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號(IJN Hōshō) 是舊日本帝國海軍設計建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艦,日本第二艘使用該名的軍艦,且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全通式甲板航空母艦。技術上則透過間諜威廉·福布斯-森皮爾爵士率領的代表團等人自英國竊取而來。
1920年12月16日開工,1921年11月13日下水,1922年12月27日服役,1946年6月退役,1947年5月解體結束。
中文艦名:鳳翔號
英文艦名:IJN Hōshō
艦載機:21架
服役時間:1922年
標準排水量:7950噸
滿載排水量:9646噸
航速:25節
建造伊始
鳳翔號於1918年3月22日第40次帝國議會通過造艦方案。原本的造艦計劃是以特務艦名義增建水上飛機母艦,因此初期規劃艦名為「龍飛」,同期造艦案還有一艘姊妹艦,規劃艦名「翔鶴」;由於艦政本部對於「理想的飛機操作軍艦」也沒有成熟見解,設計進度緩慢,因此只能向日本駐英軍事觀察團要求提供更多觀察資料。駐英國的日本海軍武官們多度觀察探訪幾艘英國當時用現役艦改造的航空軍艦,包括坎帕尼亞號航空母艦、1918年4月改造的暴怒號航空母艦、1918年9月完工的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等艦之技術衝擊,鳳翔號在開工前多次改變方針,姊妹艦也因此取消。水上飛機母艦初期方案在1919年4月遭到推翻,最終設計定案建造為全通甲板式航空母艦,更名為「鳳翔」,並採納英國經驗決定其極速為25節,船隻基礎設計在1919年12月完成,正式設計直到1920年始定稿。
盡職盡責的航母媽媽
1941年底日本對美開戰時,鳳翔號艦載機已經沒有戰鬥機編制,只剩下起降操作性良好的且為雙翼機的九六式艦上攻擊機,任務為戰艦艦隊反潛偵巡,這時候的鳳翔號飛行員技術仍受肯定。偷襲珍珠港時,第三航空戰隊與第一艦隊的戰艦一同自瀨戶內海出發,提供戰艦部隊護衛。不過12月10日鳳翔因回收艦載機偏離航向,與護衛驅逐艦3艘一起失去蹤跡,待重新取得聯繫已身處距主力艦隊500海裡的小笠原群島,而一度在海軍本部引發「鳳翔遭美軍潛艇擊沉」的恐慌。
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時,鳳翔號仍作為反潛掩護用的航艦跟隨於戰艦艦隊,搭載6架九六艦攻做為戰艦艦隊提供聊勝於無的空中掩護,在會戰中受創的日軍航空母艦空拍圖均為鳳翔號上的艦載機拍攝。在第一航空艦隊遭擊沉後,九六艦攻利用其低速操控性良好的飛行特長,多次為落水者空投醫療物資;當艦隊撤退時,鳳翔號艦載機為迷航的川內號輕巡洋艦提供導航,戰艦艦隊回港後,搭乘大和號赴前線的宇垣纏參謀長在紀錄中也讚許「鳳翔號以少量的艦載機在惡劣天候下仍克盡其職,值得讚許」(鳳翔は少數飛行機を以て悪天候と闘ひ克く其任務を達成せり共に賞讚すべきなり)
中途島海戰結束返回日本後,鳳翔號轉隸第三艦隊,作為訓練航艦運用,主要行動區域就只在吳港與瀨戶內海之間,戰敗之前再也沒有出過瀨戶內海;當時鳳翔號艦長還自嘲自己的職務變成了幼稚園保母。1943年1月15日與龍鳳號航空母艦一同編入第50航空戰隊,繼續作為訓練用途,包括降落訓練、作為潛艦攻擊航母及魚雷機訓練靶艦目標等業務;1944年1月,第50航空戰隊解編;鳳翔號與夕風號驅逐艦、鹿屋海軍航空隊築城海軍航空隊編入1943年7月1日新創,以訓練飛行員為主的第五十一航空戰隊,負責海航基地、航艦等科目的完整訓練,並隨即投入第十二航空隊訓練運用。而第五十一航空戰隊並不列入聯合艦隊編制,換言之,從1944年後鳳翔號在文件定義上就不在實戰現役艦艇之內。雖然鳳翔號長期沒有固定編制機,但為了1944年開始服役的天山、彗星等較重型新型攻擊機的訓練,鳳翔號在1944年3月27日至4月26日再度入塢改造。該次改造主要為飛行甲板與設備的強化,甲板再度延長6米,並略微加寬,同時安裝新的攔截網與攔截索,飛行甲板因此增加了許多重量;為了平衡艦體配重,拆除了所有14公分單裝炮,改增設更多組25毫米對空機炮。同年鳳翔還進行過一次與性能無關的短暫改裝─為協助戰意宣揚電影『雷擊隊出擊』的拍攝,鳳翔曾搭起道具艦橋,在片中扮演敵(美)軍的航艦。
由於飛行甲板過度延長的結果,鳳翔號的艦體重心又被提高,而且日本輕型航艦的艦橋均設在飛行甲板下方,飛行甲板向前延長意味著前方視野受到更多的阻礙;這些缺失導致導致第二次大改裝後的鳳翔號耐海性不佳,只能在瀨戶內海進行訓練任務,且只能限制在良好天候航行,一方面是避免重心過高翻船,二來是防止航行視野受限遭遇不測。但美軍將戰火延燒到日本本土時仍受到多次攻擊,1945年3月19日在吳港靠泊時遭受58特遣艦隊所屬艦載機攻擊,飛行甲板遭受3發炸彈命中,炸出了4個直徑最大1米的坑洞,並造成6人死亡,由於沒有艦載機,也缺乏燃燒品,因此受災範圍有限,飛行甲板的損害很快就被修好;日軍在4月10日將鳳翔號列入第三預備艦,原本預定在將她轉移到其他港口,但是最後因為缺乏燃料等因素並未實踐,而是與其它聯合艦隊戰艦一同成為軍港浮動炮臺。6月10日,鳳翔號列為第四預備艦,艦上只編制半數乘員;7月5日,鳳翔號漆上迷彩偽裝,與龍鳳號航空母艦一同靠泊;7月24日吳港空襲艦體又受到一些損害,因此拖往其它泊地的計劃遭到推延,這次的受損在15天內就維修完畢。在8月份時,吳港靠泊的航艦中,還可以航行的只剩葛城號、鳳翔號二艘。也因此,鳳翔號在日本戰敗投降,盟軍到9月接收日本各地設施時發現停泊在吳港的此艦是唯一一艘沒有受損的航空母艦,鳳翔號隨即與鹿島號訓練巡洋艦一同作為復員運輸艦自各地接運海外日僑,當時的鳳翔號編制操作人數為41位軍官、369位士官兵;1945年10月至11月間鳳翔號自太平洋沃特傑環礁載回700人,賈盧伊特環礁載回311人,埃內韋塔克環礁運回人數則不詳,並安置在浦賀港。
為了增加運輸效率,鳳翔號在1945年12月再度改裝,切除過度延伸的首尾飛行甲板,並將機庫改裝適合安置更多乘客。之後開往韋瓦克與中國大陸實施多次遣返航行。據統計,戰敗後到1946年8月期間鳳翔號共航行了9趟,運回約4萬軍民返日。1946年8月31日本艦正式除役,並開往大阪的日立造船櫻島工廠解體,在同處解體者還有日本帝國海軍最後一艘建造的葛城號航空母艦,1947年5月1日解體工程完成。