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行業停了,科幻一直沒有停。」這是科幻作家韓松今年最大的感受。上半年,諸多行業陷入停滯的時候,大量與科幻議題相關的虛擬會議密集在線上進行,關於科幻和科技的討論從未如此頻繁、如此重要。
儘管現實世界越發分裂,但科幻作品往往能夠站在宇宙的視角上反觀地球,提供超越時空的思考。從《2001太空漫遊》《銀翼殺手》《黑客帝國》到《星際穿越》《流浪地球》,這些科幻作品對現實的反思和預警在今天看來仍有價值,當人從地球走向恢弘的宇宙反觀自身,能夠超越人與人、國家和國家之間的爭鬥。
科幻作家郝景芳認同這一觀點。事實上,她觀察到,歐美學界一直密切關注著中國科幻作品中對人工智慧等科技議題的反映。「儘管疫情將我們變成割裂的世界,但是科幻世界相對關注宏觀、關注地球、關注命運共同體,希望科幻能夠在想像世界,把人類更多地聯合起來。」
第二屆藍星球科幻電影周上,著名科技文化研究者、科技雜誌《連線》的創始主編凱文·凱利通過中國科幻愛好者發來視頻問候並以全息影像的方式出現在頒獎禮上。「地球上的每個人都在經歷新冠肺炎疫情,我們有了全球共同體意識,我們是一體的,這是我領悟到的。這段時間在家工作的經歷使我確信,科技有著巨大的能量,比如它讓我們可以通暢交流,而且科技在未來依舊有著巨大潛力。」
中國的科幻電影從業者試圖主動回應時代的問題,而這需要科學理性和藝術想像的相互結合,也需要從業者從人文素養、工匠精神和科幻素養等多方面提升,以觸及人類思想與想像力所未及之處,探尋疫情與隔閡之下人類共同的情感,用影像的力量碰撞科學,向世界講述中國的科幻故事。
2019年春節檔上映的《流浪地球》以46.8億元票房,將中國科幻產業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熱度一直延續至今天。《2020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科幻產業總值、科幻閱讀市場總值、周邊產品市場總值均有大幅增長,不同程度上得益於《流浪地球》的熱映。
熱門科幻小說的影視改編版權炙手可熱,劉慈欣的小說更是電影公司爭搶的對象。去年,《三體》電視劇版、動畫版陸續立項啟動,今年8月,光線傳媒在互動平臺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新的《三體》電影項目正在前期策劃中。2020中國科幻大會上舉辦了多部重點科幻電影項目籤約儀式,其中包括劉慈欣的《球狀閃電》,籤約合作方是陳思誠旗下的壹同傳奇影視。
今年,政策層面也對科幻電影創作提供扶持。8月,國家電影局與中國科協聯合發布《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若干意見》提出了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科幻十條」的發布給當時正處於焦灼中的產業從業者提振信心。
9月,第二屆藍星球科幻電影周面向全球徵集影片和創投項目。在疫情影響全球電影產業和電影活動的情況下,科幻影片數量以及創投項目質量都比首屆明顯提升,共徵集到297部影片,來自德國、日本、波蘭、法國、丹麥、挪威等21個國家和地區,不同地域的社會文化與科幻融合,展現出更廣闊的國際視野。據了解,本屆創投會共收集到152個項目,數量雖受疫情影響有所下降,但體現了創作者回歸電影本質的趨勢。
不可否認的是,《流浪地球》之後近兩年的時間裡,儘管科幻電影立項數量提升,但科幻電影領域暫時沒有誕生新的引爆點。《流浪地球》的輝煌是否能夠超越,中國科幻產業的前路在哪裡,也成為各大論壇上,科幻創作者、電影從業者關心的話題。
在今年的藍星球科幻電影周創投項目評選中,中國導演協會副會長王紅衛喜憂參半,這兩年,無論是科幻電影創投單元還是普通類電影創投項目中,出現了大量的科幻電影劇本,其中也包括一些泛科幻、奇幻類的電影。但是不得不承認,大部分劇本質量並不過關。「大量的劇本可能還沒有達到科幻電影起步的基準線。某些科幻電影劇本既沒有基本的劇作常識,也沒有類型電影的概念」。
科幻電影策劃嚴蓬則發現,特效、美術、概念設計等技術層面,中國過去與好萊塢頂級水平差距較大,一些團隊通過更多項目的合作得到了機會並積累經驗,發展迅速,但在導演思維、編劇層面問題凸顯,這是未來中國科幻電影創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他認為,好萊塢的科幻原創電影比改編電影數量更多,而在中國,科幻電影導演或者編劇原創能力較弱,需要藉助科幻作家的小說文本,但從小說到劇本的轉譯並不容易,這也是許多科幻小說改編成電影項目困難重重甚至難產的原因。
在一些專家和學者看來,科幻電影的「科幻性」比技術或者特效更值得中國科幻電影創作者關注。此次獲得藍星球科幻電影周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最佳表演《後代》以科幻影像表現人類在現代社會的異化,從職場、婚姻、生育等角度,將日常生活與怪物類型片的趣味和想像融合。韓松很喜歡這部短片,他認為,《後代》沒有那麼多視效,但具有「科幻性」。
回溯過往的經典科幻電影,《銀翼殺手》在宇宙邊緣見證群星烈火,《普羅米修斯》探尋人類起源,《星際穿越》講述人類逃生尋找另外的生存空間,在韓松看來,這些影片所展現的想像的奇觀是它們所留下的最寶貴的東西。「科幻的本質是藝術,是思想的自由,是推測全新的未來社會,這個社會是想像出來的,它不是實際存在,但是通過科幻電影、科幻小說,它就像真實存在一樣」。
中國的科幻電影可以探尋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在天文物理學者、作家鄭永春看來,和西方科幻大片中,英雄拯救世界所不同,中國的理念更多的是合作,共同建設一個理想的世界。「太空肯定需要各國合作,我們要建立月球基地,要實現火星移民,這些都必須藉助人類合作來實現。在未來的科幻電影裡,中國創作者需要傳遞合作共贏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