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道隆是一位解放軍少將、通信工程專家,設計發明了電腦語言複讀機。他在45歲開始自學英語,一年後成為翻譯,十幾年寫作與翻譯了30餘本書,在英語領域耕耘多年,頗有建樹。
他在一次演講中曾說,在不少的知名高校裡測試過英語「一月到十二月」這12個單詞,發現國內90%的大學生無法完全默寫出來。
從小學五年級下學期開始學習這12個單詞,經過初中、高中,再到大學,十幾年的工夫學習英語,為什麼連英文12個月這一類基礎的單詞都不會默寫?
用進廢退,語言更是這樣。現代學生對英語常用詞彙掌握差,不僅僅是英語教材編寫的問題。閱讀看見都認識,寫作又用不上,平時也不會說。
很多學生的英語巔峰時間就是高考,哪怕是大學四六級通過了,本質還是在「啃高中的老本」。遇到不會寫怎麼辦?一些學生會選擇使用阿拉伯數字替代。十幾年的英語學習,最後還是「投機取巧」使用阿拉伯數字「表示英語月份」。
英語,已經是一些學霸的「弱項」。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萬俊人院長在一次演講中提過,70年代末考入清華、北大的學生,來自農村的孩子可以佔到30%左右,甚至更高,但是現在只有10%左右。為什麼來自農村的孩子越來越少?
萬院長說到,在清華幼兒園的孩子,從低班就開始學習ABC,幼兒園出來就能夠說幾句英語,而且還相當地道。
而在農村,大部分農村學校的學生,到了初中才開始正式學習英語,基礎薄弱。在這種情況下參加高考,又怎麼能考過城市的孩子?
不僅是城鄉之間的差別,即使在城市的學校,每年都會有理科成績特別優秀的男生,因為高考時英語成績「扯後腿」,失去問鼎985高校的機會,最終影響了日後的人生發展。
現在,中學,大學考試都把英語作為一個比重相當高的結業標準,研究生階段大部分專業要求很高的學術英語能力。
結果學生時代耗費了大量的精力,畢業後若干年不接觸英語,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遺忘和技能退化,反而忘得「一乾二淨」。
國外也有國家學習漢語,在類似高考的考試裡也有漢語科目考試,但是成績會不會設置成必修主科,達到150分?
90%的大學生不會默寫「十二個月份」的說法或許有一些偏頗,但是不得不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偏偏英語和語文「地位相當、分數相同」。
學生飽受著語文閱讀理解的困擾,又不得不苦學「啞巴英語」。為了學習英語,國內學生、家庭無謂的付出了太多的精力和金錢。
當然,英語確實重要,但在初中、高中階段不至於和語文有同樣的分數。英語可以在大學裡繼續深造,就像現在高考選科一樣,根據自己的理想選擇專業,在一些需要英語的專業裡設置英語。
比如老師,外企等專業性的工作,可以在各自的專業裡必修英語,也可以在大學裡根據個人的意願選擇深造英語。
現在英語翻譯軟體已經夠多了,未來同聲傳譯也會出現非常厲害的軟體,在這種情況下,有沒有必要在中考、高考時把英語的分值設置成與語文「平起平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