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體一般指北京工人體育場,這個詞對於在北京生活的人來說,並不僅僅是一個地名,它帶著爆棚的荷爾蒙氣息。作為國安隊的主場和各種演唱會的駐地,每個周末幾乎都可以看到色彩斑斕的年輕人堵在工體門前。如果把球賽和演唱會比作工體的心跳,那麼北京的青年就如同動脈裡的新鮮血液一樣,持續給工體注入活力。
人群的嬉鬧喧囂仿佛讓工體上空的空氣都變得光怪陸離,路旁的小販比燈光更加敏感,隨著工體的主題變換色彩,滿街不是代表國安隊的綠色,就是閃爍著明星名字的螢光牌。那些按時到達這裡的人們,心中都搖蕩著鼓點,被擁著、擠著匯入以工體為中心的演唱會場、餐廳、酒吧,度過一個無眠且腎上腺素躥升的夜晚,繼而迎來一個餘興未盡又帶點疲憊的清晨。
以上一切周而復始,卻隨著2020年的到來戛然而止。疫情期間工體不再擁堵,夜晚尤其顯得靜悄悄。
1959年,工體之生
工體竣工於1959年8月末,如今的市中心,彼時卻不過北京東郊的一大片葦坑,這個巨大的橢圓體建築在當時顯得很是突兀。建成30年後,工體迎來了它的第一個輝煌時刻——承辦1990年第十一屆亞運會,隨後它再次被世界矚目,是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足球比賽場。
作為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場所,工體曾經歷過兩次大改造,一次是1986年為了亞運會進行為期三年的改造,一次是2006年4月起為迎接北京奧運會的改造。而如今,為了準備2023年亞洲杯,工體將進行第三次大規模改造,除了場館的改造,這次還會同時開通地鐵3號線、17號線工人體育場站,屆時去工體看比賽和演唱會將更方便。改造期間,工體場內的餐廳將陸續搬遷。
1985-1999:搖滾工體
工體的文藝生活,是從1985年開始的,那年的春晚就在這裡錄製。兩個月後,威猛樂隊在這裡演出,當時的觀眾裡坐著個名叫崔健的年輕人。第二年,他在這裡首次唱了《一無所有》,開啟了一個時代。那個年代的工體,除了搖滾,還有從國外傳進來的迪斯科。
同時,工體開始承接商業性的體育賽事,那個年代球迷的標配,是用可樂瓶從家裡灌滿涼白開。儘管現在看起來土味十足,但並不妨礙當時的青年在看臺上盡力嘶喊。90年代後,工體成為國安的主場,從此這裡不時就翻騰起一片綠色汪洋。
2000-2007:娛樂至死時代
千禧年以後,量販式的KTV取代了之前粗糙的蹦迪場子,夜店之間有了競爭,裝修時尚又有好音樂的夜店更受年輕顧客的青睞。2003年非典時,散在北京角落裡的夜店全部關閉,工體的部分酒吧卻照常營業,引得全北京的夜貓子匯集於此,然後到工體過夜生活似乎就達成共識。
2004年,香港還意味著潮流,有香港酒吧落戶工體,使這裡越來越跟蘭桂坊靠攏。
2008-2012:野蠻生長
當時受港劇影響,大家對於香港夜生活的印象,是都市白領們在蘭桂坊通宵後聚在翠華吃早點,北京的蹦迪青年們也有了自己的宵夜,和固定的黎明聚集地。奧運後的工體,近乎於野蠻生長,裡面的酒肆和餐廳起起落落,換了一波又一波。
2013-2019:蛻變
2013年後,經歷了一輪的「洗牌」,工體餐飲業進入了一個新時期。許多店鋪除了在裝修方面下工夫,對食材和味道也要求更高。不像過去,一些店外面裝修的花裡胡哨,實則又貴又難吃。同時,明星「帶貨」興起,工作也不乏與明星合作的餐廳。同年,小龍蝦成為宵夜之王,工體也多了小龍蝦店。不過跟簋街老風格的店鋪相比,工體的餐廳更潮。
經過幾年的發展,工體的餐廳可以說經過了一次蛻變,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精華。2019年,工體60歲了,只是沒人能想到,一甲子過後的開局會這麼難。因為疫情的原因,工體的餐廳酒吧今年4月才陸續復工,現在又因改造工程即將搬遷。
對於生活在北京的人來說,工體留下了太多不眠夜的印跡,表面上看這裡是流連於夜店、豪車、餐廳間的紙醉金迷,可對於曾在這裡醉過、哭過、笑過的人們來說,這是用青春和酒精澆灌的「北京!北京!」。經過這一次的蟄伏,工體再見的時間是2023年,希望到時你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