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迄今為止流傳下來的最古老的哲學書籍,是大道之根,百家之源。
讀懂了《周易》,也就看透了人生。可以說,世事萬千變化,都逃不出《周易》的範疇!
唐代名臣大書法家虞世南曾經說過:「不知易,不足以為將相」,諸葛亮、劉伯溫等智者也都是知《易》用《易》的高手,可見古人對《周易》的推崇。
當然了,古人對易學的推崇主要在於其深刻的哲學思想,推崇的是精通易理,知所變通且擅長實務的濟世之才,而非當今社會打著易學旗號卻不通易理只會粗淺泛化應用的江湖術士。
宇宙萬物的自然之理,變化是絕對的,而不變是相對的。
《周易》中,易者,變也!何時變?如何變?都是學問。
於是,為了配合「變」,就必須要清楚了解「時」的概念。
生活中,我們常說「時不我待,歲不我與」,只因我們知道時機一旦錯過可能就再也沒有了。所以,對人生有正確認知的精明人通常會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
《周易》中的《乾》卦對「變」與「時」的配合做出了最佳的說明。
初九指代人生中讀書學習的階段,尚無用武之地,所以「潛龍勿用」。
九二時開始走上社會並得到領導的賞識,正是意氣風發的青年才俊。
九三時正值三十多歲的壯年,開始遇到事業瓶頸,為人也要低調積攢事業上升的資本。
到了外卦的九四,四五十歲的年齡,是安於現狀,還是更上一層樓只在自己的選擇。
如果繼續攀升到九五,五六十歲時登上事業巔峰,成為新的掌舵人,之後也要「利見大人」開始提拔精英人才。
到了上九,過上了退休的生活,如果還太過執著於名利富貴,怕是會招災惹事,莫不如徹底抽身,方能安享晚年。
變化隨「時」而起,《乾》卦這個模板可以幫助我們去了解「變」與「時」的緊密聯繫,
而更複雜的情況則需要我們自己去把握。
一旦走進《訟》卦,若是偏要分出個上下高低,不在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時停手,到了九二爻,就是爻辭中「不克訟」的戰敗結果,還必然有一場驚嚇,何苦呢?
若是遇到《師》卦,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兇」,首先就先要自查並改正錯誤,如若不然,會有兇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一個人的缺點越多就越容易犯錯誤,也越容易被人抓住把柄進行攻擊。若只針對《師》卦原文去理解,軍隊必要軍紀嚴明才可能打勝仗,軍紀渙散的軍隊作戰幾乎必然失敗。由此可知,悟出來的遠比原文很符合讀者的實際情況。
「時」是動態的,如何正確理解「時」,把握「時」,是《周易》學習的一個重點。
溫馨提示:
《周易》是體系完備的一門學問,思維上環環相扣,必須通盤學習才能通曉並掌握其中的道理。千萬不要斷章取義,脫離了卦時卦勢,把《周易》的部分文字當成名人名言,即使字面意義解釋對了,對於正確理解《周易》的整體卻可能產生傷害,切記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