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方序
遙遠的西非馬裡,此刻並不平靜。
3月25日,馬裡首次確診兩例新冠肺炎病例,次日,該國宣布進入國家衛生緊急狀態。此後,馬裡疫情就一直處於爬坡的狀態。
據中國駐馬裡大使館,目前馬裡共報告931例確診病例,其中治癒543例、死亡55例,另有1793名密切接觸者正在接受醫學觀察。
來自馬裡的消息,之所以時刻牽動我們的心弦,既因疫情在非洲地區的蔓延令人痛心,還因浙大二院2019年派往馬裡的兩位援非女醫生——眼科醫生翁燕、病理科醫生馮晶晶,從馬裡疫情爆發的那刻起,就已披上白色戰袍,奮戰在抗疫的第一線。
持續上揚的疫情曲線,40多攝氏度的高溫熱浪,馬裡居民防護意識的淡薄,醫院感染防控的缺失,北部時而傳來的戰亂消息……在如此危險、艱苦的境況下,兩位援非女醫生或堅守門診崗位,為馬裡眼疾患者持續送上光明;或輪值發熱門診,為有發熱症狀的華人華僑同胞,做好新冠肺炎篩查和診斷,當好阻擊疫情的「守門人」。
翁燕在疫情期間堅持為馬裡眼疾患者送去「光明」
「你問我們害怕嗎?當然會!但是,我們是中國醫生、浙二醫生,無論身在何處,都應盡到自己的天職,不辜負選擇這份職業的初心,不辜負醫院悉心的栽培,也不辜負祖國對我們的期待!」翁燕說,沒有誰天生是英雄,但此刻,她們選擇勇敢面對。
初到馬裡時,翁燕(右)、馮晶晶(左)合影留念
旗袍與戰袍,她在馬裡「逮」到華人家庭確診病例
每天晨起時,翁燕都會收看馬裡的疫情快報,就像前段時間,她時刻關注著國內疫情動態那般。
在馬裡最大的城市——首都巴馬科生活16個月後,翁燕、馮晶晶等24名浙江省第26批援馬裡醫療隊隊員都很清楚,真實的數字遠不止這些。
「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馬裡人常常看淡生死,也因經濟原因,很多人發熱、咳嗽後,未必會來醫院篩查救治。」翁燕說。
此外,由於核酸檢測能力有限、CT設備不足等原因,整個馬裡每日檢測額度有限,目前每日檢出的確診病例,基本在10人至20人左右增長。
這也意味著,馬裡的這場戰「疫」才剛剛開始。
時間,回溯到3月下旬。
馬裡醫院,是該國最大的三家國立醫院之一。平時,該院的發熱門診,主要排查的就是瘧疾、伊波拉、愛滋病等傳染病。而醫療隊也主動擔負起華人患者的接診治療。針對華人設置的全科門診,平時就設在醫療隊住宿地的一樓。
疫情在馬裡爆發後,在當地政府要求下,馬裡醫院將剛建好的一個新病區,改造為擁有100張床位的隔離病房,開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馬裡醫院也因此變為定點醫院(目前已收治60多位新冠肺炎患者)。
疫情之下,翁燕堅守眼科門診,持續為馬裡患者送上光明
3月25日,兩位馬裡人被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4月1日,馬裡出現首1例確診的華人新冠肺炎患者。而抓住病毒的人,恰恰就是翁燕所在的醫療隊。
據她回憶,當時,由於抽血化驗的醫生防護不足,接診地點又在醫療隊住宿地樓下,於是,按照院感要求,整個醫療隊進行了為期14天的集中隔離。幸運的是,沒人因此感染。
之後,華人全科門診被挪至馬裡醫院內。結束隔離後,翁燕等7名醫療隊臨床醫生就穿起防護服,戴上護目鏡、口罩、手套和面屏,輪流值守華人全科門診,主要接診發熱患者,守護華人同胞的生命安全。期間,醫療隊又連續確診兩例華人病例。這時,全體家庭成員感染的案例,也開始出現了。
「4月24日,有對華人父子因為發熱前來就診。作為首診醫生,我建議做核酸,但第一次核酸檢測結果顯示,父子都是陰性。
後來,父親症狀減輕,兒子加重氣急,母親也開始發熱。我再次讓他們複查核酸,結果母子均確診新冠,收住進院,由醫療隊其他醫生負責救治。父親仍為陰性,建議在家隔離。
之後,我們隊裡的化驗師想辦法給這位父親測試了抗體,結果顯示陽性,說明父親是新冠肺炎自愈病人。」說起整個接診過程,翁燕仍歷歷在目。
受疫情影響,馬裡醫院的很多有創操作都已暫停,但眼科門診還開著。翁燕會在做好防護的情況下,繼續為馬裡患者接診,是當地人眼裡的「光明使者」;馮晶晶也堅守在病理化驗室內,繼續與各種病理標本打交道。
穿著防護服的馮晶晶,負責病理標本的病理診斷工作。
採訪時,翁燕、馮晶晶總是用很輕鬆的口吻,與我們講述這些故事,但電話這端的我們,顯然有種「心驚肉跳」的感覺。
記得今年1月13日,馮晶晶曾在朋友圈曬過一組照片:2020中馬聯合春晚!提前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那天,1982年出生的她和1970年出生的翁燕,穿著最具中國民族風格的服飾——旗袍,上臺為大家表演節目,儼然一幅江南柔美女子的模樣。但現在,她們已化白衣為戰袍,毅然地站在了馬裡疫情之戰的第一線。
馮晶晶(右二)、翁燕(右五)參加中馬聯合晚會,上演旗袍秀。
情感與責任:「我們要成為同胞心中的定海神針」
不久前,身為醫療隊副隊長的翁燕,寫下一篇抗疫感言,記錄和呈現醫療隊在馬裡的經歷,以及自己內心的感受。強烈的使命感、同胞情躍然紙上,讓我們看後深受感動。她說:「希望我們成為當地華人心中的定海神針,也為中馬友誼添磚加瓦。」
我在馬裡抗疫的日子(翁燕 浙大二院眼科 主任醫師)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整個世界,也改變了我們接近尾聲的援非生活。數月以來,我們的心境也隨著疫情的進展跌宕起伏。
在武漢病毒肆虐、醫療資源告急,患者通過網絡求助時,我們為之焦慮和著急;當國家採取雷霆手段、打出應收盡收的殲滅戰,當全國的白衣戰士,包括自己熟悉的同學同事積極請戰、增援武漢抗議一線時,我們為之振奮和感動;當國內疫情得到及時控制、抗疫英雄凱旋時,我們為之驕傲和自豪。
雖然這期間,萬裡之外的馬裡尚未出現一例確診病例,但出於專業的敏感性,我們也沒有放鬆警惕,而是呼籲華人減少聚會,建議對國內回來的人員進行14天居家隔離,對發熱患者進行跟蹤隨訪,以防患於未然。
儘管嚴防死守華人輸入這一關口,但隨著歐美疫情的爆發,馬裡還是不能倖免,3月25日馬裡第一例新冠患者確診。這時,我們鮮明地意識到:「狼真的來了。」
翁燕穿上防護裝備,接診發熱華人患者,與病毒直面抗爭
之前,國內朋友曾羨慕我們身處「世外桃源」,躲過了病毒的威脅,而現在,馬裡已成抗疫一線,我們即將直面病毒,與之展開一場貼身戰鬥了,而鑑於以下因素,我們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
第一,我隊沒有感染科、呼吸科、ICU對口專科的醫生,對抗疫缺乏經驗和專業背景支持,同時也缺乏相應的防疫物資,來保障醫務人員的安全;第二,馬裡醫療衛生條件簡陋,新冠篩查所必需的核酸、CT都難以保證,為診斷帶來困難;第三,我們所在的馬裡醫院被定點為新冠患者收治醫院,而醫生們的防控意識薄弱,傳染病房和普通門診存在著人員隨意流動、化驗標本共用一臺機器的現象,更沒有「三區二通道」的標準傳染病房配置,連流水洗手都很少有水龍頭;第四,大市場、清真寺等人群密集場所依然開放,很少有人帶口罩,居民防護意識淡薄。
為了應對可能爆發的疫情,在大使館和省衛健委的指導下,醫療隊積極行動,成立了新冠肺炎專家小組、物資保障、宣傳等多個小組,大家各司其職、緊密配合,制訂了包括日常門診、手術以及華人門診的新流程,出臺了新冠患者診療隔離、出入院的預案,明確了各科室醫務人員的防護等級,以及駐地安全管理措施。
在接診第一例華人新冠患者後,全隊進行了為期兩周的隔離,在隔離期間,隊裡也時刻保持著與院方和患者的聯繫,關心著患者的診治進展,同時給予相關的中成藥輔助治療;隔離期結束後,隊裡多次通過網絡形式,積極培訓新冠相關知識;建立專門的新冠患者討論群,對疑似患者進行會診,通過集思廣益,使患者得到更好的診治。
隨著國內援非抗疫物資一批批到來,隊裡的防護物資也得到了相應的補充,這使我們充分感受到來自祖國的關懷和支持,很好地緩解了隊裡的不安情緒,穩定了軍心。雖然在40多攝氏度的高溫下,穿戴全副武裝接診病人悶熱難當,汗水溼透衣衫,呼吸不暢,不能喝水,不能上廁所,對體力是極大的考驗,但和援鄂的白衣戰士相比,這點辛苦算不了什麼。
醫療隊隔離期間,廚師挨個房間來送飯
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中國正在把前期在控制和戰勝疫情方面積累的寶貴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為世界各國提供幫助;我們醫院還組織專家編寫抗疫指南,助力全球各國戰勝疫情。作為醫療外交戰線上的一員,我們必須以更高的站位,認識當前的形勢,以更強的使命感,做好當前的工作,按照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把疫情防控作為頭等大事,積極為華人提供醫療支持,為受援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我們有信心,在使館黨委的領導下,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配合使館做好抗疫的各項工作,成為當地華人心中的定海神針,也為中馬友誼添磚加瓦。
使命與擔當,孜孜不倦地在馬裡傳播防護知識
疫情在馬裡的爆發,並不算早。非洲54個國家中,馬裡算是第48個「淪陷」的,但1個多月後,已躍升到非洲國家確診患者人數的20+位,上升速度很快。
儘管馬裡總統凱塔頒布命令,該國從3月26日起實施宵禁,宵禁時間為晚上9點到次日凌晨5點。但目前大市場、清真寺等地方依然開放,只不過縮短了營業時間。當地居民外出購物時依然沒戴口罩,周五仍例行去清真寺禱告。
這些,都為疫情的大爆發埋下了伏筆,也讓醫療隊員們特別揪心。於是,他們力所能及地向身邊的華人和馬裡朋友、同事,不斷地傳播新冠肺炎防護知識,甚至將防護物資勻給他們。
在翁燕的反覆勸說下,她在眼科的兩位馬裡助手,終於答應周五不再去清真寺集會禱告,而是在家禱告。
自華人一家三口確診的消息傳播開來後,在馬裡的其他華人同胞也開始重視起來,很多人關停了在馬裡大市場等地方的商鋪。這個時候,生命遠比生意重要。
醫療隊也深受中國駐馬裡大使館的倚重和在馬華人的信任。在疫情尚未波及馬裡時,他們就與大使館隨時溝通,多次制訂抗疫預案和流程,並積極承擔華人同胞篩查診療任務。
所有在馬華人疑似或確診新冠,都由醫療隊進行診斷排查,或收入醫療隊所在的馬裡醫院進行治療。治療過程中,醫療隊也保持與馬裡醫院管理層和患者本人以及大使館的密切溝通,並為患者提供中成藥等輔助治療,盡力保障疫情下華人的健康。
「令我們自豪的是,中國政府和社會正積極參與國際抗疫合作。目前,由8家中國企業出資建造,在巴馬科國際會展中心建成的非洲最大的『方艙醫院』已經建成,可設置400張標準病床,並根據需要隨時啟用。」
中國駐馬裡大使朱立英向醫療隊表示感謝
5月16日,馬裡醫院隔離病房傳來喜訊,由醫療隊先後收治的5位華人同胞患者全部治癒。大使朱立英得知後,第一時間向醫療隊表示感謝,稱讚「醫療隊是中流砥柱,讓廣大華僑堅定了共同戰勝疫情的信心」。
翁燕和馮晶晶也多次在電話裡,表達對浙大二院大家庭的感謝。院領導、科室領導多次關心問候,同事還輾轉寄去防護物資。這些,都讓她們覺得充滿了力量。
在浙大二院眼科5人專家組的努力下,40多名馬裡當地白內障患者免費接受了手術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