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給本科教學最好的出路(教育視界)
暨南大學「全員創新」帶動學生發展。
製圖:季軒
今年8月,在廣東省第二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中,暨南大學本科教學核心團隊成員包攬了各類別第一名,代表廣東高校出徵全國總決賽斬獲佳績。
兩個月後,在教育部、科技部主辦的第七屆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上,暨南大學參會的兩個本科創新項目均獲年會最高榮譽,分別獲得全國「十大優秀論文」及「十大最具創意項目」兩項大獎,連續第二年獲得「雙獎」。
近年來,暨南大學創建「三三三本科教學治理體系」,推進以立德樹人為導向的本科教學內涵式發展,凝聚了一批本科教學核心力量,建設了一批優質課程,培養了一批創新人才,實現了從「本科教學管理」到「本科教學治理」的轉變。
「大學的本科教學一旦理順並突破,其他命題就好辦多了」
12月8日,在素有「華僑最高學府」之稱的暨南大學校內,全校師生話題集中指向一份剛剛下發的「意見」——學校啟動全面實施「三三三本科教學治理體系」。
此前,由於缺乏一套讓各利益相關者尤其是教師、學生認可並願意參與的體系,各方對本科教學的投入熱情不足,參與度不高。教務處處長張宏曾擔憂:本科教學是大學最基礎、最核心的工作,也是最複雜、最難突破的命題。現在,隨著「治理體系」的全面深入實施,難題開始被突破。
「大學治理的核心要義有兩點,一是平衡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二是通過共同治理來平衡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釋放大學的本質功能——激發教育家精神和科學家創造力。」暨南大學校長胡軍把這種「治理思維」活用在「本科教學改革」的探索上,「大學的本科教學一旦理順並突破,其他命題就好辦多了!」
近年來,暨南大學著力於「本科教學」這一根本命題,構建一套以教師教學發展、學生學習發展為核心的本科教學機制改革系統工程——「三三三本科教學治理體系」,正是體現了大學回歸人才培養本源的價值追求,也是該校探索治理體系創新,以推動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重大命題。
「圍繞本科教學的三大基本要素『教師、課程和學生』,搭建本科教學核心團隊、本科課程建設與管理中心和『卓越未來』創新人才教育計劃三個平臺,狠抓內涵建設;實施教風學風分級預警與處置系統、教師教學績效測評系統和課堂教學輔助系統三套系統,狠抓教風學風。」張宏這樣描述這一體系的核心內涵:「體系的出發點在『發展』二字。以教師的發展帶動學生發展,這是教學治理體系的最深層內涵。」
實際上,3年多以前,暨南大學啟動的「三個一」行動計劃,即鼓勵教師「參與一個核心團隊、上好一門本科課程、培養一批優秀學生」,正是該體系的基礎。基於這一體系,暨南大學建立了相應的治理結構,包括:引導教師定向發展、引導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發展、全部課程分級滾動建設的3大平臺12個子平臺,以正向激勵為主的系統考評機制7套,主動營造本科教學氛圍的4種形式,組成了本科教學關鍵利益相關者教師個體、學生個體和單位群體共同治理的完整體系。
學校營造寧靜致遠的教書育人環境,「給教學最好的出路」
10月21日,一堂「品味教學」觀摩課在暨南大學教學大樓605室拉開帷幕。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得主田明老師主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相較於傳統的思政課,田明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令人耳目一新。書本上深奧晦澀的概念立即變成了貼近學生的可實踐的道理。45分鐘的理論課堂充滿了歡笑和掌聲,這在以往的思政課上是少見的。
「原來這麼嚴肅的課也可以變得生動有趣。」一位生命科學院的本科生說道。讓老師安心在課堂教學,讓學生喜歡課堂,提升本科教學質量正是暨南大學深化本科教學治理機制改革的目的之一。「品味教學」就是其中針對課堂創新的交流機制,本科教學核心團隊成員定期參與,分享經驗共同提升。
當前,高校盛行的考核機制中,不論是教師的聲名待遇,抑或是職稱晉升,教學在其中所佔的比重都遠遠小於科研論文發表,科研優先的觀念已經滲透到大學教師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大學,給本科生上課不僅成了一樁苦差事——上好課要在課外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同時也是費力不討好的差事——全心全意投入教學反而在個人發展上「自我毀滅」。
「一流的大學必有一流的本科教育,本科教學質量關乎人才培養,是一所大學辦學質量的核心基石,也是整個國家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基礎。」在暨南大學高教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朝暉看來,「教學與科研,本都是大學教師的立身之本,現實中的厚此薄彼,正在於對教師的考核一直以科研成果主要考核指標,投入本科教學與教師自身的發展與利益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偏差。」
引導教師潛心教學,以教師自身發展為驅動力就成為最佳選擇。2011年,暨南大學啟動「寧靜致遠工程」,意在解決影響學校發展的觀念、評價標準和機制等關鍵問題,營造「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教書育人環境,讓教師安心教學,靜心研究,潛心育人。
2012年初,該校啟動本科教學核心團隊第一批建設項目,為教師發展搭建舞臺。學校啟用「教師教學績效考評系統」,分類栽培、重點扶持中青年教師,有效地實現教師「人心思教」的目標。2013年、2014年,設置「暨南大學本科教學校長獎」,重點表彰在本科教學各個領域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不同年齡段的教師。
「以激勵為核心理念,教師能在教學的所有領域,包括課程創新、實踐項目、教材建設等方面獲得支持與價值回報。」副校長林如鵬教授指出,本科教學治理體系的實施,就是要從制度層面保證本科教學在大學中的中心地位,讓大學回歸人才培養的育人本源。大學應當給教學最好的出路,讓教師能以教學促進自身發展,從而帶動學生的創新發展。
注入「全員創新」校園文化基因,讓拔尖人才「冒」出來
「學校和老師互動,就會形成三位一體的局面:教師、課程、學生。抓教師核心團隊,教師是給學生上課的;抓核心課程建設,課程也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好學生,才是一切的關鍵。而這兩年,我是感覺到這些工作對學生有幫助。」暨南大學核心團隊成員張世君教授說。
暨南大學按照大學生的特點,貫徹全員創新的理念,逐步改變以往單純以論文、獲獎為主的評價方式,強調發展性評價,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參與科學研究的積極性。近年來更是以「新型課堂」為抓手,構建創新型校園文化,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優秀人才。
2013年,學校創設「贏在創新——暨南大學本科生創新大賽」,作為一個開放性、實踐性、競爭性、互動性的新型課堂,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發展和展示平臺。「贏在創新」鼓勵「每一個學生都能提高創新能力」,成為學生創新項目及拔尖人才的孵化場,學生們爭著上。
按照「全員創新」的培養理念, 該校推出「卓越未來」創新人才教育計劃,以「在課程建設中強化多維創新元素」「實施多元創新人才孵化項目」為兩大支撐點。一方面,在培養方案中開設必選的6學分創新創業類課程群;另一方面,設立「未來企業家」「未來律政精英」等創新人才孵化項目,結合其他靈活措施,共同組成暨南大學本科生創新教育體系。
一位教育專家分析,暨南大學將「三三三本科教學治理體系」確立為全面深化本科教學改革的新理念,既是對治理理論的積極借鑑,又是在中國情境中對現代大學制度的探索、實踐總結,甚至是一種必然選擇。以「教師發展帶動學生發展」作為治理切入點,其內在邏輯正在於「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暨南大學的探索,作為深化教學教育改革的一個樣本,可供全國高校相關改革參照與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