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已悄然改變大眾的生活和消費方式:不少原本選擇前往美容美髮機構的愛美人士,今年也更傾向於「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居家染髮。同時,近年來,「脫髮」也成為青年人關注健康和美觀的重要領域。權威商業報告顯示,購買各種植髮、生發、護髮產品的消費者中,80後和90後人群佔比高達75%。
染髮會導致脫髮嗎?染髮會致癌嗎?脫髮究竟是什麼原因?日前,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副主任、植髮中心主任、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皮膚專業委員會毛髮學組組長吳文育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表示,雖然脫髮由多種因素導致,但遺傳仍是最大的原因。
「通過我們的臨床粗略統計,在脫髮人群中,熬夜人群的比例非常高。」他表示,脫髮主要與雄激素有較為密切的關係,而熬夜人群的大腦長時間處於興奮工作狀態,大腦運轉需要維持體內激素水平,雄激素水平隨之升高,從而引起脫髮。
除了因焦慮、不良生活習慣引起的脫髮,近年來,燙染導致脫髮的說法也時有耳聞。近期,巴黎歐萊雅聯合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與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皮膚專委會共同發布了《2020染髮安全趨勢報告》,其中就有38%的消費者擔心,經常染髮會引發脫髮。「其實染髮和脫髮之間沒有直接的相關性。「吳文育解釋,」但染髮過程中,毛鱗片會打開,如果修復不得當,容易損傷發質。」
該《報告》指出,疫情後,52%的消費者在選購染髮產品時,將產品安全性視為第一考量因素。同時,受到疫情影響,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在家進行自助染髮,進一步推動家庭染髮市場快速增長,疫情前,消費者進店美發意願為86%,疫情居家期下降至15%,復工復產後恢復至35%,而疫情後期也僅回升至77%;同時,隨著眾多品牌紛紛入局,整個市場魚龍混雜,存在一些安全隱患,截至今年8月底,國家藥監局先後4次發布通告,宣布停止銷售237批次假冒化妝品,其中染髮品類成為重災區,佔比超過6成,還存在成分與批件及標籤不符等問題。
吳文育就相關問題也為市民們帶來了解答,「雖然居家染髮也可能會因為手勢不當引發過敏,但是從臨床就診情況來看,到店染髮導致的問題更多。」他指出,這主要是因為消費者在家中染髮會自行購買染髮劑,大多會選擇更優質的產品;但美髮店的部分染髮產品質量容易參差不齊。
那麼,在家中染髮的市民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吳文育分享了一些經驗:第一,染髮前2至3天不要洗頭,頭皮油脂可以有效保護頭皮,減少染膏中的化學物質對頭髮頭皮的傷害;第二,染前48小時應在耳後進行皮膚敏感測試;第三,選擇正規且配方溫和的產品;第四,染髮前,在髮際、耳後塗抹乳液或面霜,防止染髮劑沾染皮膚造成傷害;第五,染髮膏儘量不接觸頭皮,與頭皮保持一釐米距離為宜;第六,染髮後,應配合使用精油或護髮產品修護受損發質。「染髮頻率最高應為2至3個月一次,雖然目前臨床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其有致癌相關性,但降低頻率也可減少過敏風險。」吳文育表示。
《報告》還指出,安全配方、是否添加護髮成分以及溫和氣味是消費者如今首要關注的3大因素,這也推動染髮市場呈現三大發展趨勢——純植物成分、進階染護一體的體驗與溫和芳香氣味。面對尚不成熟的家染市場,巴黎歐萊雅品牌總經理宗國寧表示,「歐萊雅將會積極尋求外部合作,聯合各界夥伴,順應美好消費理念,打造『美好消費生態圈』,攜手更多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就消費者關注的問題進行深層次探討,尋求惠利消費者的解決方案。並且,集團將不斷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樹立行業標杆,幫助整個家染甚至美妝行業規範自律,實現可持續發展。」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