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還是機?
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完成了會師,至此,堅苦卓絕的長徵宣告結束。
一般認為,會寧會師意味著紅軍歷史上的重大勝利,正如那首七律所寫的那樣:三軍過後盡開顏。
但是,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華東師範大學楊奎松教授指出,恐怕並不盡然,在他看來,三大主力的會師不僅沒有讓紅軍度過難關,反而使他們陷入了「一個最危險的時候」。
因為之前二、四方面軍還未到達甘肅時,紅軍是分成3個部分的,四方面軍在四川、西康和甘南,二方面軍在桂、湘一帶,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單獨在甘北。由於紅軍主力分散,中央紅軍的實力又較弱,所以過去國軍的進攻重心一直是放在川康一帶的四方面軍身上的,因為他們實力最強。
而眼下,三大主力共6、7萬人都來到了甘北這塊貧瘠狹小的地方,正方便了蔣介石調派中央軍實施圍剿。
胡宗南等中央軍一路緊追四方面軍,於是,蔣介石在1936年12月4日,不顧反對去到了陝甘,正如他對張學良反覆講述的那樣,這是「最後五分鐘之努力」。毫無疑問,這對於蔣介石來說,恐怕是最好的機會了。
當然,蔣介石是絕對會成功嗎?恐怕也不能這麼說,紅軍3大主力之所以要會師,就是因為他們想集中力量,打通中蒙或者西北,靠近蘇聯獲取援助,對於紅軍來說,這也未嘗不是一個最好的機會。
西路軍的由來
對角逐的雙方來說,眼下都是最為關鍵的時刻,關鍵要看戰爭怎麼進行。
據徐向前元帥回憶,當時蔣介石指定了兩大步驟,第一步為組織通渭會戰,即以3個軍外加4個師的兵力控制西蘭通道地區,打擊紅軍,並防止其西渡進入河西。
第二步為河東圍剿,即以幾十萬大軍外加一百架新式戰鬥轟炸機採取穩紮穩打的戰法,在河東對紅軍實施打擊,同時觀察西北軍和東北軍,若有機會便將其肢解分割。
10月上旬,張學良將蔣的通渭會戰作戰計劃轉交紅軍,並提議紅軍實施寧夏戰役,以打通蘇聯。
中央此前已有執行寧夏戰役之計劃,張電到後,中央決定提前執行,並與36年10月11日發表了《十月份作戰綱領》,綱領要求的任務很明確,即拖住敵人,造船渡河。
但是,在紅四方面軍兩萬一千八百人渡過黃河後,中央軍攻克了渡口,徐向前說:「至此,河東河西兩岸的紅軍被敵割斷……西岸紅軍北進一條山地帶,開始孤軍奮戰的艱難徵程」。
我們知道,這支紅軍不久後被命名為「西路軍」,他們在此後的作戰中遭到了幾乎全軍覆沒的命運。西路軍的失敗,宣告了打通蘇聯戰略的落空。
新的長徵!
與此同時,作為主力部隊的河東紅軍的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在國軍的包圍下,他們被壓縮到了甘北的定邊和鹽池一帶,缺乏補充,處境艱難。
這年的11月4日,張聞天電告王明,要他迅速籌集經費,否則「你們多推遲一日,則紅軍的凍死餓斃即多增加一人」。
在潘漢年與陳立夫談判破裂的情況下,中央於11月8日向共產國際執委會書記處發去電報,通報了自己將進行「新的長徵」。
所謂新的長徵,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向東,先打回陝北,然後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然後南下河南和陝南,之後再打回陝北;第二條是向南,先打到甘南和陝南,然後進入河南、山西,最後再回到陝北和甘北。
這兩個計劃無論成功率如何,都勢必是要經過一番慘烈的犧牲的,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張學良勸紅軍不要如此,讓他們再堅持一兩個月,等待局勢的變化。
徐向前元帥在其回憶錄中是這麼寫的:「當時陝甘寧邊的數萬紅軍,在敵人重兵封鎖下,缺衣少糧,難以過冬,不得不準備進行新的戰略轉移。部隊開動前,向張學良作了通報,張學良力主紅軍留在現地,『熬過一、二個月』,等待西北局勢的變化。」
中央鑑於張學良的態度,同意先熬一兩個月,便命令李維漢、李富春等同志緊急籌措軍糧,結果一兩個月不到,西安事變就發生了。
通過以上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如果沒有西安事變,紅軍不會坐以待斃,而是會進行新的長徵。但這個長徵能不能成功,本文並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不知道各位讀者有什麼看法?
參考資料:
《中間地帶的革命》 楊奎松
《歷史的回顧》 徐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