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大戰拍了兩天半,剪了兩個月|陳可辛揭秘《奪冠》幕後

2020-12-14 瀟湘晨報

最後一球,是巴西隊發球,中國隊一傳到位,朱婷後攻打手出界,球重重落地,比分落在15-13——中國隊贏了!這是電影《奪冠》中的一幕。它還原的是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對巴西的1/4決賽。儘管比賽成績不是懸念,但不影響觀眾被電影的熱血和緊張所感染。

中巴大戰之外,1981年中日交戰、2008年中美比賽,每一場都將觀眾代入到真實觀賽的情緒當中。

那麼,導演陳可辛是如何將人人都知道結果的比賽,拍得如此扣人心弦,讓觀眾跟著情緒緊張,再度熱淚盈眶?

《奪冠》9月25日上映後,「鞏俐神還原」等熱搜不斷,除了她之外,憑演技登上熱搜的還有朱婷、惠若琪、張常寧等女排國手們,以及在片中飾演青年郎平的郎平女兒白浪。從選角到表演,這些專業演員和非專業演員們是如何重現當年情景的?

28日,導演陳可辛接受了南方日報、南方+記者的採訪,對包括上述話題在內的幕後故事進行了揭秘。他感慨說,看到中國人對中國排球尤其是看女排的「瘋狂」,贏球之後的振奮,覺得國人對女排的熱愛,遠遠超出了排球,甚至超出了體育本身。

還原發球和得分球鏡頭,難的不是「拍」而是「剪」

《奪冠》呈現了四場比賽。除了中日、中美、中巴三場歷史性比賽外,還有中國女排對江蘇男排的那場。

「中美大戰那場戲,拍攝重點不是球賽,而是兩位教練的『較勁』,」陳可辛對記者表示。採訪中,他用更多的篇幅解析了另外三場比賽是如何拍的,從他的描述看,這三場的拍攝難度是層層升級的。

「我們真的是摸著石頭過河,」陳可辛說,中國女排對江蘇男排那場比賽,拍了六天,當時是用傳統電影分鏡的方法來拍,也就是一個個鏡頭分好,然後,去拍每個球怎麼打,球落地在哪。

第二場是1981年中日交戰,相較之下,呈現的篇幅長一些,觀眾的熟悉度也高很多,這回乾脆不分鏡頭,劇組調來六臺電影攝影組的機器,設了六個機位,儘量使得每一個鏡頭完全與當年的錄像相一致。

「但球員也很難重複每一球、每一動作,只能給她們真打,只要開球和得分的動作是一樣的就行,然後把鏡頭剪到一起。」陳可辛回憶,但拍攝效率不高,抓球的鏡頭抓得也不夠準,「當她們真打的時候,電影的攝影機器跟著搖,沒有球那麼快。」

然後是「中巴大戰」。劇組請來了部分打過那場比賽的女排隊員和巴西球員。中國現役女排國家隊能勻出來的時間有限,這場戲只有兩天半的時間。

拍攝方法與中日大戰那場一樣,開球與得分球保證與歷史記錄一模一樣,這種方式的好處是,請來的這些球員打過那場比賽,知道該怎麼打,但即便對她們,還原每一球也不容易,所以劇組加調了六臺機器——執掌機器的,是體育頻道專業拍排球的攝影師。加起來12臺機器拍。

兩天半拍完是不難的,但球員們很辛苦,因為朱婷、惠若琪、丁霞她們也沒試過,一天要打十幾二十個小時的球。陳可辛說,那兩天半,真的是每天拍18個小時。大家都累到極限。

當然,陳可辛說,更重要的不是拍攝,而是剪輯,拍回來的素材是海量的。他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去把中巴大戰那場球賽慢慢剪出來。後來又加了前一晚女排隊員們聊天的文戲,推動觀眾的情緒。

身高不夠氣場湊,鞏俐找到了那份霸氣

從1979年開展劇情,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再登世界之巔,《奪冠》的故事跨越了37年。

籌備《奪冠》時,最大的難題是中國女排故事的取捨。

在陳可辛看來,中國女排四十年,郎平是繞不過去的人物,「無論從她做球員到出國,做美國教練到回來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等等,都是充滿戲劇性的。但我們也確實不想把電影變成『郎平傳』,所以就加了很多綜合的角色。」

陳可辛與編劇張冀深入討論過這個問題。張冀的看法是,可以從郎平和戰友的兩個視角來穿插——兩人本是隊友,後來變成對手,最後變成朋友。

「兩個不同的視角來帶出中國女排的故事,是我們很早就確定的方向。我們已經盡力不去拍成『郎平傳』,如果真的是『郎平傳』的話,郎平還有很多故事可以寫進去啊,包括她的婚姻,她和女兒的關係等等,我們都沒寫。」

陳可辛認為鞏俐是飾演郎平的不二人選。他一直對鞏俐說,她只要站在那兒,就有很強勢的氣勢,她那倔強的眼神,「就是郎平了」。而且,鞏俐在電影圈與郎平在體育圈有同等的地位,「我覺得除了鞏俐,真的想不到還能去找別人去演這個角色」。

郎指導因多年傷病而略微含胸駝背,因常年在賽場大聲指揮而嗓音沙啞……看完電影,觀眾紛紛誇讚鞏俐神還原郎平:「她站在那裡,一句話未說,你感覺她就是郎平。」

但實際上鞏俐身高170,而郎平身高184,該通過什麼方式展現鞏俐的霸氣,彌補身形上的差距?

「要找跟郎平身高一樣的演員確實很難。」陳可辛坦言,拍攝之初的想法是藉助機位或特效,把鞏俐拉長到合適的高度,但當進入到拍攝階段,又擔心鞏俐與現役女排運動員的對手戲不搭,「現役女排隊員們幾乎都差不多是一米九幾、甚至兩米的身高」。

因而在涉及到群戲的時候,會把鞏俐墊高一點,或者是借位方式,讓鞏俐的氣勢壓住女排隊員們,「另外她進入到郎平的角色有一段時間了,現役女排隊員們一進來就默認她是郎指導,在表演上鞏俐也能帶她們。所以觀眾們不會覺得她個子特別小,女排姑娘們氣場也不會影響到她的氣場。」陳可辛說。

糾結半年選定白浪,「她帶著信念來拍這部戲」

電影中,青年郎平由郎平的女兒白浪出演,陳可辛說爭取這個機會的過程是一場「賭博」。最開始,陳可辛問郎平,能不能找她女兒來演年輕版的自己,郎平的答覆是「不可能」。郎平的理由是,白浪雖然普通話講的不錯,但是她的氣質怎麼樣都不像是上世紀80年代的人。

反覆溝通近半年,郎平終於發來了白浪的電話號碼。聯繫白浪後,陳可辛還是沒底,畢竟白浪完全沒有演戲經驗,而片中有很多對演技有較高要求的內心戲,電影的拍攝也會影響到白浪自身的工作與生活。

陳可辛特別請了一位中戲的表演老師飛到舊金山,對白浪進行表演訓練。一周之後,表演老師發來一段視頻,裡面是白浪與彭昱暢在訓練館晚上談心的那段戲。

「白浪演得很好,而且她真哭了。她也把我們感動了。」陳可辛感到驚喜。這成為開機前他最踏實的一刻,他已經知道鞏俐應該能演郎平,白浪也能演青年郎平了。

電影裡有一場大年初一女排隊員們被教練罰單兵防守的戲,她們一直在練球,後來,青年「郎平」站出來,說,「我來」。

那晚的拍攝,白浪不斷翻滾,爬起,翻滾,爬起。現場很多女孩都哭了。但白浪對陳可辛說:「我不能哭,因為媽媽不會在訓練館裡面哭,媽媽哭,也會跑到外面才哭」。

陳可辛發覺,白浪是帶著信念來拍這部戲的。「浪浪以前打排球也很厲害,聽說她大學畢業之後有想過要打職業,但媽媽說,打職業達到頂峰太難了。我覺得浪浪來拍這個戲的時候,是想跟媽媽有一個更強的聯繫。」

中國女排隊員自帶明星光環,在片場就像在主場

《奪冠》中上世紀80年代女排隊員的扮演者,試過找身高比較高的女演員或模特,訓練了兩周排球「就完全知道不可能拍」。陳可辛發現,與調教演員打排球相比,調教真正的排球運動員演戲,難度要小得多。

後來,劇組用了大概一年半的時間,在體育總局等部門的支持下,見了幾千位排球運動員,從中選了大概四五十位。「無論上世紀80年代女排那一批演員,還是現役國家隊的這批演員,都是令我喜出望外的。她們都不是在演戲,而是把真實的感覺表達出來,拍攝時,我們就用鏡頭抓她最好的表演的瞬間。」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陳可辛這麼說。

「自己演自己」的中國女排隊員,首次「觸電」,表現讓人驚喜。朱婷、惠若琪、徐雲麗、張常寧、丁霞等奧運冠軍隊員再現盪氣迴腸的裡約中巴大戰,網友親切稱之為「限時演員、最佳球員」。

進《奪冠》劇組前,現役中國女排隊員們正在日本備戰世界盃,根本沒有時間提前進行表演訓練。

進組時,她們剛拿了世界盃冠軍,「每個人的氣勢都是最頂尖的時候」,陳可辛覺得她們進組時每個人都像在發光,自帶著明星的光環。

她們進組拍攝的時間只有八天。這八天裡,中巴大戰要拍兩天半,剩下的時間,還要拍諸如女排隊員與黃渤、鞏俐的對手戲,訓練的戲份,以及朱婷與郎平聊天的戲份等等,每個人的每段戲都需要很長時間來拍。

雖然演自己也需要表演技巧,但陳可辛發現她們每個人就像天生的演員一樣,很有自信地去演自己。在拍攝時臨場發揮改臺詞也是常事。「她們不會覺得不懂電影(就犯怵),來到片場,就像在她們的主場一樣。」

「朱婷演技」之前登上熱搜高位,網友驚喜道:「朱婷演起戲來太傳神了!因為郎導的鼓勵簡訊一個人躲起來哭那段代入感實在太強了!」

陳可辛說,不只是朱婷,包括張常寧在內的很多隊員都讓他驚喜。許多隊員在聽「郎導」訓話時都是本能反應。陳可辛每次從鏡頭裡看到張常寧就很感動,因為她聽鞏俐說話,眼淚就忍不住湧出來。「這些細節是真實的,她們把她們的生活帶進了電影裡。」

【撰文】南方日報 南方+記者 劉長欣 王芳 實習生 朱嘉祺

【作者】 劉長欣;王芳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奪冠》曝「中巴大戰」幕後特輯 導演陳可辛:希望還原到跟當年一模一樣
    電影《奪冠》正在熱映中,日前影片發布中巴大戰特輯。電影《奪冠》共跨時代呈現3場中國女排重大賽事,其中一改對戰巴西隊8年18連敗歷史、奠定暌違12年重奪奧運冠軍前路的2106年傳奇中巴大戰。還原這場驚心動魄的比賽原需拍攝3周,由於國家隊時間有限,劇組必須在兩天半內完成拍攝。所有主創迎難而上,平均每日連軸18小時。
  • 《奪冠》看哭觀眾 導演陳可辛:鞏俐是演郎平的不二人選
    精彩激烈的排球比賽是怎麼拍的?怎麼看待有人說《奪冠》拍成了《郎平傳》?國慶檔首部亮相的大片《奪冠》上映四天後,導演陳可辛終於發聲,回顧起這部影片的拍攝歷程,並透露出很多幕後故事。《奪冠》講述中國女排數十年榮耀徵程,片中幾代女排人頑強拼搏的精神看哭許多觀眾。
  • 《奪冠》看哭觀眾 導演陳可辛:鞏俐是演郎平的不二人選
    精彩激烈的排球比賽是怎麼拍的?怎麼看待有人說《奪冠》拍成了《郎平傳》?國慶檔首部亮相的大片《奪冠》上映四天後,導演陳可辛終於發聲,回顧起這部影片的拍攝歷程,並透露出很多幕後故事。《奪冠》講述中國女排數十年榮耀徵程,片中幾代女排人頑強拼搏的精神看哭許多觀眾。
  • "沒有遺憾",導演陳可辛回應《奪冠》熱門話題
    國慶節期間,電影《奪冠》以「超燃」的女排精神感動了觀眾,引發了大家的熱議。如何彌補鞏俐和郎平的身高差?怎樣選出合適的演員?怎麼拍出賽事的真實感?近日,《奪冠》導演陳可辛接受人民網文娛部採訪,回應了網友關心的問題。1978年曼谷亞運會上,16歲的陳可辛第一次現場觀看中國女排比賽;40年後,他在電影《奪冠》中向女排精神致敬。
  • 「紹興市民關注熱點」《奪冠》看哭觀眾 導演陳可辛:鞏俐是演郎平的不二人選
    精彩激烈的排球比賽是怎麼拍的?怎麼看待有人說《奪冠》拍成了《郎平傳》?國慶檔首部亮相的大片《奪冠》上映四天後,導演陳可辛終於發聲,回顧起這部影片的拍攝歷程,並透露出很多幕後故事。《奪冠》講述中國女排數十年榮耀徵程,片中幾代女排人頑強拼搏的精神看哭許多觀眾。
  • 《奪冠》導演陳可辛:集體主義使中國女排代表中國 | 讀+訪談
    她們很有自信,不會覺得她們不懂電影,或者沒拍過電影,她們來了就好像在主場一樣,一點都不像來到別人的地方。一上來她們就很清楚地去表達自己那場戲應該怎麼演,我應該怎麼說,你應該怎麼說,她應該怎麼說。有一場戲很重要,就是她們在中巴大戰之前一個晚上,大家一起聊天,那場戲我們是整場完整地拍了。
  • 《奪冠》刷屏,背後的曲折不為人知!陳可辛:能熬到今天就靠中國女排
    她們很有自信,不會覺得她們不懂電影,或者沒拍過電影,她們來了就好像在主場一樣,一點都不像來到別人的地方。一上來她們就很清楚地去表達自己那場戲應該怎麼演,我應該怎麼說,你應該怎麼說,她應該怎麼說。有一場戲很重要,就是她們在中巴大戰之前一個晚上,大家一起聊天,那場戲我們是整場完整地拍了。
  • 《奪冠》拍成了《郎平傳》?陳可辛霸氣回應
    精彩激烈的排球比賽是怎麼拍的?怎麼看待有人說《奪冠》拍成了《郎平傳》?國慶檔首部亮相的大片《奪冠》上映四天後,導演陳可辛終於發聲,回顧起這部影片的拍攝歷程,並透露出很多幕後故事。第三場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巴大戰
  • 陳可辛:《奪冠》「選角」最難,但收穫了幾十年少有的感動
    體育電影的看點之一是在大銀幕上呈現比賽奇觀,《奪冠》中有三場重頭戲的比賽,第一場是江蘇男排和女排國家隊的比賽;第二場是1981年世界盃的中日大戰;第三場是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中巴大戰。三場比賽陳可辛嘗試了三種不同的拍攝方法:第一場比賽採用傳統的電影分鏡方法拍攝,前前後後拍了六天。第二場中日大戰,劇組調用了六臺機器,不分鏡、六個機位同時拍攝,保證每個開球、得分點的鏡頭跟原始比賽錄像貼合,其他部分隊員們自由打。兩場比賽拍下來,陳可辛開始想提高拍攝效率的方法。
  • 陳可辛談電影《奪冠》:那些女排隊員,每個人都像是天生的演員
    《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曾因疫情撤檔,上映之路可謂一波三折。在電影重新定檔時,陳可辛感慨,「拍了三十年電影,以前歷盡的所有酸甜苦辣,在這都不算什麼。」 陳可辛在中國香港出生,父母是泰國華僑,通過《甜蜜蜜》《中國合伙人》《親愛的》等影片被人熟知。拍《奪冠》,給了他前所未有的體驗,也是他拍過難度最大的一部電影。如何平衡真實性和藝術性?半紀錄式的比賽是如何拍攝的?
  • 陳可辛導演自述:《奪冠》是怎樣煉成的
    電影上映第三天,想採訪陳可辛的媒體們被拉在一個微信群裡,大家急吼吼拋出幾十個問題,陳可辛一一解答。有不少問題,把《奪冠》和陳可辛的另一部電影《獨自上場》(原名《李娜》)放在一起提及。《獨自上場》比《奪冠》開機更早,但至今還在定剪階段,陳可辛說「每一天每一件事都會影響一位導演」,這其中也包括這次拍攝排球電影的實踐。
  • 陳可辛:中國女排進來,每個人都發光一樣
    有一場戲很重要,就是她們在中巴大戰之前一個晚上,大家一起聊天,那場戲我們是整場完整地拍了。12臺機器拍「中巴大戰」,拍攝2天、剪輯2個月「自信君:「比賽」是每一部體育題材電影都無法迴避的場面,但是很難拍好。《奪冠》中的3場大戰是怎麼拍的?
  • 鞏俐指甲被掀血流滿手,2個月只為剪1場戲,導演:破了我的極限
    今日,電影《奪冠》曝光"中巴之戰"幕後花絮,這場戲耗時兩天半拍完,劇組工作人員每天工作18小時,就連陳可辛導演都直言:"破了我的極限"。
  • 陳可辛談《奪冠》:那些女排隊員,每個人...
    連續拍攝兩部體育題材電影,陳可辛打算在這個類型領域暫時歇一會兒。由他執導的電影《奪冠》已於9月25日上映,目前票房已近2億元。《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曾因疫情撤檔,上映之路可謂一波三折。在電影重新定檔時,陳可辛感慨,「拍了三十年電影,以前歷盡的所有酸甜苦辣,在這都不算什麼。」
  • 「《奪冠》絕不是《郎平傳》」
    時光網訊 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等主演的電影《奪冠》正在上映中。影片講述了中國女排幾代人的傳奇經歷。對許多觀眾來說,中國女排的輝煌堪稱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奪冠》從開拍到上映也一直備受關注。日前,影片導演陳可辛接受媒體訪問,就觀眾關心的問題給出解答。
  • 《奪冠》幕後:丁霞為何成了「丁懟懟」,拍哭戲大家都扔掉辣椒水
    參與電影《奪冠》的拍攝,中國女排球員們有了一次全新的體驗,她們也重溫了在裡約的那段超燃經歷。第一次得知陳可辛要拍電影《奪冠》(當時還叫《中國女排》)的時候,女排姑娘們紛紛表示興奮而期待。大家首先好奇的是,影片會拍攝哪些時間段的故事。
  • ...陳可辛導演揭秘幕後拍攝故事:除了鞏俐我想不出誰還能演郎平
    由陳可辛執導的電影《奪冠》,目前票房累計已突破5.7億元,並成為國慶檔口碑最高的影片之一。日前,導演陳可辛接受媒體記者採訪,聊起了他拍攝這部電影的初衷、如何選擇演員以及對影片公映後的各種評價。聊初衷聊「女排精神」超越體育本身出生於1962年的陳可辛只比郎平小兩歲。
  • 《奪冠》中巴對戰解密,果然都不簡單,一部好電影都不容易
    「但球員也很難重複每一球、每一動作,只能給她們真打,只要開球和得分的動作是一樣的就行,然後把鏡頭剪到一起。」陳可辛回憶,但拍攝效率不高,抓球的鏡頭抓得也不夠準,「當她們真打的時候,電影的攝影機器跟著搖,沒有球那麼快。」
  • 《奪冠》幕後紀錄片《我們》揭秘創作點滴 真實感燃哭「追夢人」
    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正在熱映,自正式上映後一路開啟「破圈」之旅,登上各大平臺熱點、熱搜榜單數十次,用實力徵服所有觀眾,更點燃全民女排回憶:「聽到國歌奏起眼淚就止不住了!」「鞏俐就是郎平本平。」「夢回2016中巴大戰!」今日,電影發布幕後紀錄片《我們——〈奪冠〉幕後紀實》預告及海報,影片紀錄片將於9月30日起歡喜首映、bilibili聯合首播每日更新1集,共4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