已經在忙著勘探工作了。
而蘇聯專家的到來,讓這支勘探小組得到了系統性的學習。
蘇聯專家柯羅特基是第一批來到白雲鄂博幫助勘探的專家之一。
他對勘探方法和布置勘探網作了具體指導,並幫助編制了主、東、西礦體的勘探設計工作。
由於白雲鄂博礦區地勢較為陡峭,整體勘探的難度很大,柯羅特基將其分為三塊區域。
其中地勢較為平坦的主礦區和東礦區是勘探的重點。
勘探的結果自然是理想的,白雲鄂博擁有巨量的礦石儲備,完全足夠撐起包鋼的生產工作。
但也有不足之處:
白雲鄂博礦石的螢石(氟化鈣)含量相對較高!
當時普遍採用「高爐煉鋼」的方法,螢石含量高的礦石在被煉製後會產生堆積在爐底的爐渣。
這種爐渣過於易熔且流動性大,極易容易侵蝕爐。
這樣一來,爐內的溫度就會降低,煉出來的鋼鐵含硫量過高,達不到生產所需。
當時,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
通過礦石冶煉試驗,選擇適合白雲鄂博礦石的高爐冶煉設備!
負責這一項技術指導的是蘇聯專家肖米克,他做出了三點要求:
制定良好的選篩制度確定煤氣的清洗過程和方法儘可能降低汙染在肖米克的組織和指導下,中國科學院、東北工學院、北京醫學院的有關人員共同研究,經過近一個月的冶煉試驗,得出了重要的試驗結論:
冶煉螢石含量很高的白雲鄂博礦石,如將爐渣鹼性爐料的「超鹼度」提高到4,就能保證冶煉順利進行!
另外,肖米克還建議礦石冶煉試驗最好在10立方米小高爐內連續進行,一直到包鋼投入生產,其目的是為了節約礦石且能耗較低。
事實證明,蘇聯專家的幫助和指導讓包鋼的建設少走了很多彎路。
肖米克曾向中國重工業部部長王鶴壽提出建議:
先把白雲鄂博礦石富礦分採出來,如果數量足夠,就不先著急建立選礦廠——畢竟選礦廠也只是為了除去白雲鄂博礦石中的螢石而已。
這樣一來,公司可以提早投入生產,從而節省大量近期投資。
這是針對當時中國較為貧窮境況的中肯意見,也讓包鋼的生產進入了優先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